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美俄戰略和解看民進黨戰略恐慌│周忠菲

從美俄戰略和解看民進黨戰略恐慌│周忠菲

8月15日,川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丁在阿拉斯加談了2小時45分的會談,簡短卻具有戰略意義。從18日包括澤倫斯基及七名歐盟領袖在美國華盛頓,就「先停火」或「邊談判,邊停火」爭論不休,最終未簽下協定的結果來看,美俄之間的戰略合作試探,重要性遠超過烏克蘭停火問題。外界在關注美俄戰略和解與烏克蘭命運的同時,川普「交易外交」的下一個物件也許就是台灣

美俄戰略合作的影響很複雜。美國從烏克蘭脫身後,確實存在重返印太的可能,但不一定必然「劍指中國」。而川普要求烏克蘭讓出被俄方占領的土地,以換取和平協定的方式,將使得民進黨產生戰略恐慌。「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成為極大的諷刺,激進台獨勢力還有被中美聯合管制的可能。

以下從美俄戰略和解與民進黨戰略困境的角度,談幾點看法:

一、美俄戰略合作。對美俄會談,視角不能限於俄烏停戰。在國際戰略層次,美俄已實現戰略和解。這可從一些細節可見:(1)普丁到達阿拉斯加時,俄國外長拉夫羅夫特意穿了件帶CCCP(蘇聯)字樣的衣服。(2)俄羅斯媒體重點報導:普丁獲准乘坐軍用飛機飛越美國領空;受到川普紅毯迎接;與美國總統一同搭乘專車「野獸」。(3)國際媒體強調:普丁與川普是在平等的位置上談判。(4)「雙普會」後不到兩天,川普在與澤倫斯基及7位歐洲領導人會談中,為與普丁通話,會議中斷了40分鐘。(5)美媒就停火問題放出資訊,稱普丁已承諾「只要他在位,就不會進攻歐烏」,還稱這一點「將被寫入俄羅斯憲法」。這與川普稱:「如果當時他是美國總統,就不會發展俄烏戰爭」異曲同工。

二、俄羅斯「以戰止戰」與中美關係。西方國家對「雙普會」表現出「 謹慎悲觀」、「戰略焦慮」 。美媒CNN批評川普「政策是向俄羅斯靠攏」,足見普丁成功地導向美俄戰略和解,而這種戰略和解建立在西方對俄羅斯「以戰止戰」能力的評估。當然,這也會傳遞到中美關係。

隨著戰場的變化,從今年下半年開始,西方對俄羅斯戰爭能力的評估發生變化。從早期的「俄羅斯速敗論」,轉向承認其具有持久戰和消耗戰的能力,承認低估了俄羅斯的軍事工業與經濟韌性,而其長期的博弈能力,將消耗西方的軍事及經濟資源。美國軍事專家還承認,烏克蘭衝突是「兩個核大國之間的代理人戰爭」。這成為美國想避免戰爭升級,考慮以領土交換停戰的依據。

此外,美國國務卿盧比歐在談到解決俄烏衝突的根源時強調:核心問題在於「他們想不想停戰」。他強調俄方到今年7月就有2萬軍人陣亡,「足見其願意付出代價」。可見美國對俄羅斯「以戰止戰」能力的評估,是俄美實現戰略和解的關鍵。這種評估傳遞到中美關係,其影響不言而喻。

中國的戰略調整能力與長期消耗戰的能力,遠超俄羅斯,這無需多言。理性評估,美國將加強與中國的競爭,但不希望中國成為敵手。在此方面,美國的軍方、企業家、政治家均有表述。還有一種可能也會使民進黨感到悲觀,那就是如中美關係改善、穩定,中美有可能會聯合管制「激進台獨勢力」。

三、美國印太戰略與民進黨的「戰略掙扎」。俄烏戰爭作為代理人戰爭若被基本否定,對民進黨幻想製造地區代理人戰爭,使用「親美抗中」策略,必然會造成重大衝擊。民進黨是把希望寄託於美國回防印太。國際也有評論認為,川普對澤倫斯基極限施壓,當俄方通過戰爭取得土地獲得國際的承認後,美國將集中力量在印太地區對付中國。美蘇戰略和解必然會影響美國的印太戰略,但其效果也很複雜。

今天中美關係已超越一般雙邊關係,具有全球和地區意義,不可能出現像冷戰時期,美國試圖「站在中國的肩膀上,跳到蘇聯去」那麼簡單,何況當年的戰略背景是蘇攻美守,美國只是要實現與蘇聯階段性戰略緩和。

美國「聯俄制華」難以成功的原因如下。一是中俄「背靠背」、「無上限夥伴關係」已深度捆綁能源、安全、金融,二是俄羅斯本身不會輕易放棄與中國合作,聯合對抗西方的戰略價值。三是互補性。從均勢理論來看,中國的發展使這一特點更加突出。如俄方在與川普會談前與會談後,都立即向中國通報。如中俄展現深度戰略互信,中國的聯合艦隊護航普丁的專機。又如近期中印互動加快,出現中俄印三邊合作趨勢。

而民進黨的戰略掙扎在於,一是親美抗中戰略難以為續,二是盧比歐明確指出,烏克蘭戰爭為美俄的代理戰爭,強調核大國直接對抗是很危險的,這標誌著民進黨想打代理人戰爭的幻想破滅,美國將重新評估台海戰爭的風險與收益。三是急獨分裂主張違背地區安全局勢。俄烏戰爭導致北朝鮮的軍事實力大增,半島戰略局勢出現變化。最近南韓已表示要調整政策,緩和與北朝鮮的關係。

最後,結束俄烏戰爭的方式顯示,美國對外政策從「價值觀主導向交易式務實」方向發展。這意味著在地區衝突中,美國更注重控制成本和不直接下場。此外,也意味著民進黨的「反共護獨」失去市場、失去邏輯支撐。民進黨確實應該改換角色了!

(作者係上海台灣研究會研究員)

附加資訊

  • 作者: 周忠菲
  • pages: 30
  • 標題: 從美俄戰略和解看民進黨戰略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