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館長」大陸行:讓「中國人」響徹寶島│謝雅卉
近期「館長」陳之漢在兩次大陸行程中,多次強調「我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在台灣政壇和網絡上引發熱烈討論。該句話不僅是個人身分的表達,更像一顆震撼彈,打破了資訊孤島和身份政治的界限。
與傳統政治人物的謹言慎行相比,「館長」以直播和真情實感撬動了台灣社會深層的認同感,尤其是在成長於「去中國化」環境的「天然獨」世代中,產生強烈的心理共鳴和文化重塑的效應。這一現象不再是「網紅效應」的表面炒作,而映射出台灣新一代在全球化、新媒體影響及現實考量下,對「中國人」身分認同的深刻變革。
草根表達撕裂標籤化語境
在台灣這個政治氛圍濃厚的公共輿論中,政治人物的每一個表態都極易被解讀為選舉手段。在這樣的情境下,非體制內角色的出現顯得尤為震撼。陳之漢綽號「館長」,作為草根型意見領袖,擁有龐大的支持者基礎,曾受到藍綠兩方的讚賞與批評,尤其他早年支持蔡英文,後來又轉向支持柯文哲,並在今天反對民進黨。他的言辭展現了罕見的「話語純粹性」,不夾雜私人利益。
在一次直播中,「館長」直言:「我們說中文、過中秋、拜媽祖,當然是中國人。」這句看似平常的文化論述實際上觸及認同建構的核心:並非透過意識形態的灌輸,而是基於生活經歷和文化情感的自然延伸。與政治人物的「身分認同宣誓」不同,「館長」的自我表達更具「生活共同體」的意味,這正是文化認同的「非理性共鳴機制」。相比於政論節目的精心剪輯、字幕煽動與立場先行,「館長」在上海、杭州等地的直播,採取了完整、不剪輯、不腳本的「長時直播」模式,打破了傳統媒體的議題設置框架,為觀眾提供了「未經過濾」的原始現場體驗。
觀眾透過直播看到上海地鐵和深圳的繁榮進步、大陸同胞的熱情友好;這些場景雖遠離宏大敘事,卻顯得尤為真實。更重要的是,它用影像和情境,顛覆了綠營長期塑造的「妖魔化大陸敘事」:一個「落後、專制、冷漠」的他者形象,在一幅幅清晰的畫面中悄然瓦解。這種具體化和平民化的「現實觸覺」,可歸入社會心理學的「去標籤式接觸模型」。該理論指出,當人們通過非對抗性和非結構化的真實接觸,與被汙名化的群體互動時,能夠打破刻板印象,促進認知重構和共情能力。換言之,相較於說服,單純的「看見」本身便是認同轉變的起點。更重要的是,這種變化是在直播觀看中自然而然地產生,許多年輕人在聊天室中留言:「大陸並不是我想的那樣」、「原來我們的生活差不多」,這種轉變比任何宣傳都更能深入人心。
中國人認同成為日常語言
近年來,隨著社交平台、直播文化及跨海互動的興起,台灣年輕人在去中心化且相對自由的網絡空間中,得以「表達真實的自我」。YouTube、TikTok、Instagram和Bilibili等平台,形成了一個全新的文化輿論場,在這裡,「認同中國大陸」的表達開始被去污名化,逐漸被視為一種文化自覺和情感歸屬的自然流露。
台灣青年在觀看「館長」在上海和深圳的直播留言道:「我們小時候都學過唐詩三百首,怎麼會不是中國人呢?」、「過年貼春聯、清明掃墓、端午吃粽子,我爸說這些都是祖輩延續下來的習俗」。當「我是中國人」從政治口號轉變為文化語言時,它便不再是一種需要辯護的立場,而成為日常的共同語言。
台灣青年對文化認同的回歸,也是一種文化基因的自然顯現和歷史情感的自我回流。以百萬級網紅鐘明軒為例,早年他持有親綠立場,但隨著他親訪大陸,目睹大陸在城市建設、社會治安和人際互動方面的真實情況後,他的態度發生顯著變化。他公開表示:「大陸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可怕」,這句話在B站和YouTube上獲得大量贊同,因為這正是許多曾經被誤導的台灣青年在親身經歷後的共同心聲。
認知的變化會促成心理結構的重塑,而這種重塑最終會推動文化認同的主動表達。當「我是中國人」成為一種值得驕傲的文化身分時,這種身分的轉變便由壓抑走向自信。另外,越來越多台灣青年主動參與中華傳統節日活動,在社交平台上展示書法、國風服飾和漢語詩詞,甚至自稱「文化博主」。從飲食習慣到審美風格,他們用行動宣告:我們不僅僅是使用中文的人,更是根植於中華文化的人。
這種方式大大緩解了綠營長期構建的「恐中濾鏡」。心理學稱此為「軟接觸認同轉化機制」,即通過非對抗、非意識形態化的文化日常滲透,重建「共同體視角」和「群體親和感」,不僅實現了認知鬆動,也推動了情感再連結,是實現心理統一的關鍵步驟。
結語
「館長現象」絕非網路熱梗,更不是民粹奇觀,而是一場台灣社會文化認同從破冰,到鬆動,再到回歸的真實過程。這種認同的復歸不是政治壓迫的結果,而是情感召喚的回應;不是政治動員的勝利,而是文化記憶的復甦。
當「我是中國人」不再是禁忌話語,而是「代際文化覺醒」的語言證詞,當越來越多台灣青年開始敢於表達自己是中國人,統一便不再是一個高懸的政治概念,而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文化歸屬。認同的自由是融合的起點;融合的深化是統一的路徑;而真正意義上的「兩岸命運共同體」,不是由政黨協商達成的紙上文字,而是由億萬兩岸青年在真實接觸、相互理解與心靈貼近中自然生長的共同家園。
(作者係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傳播學博士)
附加資訊
- 作者: 謝雅卉
- pages: 64
- 標題: 「館長」大陸行:讓「中國人」響徹寶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