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收陸配參政權是制度性歧視│謝雅卉
台灣社會常常自誇擁有民主、多元與包容的特質,但卻對來自中國大陸的配偶們默默施加了審判。鄧萬華這位在花蓮縣富里鄉學田村30年的陸配村長,因為未能提供「放棄中國國籍證明」,在任期尚未結束時被內政部解除職務。她的遭遇並非個案,這是一場以法律為外衣,操控國族忠誠,精確劃分「我們」與「你們」的政治清洗。
不可完成的「國籍證明」
民進黨政府強調,其對大陸配偶參與政治的限制是「依法行政」,引用《國籍法》第20條,指出所有民選公職人員必須放棄其他國籍,並在上任一年內提交相關證明。然而,當這一法律條款適用於中國大陸籍的配偶時,便成了一個無解的制度陷阱。因為兩岸之間根本無法提供「放棄國籍」證明,實際操作中只能提供大陸戶籍的「戶籍註銷」或「身份註銷」文件,而無法出具明確的「國籍放棄證明」。
換言之,民進黨政府的要求實際上是以「無法獲得的證明」作為解職的唯一依據,變相導致了對陸配群體的結構性剝奪和不平等待遇。這種作法就如同讓一位身心障礙的考生參加以體能為主的錄取考試,明知對方的生理條件無法應對,卻堅持不變規則。這並不是中立的法治,而是一種冷酷的技術性排除。更嚴重的是,這種制度陷阱並非偶然,而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政治安排,使來自大陸的新居民始終被排除在制度之外。
以法治之名行兩國論之實
表面上看,民進黨政府是《依國籍》法行事,但實質上卻是藉由「國家忠誠」這一模糊的政治判準,將陸配視為潛在安全風險。民進黨所採取的其實是它一貫的「兩國論」邏輯:凡與中國大陸相關者,都應受到審查與懷疑,而不是信任與融合。這樣的治理邏輯早已違背憲法與《兩岸關係條例》的根本精神。根據現行法規,「兩岸同屬一中」仍為台灣法律體系的基本立場;然而,在實際執行國籍法與參政權的規範時,政府卻將大陸籍人士視為「外國人」,進一步切割其政治權利與社會身分。
這種雙重標準的制度設計,不僅製造憲法與行政命令之間的矛盾,更傷害了陸配的尊嚴與歸屬感。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與台灣人無異,但在參政與就業等核心權利上,卻被無情劃入「他者」的範疇。在台灣他們不是外人,卻總是被制度當成政治敵人審查與排斥。
參政權淪為「特許權」
鄧萬華的遭遇正好說明,對於陸配而言,即便取得身分證且深度融入台灣社會,其參政權卻依然不是一項「基本權」,而是一種「特許權」。這意味著:只要政治氣候變化、意識形態升溫、政權操控傾向收緊,這份權利就會被輕易收回。而這樣的「不確定性」與「可撤銷性」,本身就是對陸配最嚴重的歧視待遇。
根據憲法第7條,所有國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因種族、階級、出身而有所區別。然而,當一項形式上平等的國籍法規,結合一項事實上無法完成的行政條件,最終卻只針對特定族群造成實質剝奪時,就已構成違反憲法的歧視性結果。更令人擔憂的是,民進黨政府並未採取任何積極修法或補救措施,反而持續推進「依法排除」,甚至要求各地方政府主動查核並依規解職。這樣的制度不是中立的法治,而是穿著法治外衣的歧視性治理。
民進黨的雙標與計算
這種政治操作的核心,在於一種隱性卻極具穿透力的敵我邏輯,民進黨將中國大陸視為「政治敵對體」,自然也不願讓來自「敵對政權」的人享有參政權利。因為當兩岸對立成為政黨的核心邏輯時,陸配不再是公民的一分子,而成了潛在滲透者、忠誠可疑者。這種將整個族群「去人性化」、「全體懷疑化」的統治邏輯,不僅違憲,更與民主價值背道而馳。更諷刺的是,民進黨在政治上大力宣傳台灣的「多元與包容」,但實際政策上卻透過「國籍制度」封鎖陸配的政治通道、職場機會、甚至家庭團聚權。這不是保護台灣安全,而是打壓不同背景者的政治參與。這不是法律問題,而是意識形態下對弱勢者的結構性剝奪。
從前南投縣議員史雪燕,到今日鄧萬華的職務被剝奪,未來還會有更多無聲的大陸配偶,在法律話術與政治恐懼中,失去本該屬於他們的公民權與政治聲音。台灣社會若仍自認為是民主之島,就該勇敢面對這項來自內部的侵蝕,民進黨政府正用制度綁架參政權,用國族忠誠壓迫日常生活者的政治未來。
38萬陸配的困境是照妖鏡
「我們不是外人,只是還沒被制度好好承認的家人」,這是鄧萬華面對自己遭解職時的肺腑之言,也是一句讓無數陸配感同身受的心聲。這句話不是情緒性的指控,而是對台灣現行制度排他本質的深刻揭露。制度不是冷冰冰的法條,它反映的是價值選擇與社會認同的邏輯;歧視也不只是偏見性的語言,更深層的是被制度化、被政策化、被合法化的排除機制。當民主制度成為劃分自己人與他者的工具,民主也就失去了它的道德正當性。
目前在台灣,來自大陸的新住民已超過38萬人,涵蓋各行各業、遍布基層。他們是母親、是妻子、是照顧台灣老人的看護、是撐起農村經濟的勞動者。這些人早已不再是他鄉來的過客,而是與本地人民一起承擔生活重擔、參與社會運作的一分子。台灣如果真心追求民主與多元,就必須正視這38萬陸配的政治處境,調整現行法律與行政作法,讓他們不再是制度的幽靈,而是台灣社會的一員。台灣民主能否真正成熟,就看能不能擁抱這些長期以來被拒之門外的家人。
(作者係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傳播學博士)
附加資訊
- 作者: 謝雅卉
- pages: 28
- 標題: 沒收陸配參政權是制度性歧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