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復80周年的時代意義│羅鼎鈞
眾所周知,抗日戰爭的勝利,不僅代表中國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狀態向民族獨立邁出關鍵的一步,也是中國近代史上首次以自身力量收回被列強割讓的領土。台灣光復不僅徹底清算了日本的殖民統治,還重建了國家主權和民族認同。
台灣人民從未停止抵抗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廷因腐敗與戰爭準備不足迅速崩潰,1895年4月17日雙方簽署《馬關條約》,清廷被迫割讓台灣全島、澎湖列島及遼東半島予日本,開啟了台灣50年的日本殖民統治。這一割讓消息傳至台灣,引發台灣同胞廣泛的抵抗。清廷撤軍後,台灣士紳於5月宣布成立「台灣民主國」,由唐景崧擔任「大總統」,試圖自保,盼將日軍趕走後再回歸清朝版圖,因此年號「永清」。然而,面對日本強大的軍隊,「台灣民主國」在許多抗日志士犧牲後終結,致使台灣正式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隨即,日本頒布《台灣總督府令》,建立起軍事與行政雙重統治的體制。
在接下來的半個世紀裡,日本對台灣實施了系統化的殖民統治,推行土地調查、日語教育及皇民化運動等政策,旨在將台灣轉變為「帝國的一部分」。特別是在1937年全面侵華戰爭爆發後,台灣成為日本南進戰略的重要基地,島內資源被高度動員以支持侵略戰爭。
儘管殖民統治嚴密,台灣人民從未停止抵抗。抗日義勇軍、文化啟蒙、學生運動及反殖民出版物相繼湧現。林獻堂、蔣渭水等人積極宣導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推動自治,也有許多台灣同胞返回大陸參與抗戰。台灣人民的抗爭不僅體現了反殖意識的覺醒,更彰顯其深植於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及民族認同。
此外,在日本殖民期間,台灣婦女被強徵為「慰安婦」,造成人道主義災難。台灣的割讓與被殖民不僅是喪失國土的結果,更是民族尊嚴淪喪的悲劇寫照。
台灣光復與法理依據
1937年七七事變後,中國進入全面抗戰階段。隨著戰事推進,國民政府明確提出收復台灣的目標,將其視為國家和民族團結的重要象徵。1941年珍珠港事件後,中、美、英三國結成同盟,此後中國在多次國際會議上,積極宣揚戰後「台灣光復」的構想,並取得顯著進展。
1943年11月的《開羅宣言》,蔣介石、羅斯福和丘吉爾共同聲明:「日本所竊取的中國領土,包括滿洲、台灣及澎湖群島,必須歸還中國。」儘管《開羅宣言》以新聞公報的形式發布,其內容在後續的國際法律文件中得到延續和重申,因此具有實質的法律效力。緊接著,1945年7月發布的《波茨坦公告》第8條再次重申:「《開羅宣言》的條件必將得到實施」。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發布《終戰詔書》,接受《波茨坦公告》並宣布無條件投降,意味日本承認了上述的安排。
因此,台灣光復並非戰後附帶的結果,而是中華民族通過艱苦鬥爭所贏得國際認可的正義成果。這一成果凝聚了全民族的犧牲與奮鬥,為中華民族爭取到了主權與尊嚴。
台灣從接收至治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中國戰區被賦予了接收台灣的任務。10月25日,在台北公會堂舉行「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典禮」,由陳儀代表國民政府主持,日本則由台灣總督安藤利吉代表遞交投降書,正式將台灣的統治權移交給中國。這一事件標誌著台灣重新納入中國版圖。
隨後,行政機構的建立和政權的接管迅速展開。國民政府設立了「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並在全省逐步建立縣市政府,恢復憲政體制下的治理秩序。從法理和主權層面上,台灣的回歸地位得以確立。
在民眾層面,大多數台灣人民以歡欣鼓舞的心情迎接祖國的接收。大量歷史影像和報紙記載顯示,台北、台南等地街道上人潮湧動,大家熱烈歡迎接收軍隊,民眾自發張貼「歡迎祖國接收」的標語,並舉行升旗儀式。許多知識分子積極參與省級政務和社會重建。
需要強調的是,台灣光復並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而是中國人民經過14年艱苦抗戰的成果。在全國統一的偉大事業中,這一事件具有標誌性和轉折性意義,這是中國自近代以來首次收復失地,也是中國在近現代國際體系中發出有力主權宣示的重要歷史時刻。
在抗戰勝利與台灣光復的歷史脈絡中,我們可以得出幾個關鍵判斷。首先,台灣自古以來屬於中國,其割讓是由於列強侵略,而其回歸則是民族復興的必然趨勢。其次,中國政府在抗戰期間明確主張台灣歸還,並獲得國際正義的共識,具備堅實的法理基礎。最後,儘管台灣光復面臨治理挑戰,但主權回歸本身並未受到爭議,體現了正義與歷史的勝利。
這一歷史過程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文化認同與主權意識。尤其在當今複雜的兩岸關係背景下,重申這一歷史脈絡就是維護國家統一、構建民族共同體的重要文化基礎。
結語
回顧中國近現代史,台灣的命運始終與民族的命脈緊密相連。從甲午戰爭後失去台灣的恥辱,到50年殖民統治下的奮起抗爭;從抗日戰爭勝利的輝煌時刻,到光復儀式的莊嚴場景,台灣承載的意義不僅僅是地理上的,更是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的象徵。這一段歷史的重要性在於它奠定了國家統一的基礎,同時也提供深刻的歷史教訓:國家分裂、民族動盪時,外敵便會乘虛而入;而當民族團結、主權統一時,歷史才會回歸正軌。
(作者係中國文化大學博士候選人)
附加資訊
- 作者: 羅鼎鈞
- pages: 54
- 標題: 台灣光復80周年的時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