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復80周年:歷史脈絡、民族認同│劉少東

台灣光復80周年:歷史脈絡、民族認同│劉少東

台灣光復80周年標誌著中華民族從近代屈辱,走向主權重建的歷史進程。本文基於歷史脈絡、文化傳承與當代實踐,試著探討台灣與中國大陸不可分割的歷史與法理聯繫,面對現實挑戰深化兩岸發展,維護台海和平穩定。

歷史法理:主權確立

1895年《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後,日本殖民者對台灣推行系統性經濟掠奪政策。據《台灣省通志》記載,日本推行的「工業日本,農業台灣」政策,強行將台灣定位為原料供應地和商品傾銷市場。1898年殖民當局通過土地調查強占耕地,日據時期大量稻米被輸出到日本,蔗糖產業完全被日本財閥壟斷,導致台灣民眾陷入「饑餓輸出」的困境。同時,日本殖民者推行「皇民化運動」,強制改用日式姓名,破壞傳統信仰體系,拆毀民間信仰廟宇,但台灣同胞仍通過保存漢文私塾,延續宗祠祭祀等活動維繫文化根脈。民間的愛國運動也未曾間斷,像1925年的二林事件催生出「台灣農民組合」運動,全島會員超過3萬名。1930年的霧社起義,賽德克族以生命捍衛尊嚴,成為亞洲反殖民鬥爭的典範。

1943年12月《開羅宣言》明確規定,「使日本所竊取於中國之領土,例如滿洲、台灣、澎湖列島等,歸還中華民國」,奠定了台灣及澎湖列島地區回歸中國的法律基礎。1944年4月,國民政府在中央設計局內設立「台灣調查委員會」,由陳儀任主委,著手編擬《台灣接管計畫綱要》,7月又頒布《復員計畫綱要》。最終台灣調查委員會於1945年沿用《復員計畫綱要》訂下的框架,在《台灣接管計畫綱要草案》的基礎上,提出《台灣接管計畫綱要》,強調台灣接管後的一切設施,均以「力謀強民利益,剷除敵人勢力」為目的,廢除所有殖民法律,將民國法令用於台灣,並擬於接管後成立省政府。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發布《波茨坦公告》,重申「《開羅宣言》條款必將實施」。同年10月25日,台北受降儀式以台灣警備總司令陳儀為受降主官,正式接收台灣地區。日軍在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的史料照片中,便有一份來自「台灣日本北台海軍航空隊新高派遣隊」的普通器械呈繳清冊,上面明確標注「中國空軍第二十二地區司令」是日軍的呈繳對象,清楚表明日本承認並落實《開羅宣言》的內容。後國民政府按《台灣接管計畫綱要》、《台灣省接收委員會組織規程》等文件啟動各項接收程序,台灣及澎湖列島正式重歸中國版圖。

1971年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明確指出,「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承認它的政府的代表為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唯一合法代表,並立即把蔣介石的代表從它在聯合國組織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所非法占據的席位上驅逐出去」。這一決議具有里程碑的意義,終結了「中華民國」稱謂,論證了一個中國原則是歷史事實,具有國際法效力。

文化認同:根脈賡續

光復初期,殖民遺毒嚴重侵蝕漢語傳承,台灣方言混雜率高達七成。1946年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公布《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組織規程》,台灣省國語推行委員會正式成立。同年《修正台灣省人民回復原有姓名辦法》也相繼公布。這些舉措使台灣在日據時期形成的「變異」語言迅速消失。

每年9月28日是台灣的教師節,台灣各地的孔廟都會循古禮舉行祭孔儀式,其中落成於明永曆年間的台南孔廟歷史最悠久,也是鄭成功收復台灣後在台灣建立的第一所高等學府,有「全台首學」之稱。繼續回溯歷史,唐宋以來,安海龍山寺的香火便隨著福建地區商販帶到台灣,「她那遍布台島數以百計的分靈,如同當年泉台兒女開發寶島台灣的座座豐碑」,其中鹿港的龍山寺和台北艋舺的龍山寺最為知名,這無不是閩台兩地祖地文化的體現。

民間文學是兩岸文化交流的重要一環。《白蛇傳》的浪漫傳說家喻戶曉,而台灣「雲門舞集」以舞蹈形式展現該故事。該團體的另一作品《薪傳》更以台灣歷史為主題,真實再現了大陸人移民台灣的艱辛歷程。文化認同的過程中必然伴隨著歷史文化要素的融合與凝練,並以此創造出跨時空的藝術對話,形成兩岸共同的文化基因。

當前「遊戲」因其強大的互動性和娛樂性,青年群體成為其最大的受眾。2024年下半年,國產遊戲《黑神話:悟空》將傳統文化元素與新銳媒介相融合,自然地將文化認同內化到廣大兩岸青年心中,可以說是實現文化認同的現代轉型。

現實挑戰:認同裂變

2025年初,台灣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發布了「台灣民眾台灣人/中國人認同趨勢分布(1992-2024)」顯示,2024年台灣民眾認同自己是「台灣人」的高達63.4%,接近於2020年歷史最高的64.3%,而認同自己「是台灣人又是中國人」的為31%,再次逼近2020年的最低點;而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僅為2.4%。此外一份研究資料也顯示,認為「台灣文化」與中國文化不同的台灣青年超過七成。這與台灣當局在教育體系上不斷「去中國化」,鼓吹「台獨史觀」、刪除大量古文有絕大的關係。

然而,歷史不容忘卻,無論是三國吳王孫權派軍士往返經略台灣,還是元朝中央政府在澎湖設立巡檢司對澎湖和台灣進行管轄,亦有1597年明朝政府在澎湖設置遊兵制度,定期巡防戍衛澎湖與台灣,更有1661年4月底,鄭成功率領25,000大軍穿過台灣海峽,驅逐荷蘭殖民者,1662年2月1日(大明永曆15年12月13日),以「大明招討大將軍國姓」名義與荷蘭簽訂條約,荷蘭東印度公司台灣長官揆一在投降書上簽字,向鄭軍投降等史實,無不證實台灣自古以來便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023年美國一天內就通過了《台灣衝突阻遏法》、《不歧視台灣法》、《保護台灣法》以及口頭表決通過的《台灣保證落實法》等四個挺台法案。其中《台灣衝突阻遏法》的核心內容是一旦台海爆發衝突,美國將試圖通過經濟手段來牽制中國,旨在強調美國對台灣更全面的「保護」。2024年拜登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若大陸試圖改變台海現狀的話,美國「不排除會動用軍力」、「協助防衛台灣」,若台海爆發衝突,也不排除美軍會「出兵台海」的可能性,這直接違反了《聯合國憲章》第二條第四款「禁止使用武力威脅或武力侵犯任何國家領土完整」。

發展路徑:融合發展

截至今年,全球已有183個國家與中國建交,並承認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024年上海合作組織峰會中,外交部長王毅出席並表示,台灣問題是中國核心利益中的核心,「台獨」分裂活動是台海和平的最大破壞性因素。但無論如何,都阻擋不了中國終將實現完全統一的決心,台灣必將回歸祖國的懷抱。

福建省作為與台灣地區聯繫最緊密的省份,2024年福建省泉州市檔案部門徵集整理了3000餘件「遷台記憶」文獻資料及大量的兩岸民俗活動資料。同年出台的閩台關係檔案保護條例,明確了何謂「閩台關係檔案」,使那些寶貴歷史記錄被賦予了印證兩岸歷史淵源、體現兩岸交流交往、承載中華民族記憶的能力,並提出要推動專題資料庫的建立,收集保護閩台關係檔案,構建資訊共用平台,推進重要閩台關係檔案列入中國檔案文獻遺產的名錄。

2024年台灣網路報告的資料表明,台灣的社交媒體用戶有1920萬人,相當於全台總人口的80.2%,其中微信的市占率持續增長,抖音、小紅書的身影也開始出現在民眾最常使用的社交媒體排名中。這些「低政治化」的軟體,為兩岸交流提供了新的平台與途徑。這也說明,文化認同亟需兩岸青年在瞭解歷史、尊重歷史的基礎上,依託更多元化的現代社交平台。

台灣光復80周年昭示我們,中華民族復興的進程不可逆轉,兩岸同胞終將攜手共創和平繁榮的新篇章。正如習近平在出席《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指出:兩岸同胞要交流互鑒、對話包容,推己及人、將心比心,加深相互理解,增進互信認同。

(作者係天津理工大學語言文化學院教授、中日關係所所長)

附加資訊

  • 作者: 劉少東
  • pages: 49
  • 標題: 台灣光復80周年:歷史脈絡、民族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