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莫迪時隔七年再來華│胡勇
上合組織天津峰會上最受矚目的來賓無疑是時隔7年再度來華的印度總理莫迪。元首外交是對外交往的最高形式,也是測量國家之間關係的晴雨表。雖然莫迪的天津行只是參會,並不屬於正式訪問,但2018年以來印度總理首次踏上中國的土地,並與中方最高領導人會談,仍然具有重要意義。
天津「習莫會」標誌著,自2024年10月喀山「習莫會」以來,重啟再出發的中印關係正在加速回歸正軌,但中印關係錯綜複雜,元首外交也不能包治百病,兩個總人口超過28億人的最大發展中鄰國如何正確相處,仍是一個難題。
中印關係加速回歸正軌
從2014年莫迪上台以來,中印關係大起大落,跌宕起伏,有如一部八點檔連續劇。2014年9月和2015年5月,習近平和莫迪實現互訪,兩位領導人罕見地在各自的家鄉接待對方。其中習近平訪印期間正值莫迪64周歲生日,習大打感情牌,貼心地送上素食蛋糕為莫迪慶生。然而,2017年6月雙方邊防部隊在洞朗發生對峙事件,兩國關係驟然緊張。為了修復關係,2018年4月莫迪專程赴武漢,參加中印領導人第一次非正式會晤,宣告中印關係第一次重啟。
此後,雙邊關係迅速回溫,2018年「習莫會」竟四度登場,堪稱繁花似錦。2019年10月,習近平赴金奈參加中印領導人第二次非正式會晤,並與莫迪相約2020年隆重慶祝中印建交70周年。但是,人算不如天算,2020年6月中印兩軍在加勒萬河谷爆發流血衝突,兩國關係再次急轉直下。其間中印各領域交流合作中斷,元首外交也幾乎停擺,雙邊關係陷入近40年來的最低谷。
由於過去幾年印度在邊境爭端中占不到便宜,跟中國「脫鉤斷鏈」又事與願違,再加上與美西方齟齬不斷,2024年莫迪開啟第三任期後將改善對華關係提上議事日程。2024年10月,中印在邊境巡邏議題上終於達成諒解,為喀山「習莫會」掃除了障礙。在五年來的首次「習莫會」上,雙方同意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來處理中印關係,不讓具體分歧影響到兩國關係,並由兩國外長和各層級官員開展對話,推動兩國關係早日重回穩定發展軌道。喀山「習莫會」宣告中印關係第二次重啟。
在莫迪時隔七年再次訪華前夕,中印高層密集互動,為中印關係持續改善累積成果,也為天津「習莫會」營造良好氛圍。2025年6月至7月,印度國防部長、國安顧問、外交部長等高官時隔五年相繼來華訪問。8月,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訪問印度,中印外長會談達成10項成果,包括盡早恢復大陸和印度直航航班、2026年繼續開展印度香客赴西藏自治區神山聖湖朝聖,並擴大規模、採取具體措施為兩國經貿投資提供便利等。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會晤也達成10點共識,重申推進邊境有效管控,維護邊境地區的和平與安寧。此外,自2025年7月24日起,印度時隔五年首次恢復向中國公民發放旅遊簽證,這被認為是印度向中國示好的重要信號。
在舉世矚目的天津「習莫會」上,習近平不僅時隔6年再次跟莫迪談論「龍象共舞」的話題,而且就推動兩國關係持續穩定發展提出四項倡議。莫迪則指出,印中關係重回積極軌道,邊境保持和平穩定,即將恢復直航,這些成果不僅惠及印中兩國人民,也有利於世界。更重要的是,莫迪當著習近平的面,明確「印中是夥伴而不是對手,共識遠大於分歧,印方願從長遠角度看待和發展兩國關係。」據彭博社9月10日報道,隨著中印關係升溫,中國新能源車巨頭比亞迪計畫再次進軍印度市場。
中印矛盾分歧依舊難解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雖然天津「習莫會」取得成功,但鮮花掌聲難掩兩國之間的矛盾分歧。莫迪並沒有像其他上合組織成員國領導人那樣,從天津「順便」轉場北京,出席九三閱兵典禮。相反的,在抵達天津前,莫迪去了日本訪問,顯然在二戰敘事問題上印度與日本達成默契,卻與中國保持距離。儘管莫迪在東京就中印關係說了一些好話,為「習莫會」暖場,但「印日聯合聲明」還是就東海、南海議題對中國說三道四。
另外,上合組織天津峰會通過的宣言中,所有成員國中仍然只有印度不支持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在新德里看來,「一帶一路」旗艦專案中巴經濟走廊經過印巴爭議領土,侵犯了印度的主權。更不用說曠日持久的中印領土爭端,只是暫時得到了管控,遠遠談不上最終解決。在敏感的台灣問題上,印度也跟中國不同調,甚至對「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做出了所謂「澄清」。
最重要的是,雖然莫迪在天津表態「印中是夥伴而不是對手」,但印度國內精英在此關鍵問題上的認知並不一致。不少鷹派仍然視中國為主要競爭對手,即使川普在關稅議題上對印度極限施壓,他們還是將主要矛頭對準中國。印度智庫學者布拉馬•切拉尼近日就撰文批評莫迪對華綏靖,強調「只有採取強硬戰略,以印度的決心應對中國的脅迫,莫迪才能捍衛印度的利益和領土完整。」令人感到擔憂的是,這樣的觀點在印度並非少數。因此,中印關係再次重啟並加速回歸正軌固然可喜,但也不能對中印關係前景抱持一廂情願的樂觀論調。
(作者係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組織學院副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胡勇
- pages: 32
- 標題: 評莫迪時隔七年再來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