抗戰時期百年樹人的文化功臣│王宇宏

抗戰時期百年樹人的文化功臣│王宇宏

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九三閱兵的軍容壯盛、士氣高昂和先進武器裝備,令兩岸中國人及全球華人士氣振奮。但在緬懷奮勇犧牲的將士之際,吾人也應該紀念當年在文化及教育上貢獻諸多的教育部長陳立夫、次長顧毓琇、吳俊生、教育機構負責人朱家驊,張道藩;西南聯大的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及胡適、羅家倫、傅斯年等人。

20250714307 220 22

抗戰期間因國防軍事開支大增,教育財政拮据,但國民政府仍將教育經費列為僅次於軍費的第二大開支。在蔣介石委員長的要求下,教育界人士共同努力使教育工作從未間斷,其中國立中學的設立和發展、大學的西遷,都是這段時期教育的亮點。

為安置從淪陷區流亡到後方的中學生,國民政府設立了大量國立中學,這些學校不僅收容學生,也提供了教師就業的機會。同時,許多大學被迫遷往西南地區,例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共同組成了西南聯合大學,在艱苦的條件下,堅持教學和學術研究,並在教育內容上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及軍事訓練等。

為解決流亡學生的生活,政府設立了貸金制和公費制,為學生提供膳食和基本生活費,保障了成千上萬的學生不致因戰亂而失學。   

推行國民教育制度:1940 年教育部頒布《國民教育實施綱要》,將小學教育和成人掃盲教育合一,旨在普及基礎教育。

統一招生考試:1938 年起開始實行全國國立院校統一招生考試,確立了標準化的人才選拔模式,為戰後乃至新中國的高考制度提供了雛形。

完善學科體系:對大學課程設置進行了標準化改革,頒布《大學必修科目表》和《分院必修科目表》,規範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標準。

增設實用學科:為支持抗戰建國,鼓勵和發展了工科、農科、醫科等實用學科,適應國家需要。

中國教育界在抗戰期間展現了堅韌不拔的精神,1945年高校的數量由戰前的108所增至141所,在校生達8.3萬人,抗戰8年間共培養出7.6萬名大學生,這些精英為戰後重建奠定了基礎。

彈道專家錢學森認為,「兩彈一星」的成就不是憑空出現,而是延續了抗戰時代堅持教育、培養人才的努力;除俞大維外,他還特別感謝了翁文灝、梅貽琦、竺可楨等教育家與科學家。

當今強調STEM教育,中國培養了全球最多的工程師與理工科博士,他們對中國高尖端科技及軍事武器發展的貢獻,在今年九三閱兵中充分展現。吾人在樂見中國提升硬體國防科技之際,也應格外珍惜先賢們在建設軟實力上的貢獻。

(作者係退休軟體設計師)

附加資訊

  • 作者: 王宇宏
  • pages: 75
  • 標題: 抗戰時期百年樹人的文化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