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德國、越南統一看兩岸走向│徐勉生
大陸外長王毅7月4日在柏林向德國總理梅爾茨表示,希望德方像當年中國無條件支持德國統一一樣,支持中國為實現國家完全統一作出的努力。德國是否支持中國統一?德國的經驗能否成為兩岸統一的借鏡?都值得探究。
德國由分治實現統一
王毅除希望德國支持兩岸統一,也相信德國新一屆政府會尊重大陸的核心利益,繼續恪守一中原則。德國外交部發布的消息避重就輕,僅強調台海問題只有雙方協商才能找到解決方案。但德國政府根本沒有理由反對中國統一。
眾所皆知,二戰後德國遭到列強硬生生地分成東西兩地區,通稱東德與西德。1972年,在西德總理布朗德(Willy Brandt)的努力下,西德與東德簽訂「基本條約」,大幅改變兩者之間的敵對關係,這是自分治以來雙方首次建立正式關係。儘管東西德相互承認,但彼此不能將對方視為外國,這是一項極為關鍵的基本原則,奠定了東西德日後統一的基礎。
二戰後的蘇聯及東歐國家在治理上偏重政治,輕忽經濟,未顧全人民的生活,使得經濟衰退,終於引發人民追求改變的決心,也致使柏林圍牆倒塌,兩德實現統一。充分驗證生活幸福才是人民追求的最高目標。
越南統一模式未成慣例
越南在二戰後,同樣遭到列強分成南北兩個地區。1959年9月26日,北越共軍與南越正式開戰,展開長達約15年的越戰。美國投入大量軍力協助南越,但美軍與南越久戰無功,美國國內的反戰浪潮迫使美國逐步撤軍,再加上南越政府未能贏得民心,最終讓越共在1975年攻陷西貢,以武力方式實現越南統一。
歷史上以武力實現國家統一的不乏前例,但必然會造成大量建設破壞與人員傷亡,並不是實現統一最理想的方式。越南以武力方式統一,雖與其他國家無關,但此一結果並未得到普遍認同。西德的實力勝過東德,但仍堅持以和平方式謀求統一,此一態度值得高度讚賞,德國和平統一的實例也成為國際間公認的理想模式。
統一以增進人民福祉為旨
越南統一前,北越實施社會主義一黨專政,越南統一後依然如此,但政府各項施政仍旨在促進國家進步,改善人民生活。德國統一前,西德實施西方式的民主政治,執政者也以增進人民福祉,營造有秩序的社會為目標,德國統一後也依然如此。兩國相比,統一的進程截然不同,統一後的政治體制也不相同,但政治體制的差異並不妨礙統一,只要執政者的施政目標在於增進人民福祉,便能得到人民的認同,集中力量共謀國家發展。
兩岸分隔後,台灣的領導階層高瞻遠矚,使台灣的經濟突飛猛進,社會和諧,人民生活獲得大幅改善。雖然有異議人士指稱當時政治不民主,但政府卻創造了經濟奇蹟,各項發展均遠勝中國大陸。可惜好景不常,自從李登輝執政後,基於台獨意識,集中精神於政治鬥爭,使得台灣逐步向下沉淪。短短20年間,台灣從亞洲四小龍之首跌落至敬陪末座。尤其是民進黨執政後,精於政治算計,卻施政無方。使得台灣道德淪喪,是非不辨,政治與社會亂象叢生,有識之士無不對台灣前景擔憂。
反觀中國大陸,自從改革開放後,各項建設突飛猛進,頗有經濟起飛的勢頭。果然在2010年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時至今日一線城市的進步已超越台灣任何一座城市。尤其是交通建設及年輕族群的科技創新屢創世界紀錄,人民的生活環境獲大幅改善。
一中政策是國際主流
王毅7月2日在布魯塞爾與歐盟外交暨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舉行「第13屆歐中高階戰略對話」。歐盟在對話後發布的聲明有兩個重點:(1)重申歐盟遵循自己的一中政策;(2)歐方反對任何一方透過武力或脅迫手段片面改變現狀。民進黨當局的回應刻意忽略第一點,強調第二點,試圖讓台灣人民誤以為歐盟無條件地支持台灣。
歐盟對台海和平表示關切,主要是擔憂如果台海發生戰事,會影響現有的國際秩序,打亂歐洲日常生活必需品的供給。如同俄烏戰爭爆發後,造成若干歐洲國家能源供給短缺,導致物價上漲,使人民遭受無妄之災,也造成政府的困擾。歐盟希望台海和平其實是為了自身的利益。
兩岸和統是大勢所趨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開篇第一句寫道:「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中國歷史學家幾乎一致認為「魏晉以降,由北制南之勢已定」。從兩岸分隔迄今各自的發展趨勢來看,兩岸人民未來的幸福指數已經清楚地呈現,更加印證歷史學家的論斷。
大陸堅持兩岸統一,但追求兩岸人民心靈契合。換言之,會尊重人民既有的生活方式。可惜台獨人士執迷不悟,一心倚美謀獨。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曾言:「台灣與大陸統一是時間的問題,這是任何國家無法阻擋的。…李登輝發起台灣化進程,希望脫離中國。但這不會改變最終統一的結果,只能使台灣人在統一過程中更加痛苦」。新加坡支持兩岸統一,一方面是認為從歷史、文化、傳統的角度觀察,看不出台獨的合理性與正當性;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看清台獨運動不可能成功。事實上,人民追求的生活目標是安居樂業,以兩岸發展現況及未來前景而論,何者更具吸引力不言而喻。
坦誠協商是最佳途徑
文化部前部長龍應台4月1日在《紐約時報》論壇版發表專文,聲稱台灣的時間不多了,必須及早研擬對策,而不是毫無作為以拖待變,更不能坐等強權決定台灣的前途。然而,最令人憂心的是,台灣政客和人民遲遲未針對什麼是台灣人民的核心價值,進行全面性的反思和探究。
大陸提出「兩制」台灣方案後,遭到台灣全面排斥,但斷然拒絕並不能解決問題。兩岸關係剪不斷,台灣不可能永久自外於中國大陸。面對兩岸注定走向統一的態勢,台灣必須冷靜思考應如何應對。務實面對問題、進行理性思考才是當務之急。為了自身的幸福,台灣人民應該認清歷史的洪流無法阻擋,及時選擇正確的道路。
(作者係退休大使)
附加資訊
- 作者: 徐勉生
- pages: 64
- 標題: 從德國、越南統一看兩岸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