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抗美創造中國經濟新情勢│林建甫
2025年2月1日,川普剛第二任期剛開始就簽署行政命令,美國對所有進口自中國大陸的商品,將在現有關稅基礎上加徵10%關稅。3月3日川普再度簽署針對中、墨、加的行政命令,對中國再加徵10%關稅。4月2日美中貿易戰併入全球貿易戰之中,祭出全面性的「對等關稅」政策。對中國商品的對等關稅為34%,中國選擇「奉陪到底」,並未退縮。
在中方祭出反制措施後,川普於4月8日再加課50%,隔天又調升至125%。若連同稍早於2、3月時就芬太尼問題對中國所課20%關稅,美國對中國商品的關稅計達145%。此大大高於全球普徵的10%基本關稅,另外來自中國大陸與香港的小額免稅包裹將被全部課稅。5月12日,美中官員在日內瓦經過兩日經貿高層會談後,雙方達成協議,相互下調關稅,中國對美國進口貨品由125%降至10%;美國對中國進口貨品由145%降至30%;4月2日起的90天內暫緩實施加徵關稅措施。8月10日,美國宣布將原本三個月的關稅措施再度延長90天,給予雙方一個長期對抗的戰場。
對等關稅下的反制策略
對於川普的關稅政策反制策略,中國有了川普第一任期的經驗,而且又經過拜登政府的對抗,一開始就選擇了「奉陪到底」的原則。甚者,進一步將稀土等關鍵戰略資源納入反制工具,意圖以有限卻高價值的籌碼牽制美國。
稀土作為新興能源、電動車、半導體、軍工產業不可或缺的基礎原料,具有高度戰略價值。中國在這一領域占據主導地位,長期控制全球近七成以上的稀土供應。當中國將稀土出口許可制度進一步收緊,美國相關產業立刻面臨供應鏈的緊繃與成本激增。
川普政府雖然強調「美國製造回歸」,卻忽略了高科技產業的基礎鏈條仍深度依賴中國供應。一旦稀土受限,整個美國新能源產業、AI運算硬體及先進武器製造都會受到衝擊。中國的反制不僅是經濟層面的角力,更是一種戰略信號,向美國及其他盟國表明:中國並非毫無反擊能力的「被動承受者」。相反的,中國在關鍵資源與產業供應上,仍保有足以牽動全球的話語權。此舉使得川普的對等關稅政策未能達到預期效果,反而讓美企與國際投資人意識到供應鏈重組的代價遠高於想像,資本市場因此出現動盪,美元指數在短期內雖然走強,但市場對未來的信心卻並未因此穩固。
中國更在強硬表態的同時,一方面透過外交途徑積極爭取歐洲與東南亞市場的合作,鞏固出口基本盤;另一方面,也加快內需政策的推進,特別是刺激消費與科技自主化的舉措,以減輕美方關稅帶來的衝擊。這種「內外兼修」的策略,雖不能完全化解貿易戰的結構性挑戰,但卻能在短期內為經濟與市場信心注入穩定劑。
經濟成長回溫與信心修復
2025 年上半年,中國經濟表現不錯,GDP同比成長 5.3%,超出年初「約 5%」的官方目標及大部分國際預測機構的預測。第一季同比成長 5.4%,環比增長為 1.2%;第二季成長 5.2%,環比增長為 1.1%。
這一數據在美中衝突升級的背景下,具有相當的象徵意義,表明中國經濟並未如部分西方評論所言,陷入「硬著陸」或長期停滯。相反的,得益於政府積極的逆週期調控與內需市場的逐步活化,中國經濟展現出新的活力。
2025年3月出台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30條政策中,「以舊換新」政策確實取得了良好效果。截至5月31日,2025年消費品「以舊換新」五大類合計帶動銷售額1.1兆元人民幣(下同),使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提高了接近2%。未來要關注中長期層面的消費促進政策:第一類是「惠民生、促消費」,即通過改善民生、提高收入水準,提升居民消費能力;第二類是緩解供給端約束,持續打造消費新產品新場景新熱點,支持新型消費加快發展。
股市方面,上證與深成指數在2025年上半年呈現穩步上行的格局,儘管受到國際資金避險情緒干擾,但本土資金持續進場,加之政策面頻頻釋放利好,使得市場情緒逐漸修復。特別是新興產業板塊,如新能源車、AI產業鏈、半導體及醫療科技,成為資金追逐的焦點,帶動股市活水循環。這不僅改善了企業融資環境,也鞏固了資本市場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作用。
房地產對中國宏觀經濟的衝擊已明顯弱於2022-2024年,因為房地產在宏觀經濟中的作用顯著下降。根據東吳證券團隊基於投入產出表的測算,2024年房地產對GDP的拉動約為13兆元,占GDP9.6%,而在2016年或2020年,該比例約為14.5%,已顯著下降。
房市在經歷過去數年的深度調整後,於2025年上半年出現局部回升跡象。雖然整體房價仍受到嚴格監管與市場出清的壓力,但一線城市的交易量開始回穩,二、三線城市則在剛性需求釋放下出現一定回暖。房地產不再是中國經濟的「唯一支柱」,但其逐漸脫離下跌通道,對於消費信心與地方財政都有明顯的正面作用。
更值得注意的是,服務業與數位經濟在2025年持續擴張。線上零售、跨境電商、金融科技與綠色能源消費等領域表現強勁,成為新的增長引擎。這反映出,中國經濟正在逐步擺脫過度依賴房地產與出口的結構,向更具可持續性的模式轉型。當然,挑戰仍在:外部環境充滿不確定、美國關稅延長、地緣政治緊張、國際資本市場波動,都可能對中國經濟產生負面效應。
下半年的經濟展望
展望2025年下半年,中國經濟仍將面臨「內外夾擊」的局勢。一方面,美國關稅政策延長至年底,甚至可能再度升級,對出口的壓力不容小覷;另一方面,全球資金避險情緒與地緣風險加劇,將對中國金融市場帶來挑戰。然而,中國經濟的內需潛力與政策工具,仍為其提供一定的支撐力。
在財政政策上,下半年可能進一步加碼基建投資,特別是在新能源電網、人工智慧基礎設施,以及高端製造園區的建設。同時,針對消費的刺激措施也有望加強,例如延續汽車、家電補貼,推動綠色消費貸款。這些舉措意在維持經濟增速不低於5%的「底線」。
金融政策方面,央行將繼續保持靈活適度的操作。若外部環境惡化,不排除進一步下調政策利率與存準率,以防止流動性緊縮。同時,金融監管層將加強對資產市場的管控,防止過度投機。值得關注的是,隨著數位人民幣逐步普及,監管層可能出台更嚴格的數位資產規範,確保金融創新不演變為系統性風險。
總體而言,下半年中國經濟雖有挑戰,但政策組合拳的運用仍能維持「穩中有進」的態勢。關鍵在於,如何在防範風險與推動成長之間拿捏平衡,以及在外部壓力下維持市場信心。
結論與前瞻
綜觀2025年美中新情勢,中國的經濟及財政金融政策充滿挑戰。一方面,川普政府的對等關稅與持續加壓,使得外部環境充滿不確定性;另一方面,中國憑藉稀土等戰略資源的反制手段、內需市場的回暖、財政與金融政策的靈活調整,展現出相當程度的韌性。
然而,不能忽視的是,中國經濟結構性問題依然存在。地方債務、人口老化、房地產後遺症,以及國際資本市場波動,都可能在未來形成新的壓力點。因此,中國必須在以下幾方面加強因應:(一)加快產業升級,真正擺脫低附加值產業依賴;(二)深化財政體制改革,建立更可持續的地方財政機制;(三)提升金融監管能力,防範數位資產與跨境資金流動風險;第四,推動數位人民幣國際化,打造多元化支付與結算體系,減少對美元體系的依賴。
最後要注意:中國大陸已經走到一個新的十字路口,既要在外部壓力中爭取戰略自主,也要在內部調整中實現結構升級,而中國的經濟表現則是所有的關鍵。
(作者係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講座教授、台大經濟系名譽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林建甫
- pages: 57
- 標題: 2025抗美創造中國經濟新情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