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報導花生油不健康,真的嗎?│潘懷宗、黃巧妮

新聞報導花生油不健康,真的嗎?│潘懷宗、黃巧妮

近年來堅果與植物油在健康飲食中廣受推崇,然而,近期竟然有新聞媒體誇張報導指出「某款堅果的油脂超毒,會導致肥胖甚至致癌」,引起民眾擔心並存有疑問,特別來電詢問,引發不少關注。本篇文章將帶你理性剖析這則新聞背後的營養邏輯,了解該如何正確選擇及攝取堅果與植物油,吃得更安心、更健康。

花生「不健康」嗎?

堅果是一種營養密度極高的食物,富含脂肪、蛋白質、膳食纖維、維生素E、鎂、鋅等營養素,有助於維持身體健康,延緩老化。營養建議中指出,成年人每天吃一湯匙原味堅果,或每餐搭配一茶匙堅果與種子,就能有效補充所需營養。

新聞中點名花生,稱其所含油脂可能導致肥胖與慢性病,理由在於花生油的Omega-6比例偏高(50~55%),而Omega-3極低。雖然科學上Omega-6過量確實與慢性發炎有關,但這不代表花生本身就是「壞食物」。事實上,花生仍然具有高營養價值,並長期被稱為「長生果」。重點不在於是否吃花生,而是在於攝取有無過量。

建議大家:(1)選擇未經油炸、無鹽、無糖和保持原型的整粒花生。(2)採用小包裝控制攝取量,避免吃過量,並防止開封後氧化產生油耗味。(3)將花生視為日常飲食中的健康補充,而非家庭炒菜用的主力油品來源。

真正的關鍵是「適量」、「天然」、「不加工」,而不是一味避免特定食物。

認識脂肪酸369

植物油中的不飽和脂肪酸主要分為Omega-3、Omega-6和Omega-9,三者皆為人體需要的脂肪酸。理想狀況下,三者攝取比例應接近1:1:1,Omega-6最多不應超過5倍。然而,現代人卻攝取過多的Omega-6(來自玉米油、花生油和葡萄籽油),甚至高達10-20倍,極度缺乏Omega-3(如深海魚、亞麻仁籽油、海藻油等),導致油品類的營養失衡。

Omega-6發煙點為160-230度,Omega-9發煙點為190-240度,Omega-3極不耐熱,發煙點為100度左右,僅適合用於涼拌,或有人以膠囊補充,因此,家庭常用炒菜油大多為Omega-6或Omega-9。

長期攝取過多Omega-6、缺乏Omega-3可能會:(1)增加體內慢性發炎的風險。(2)提高罹患代謝症候群、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的機率。(3)增加身體代謝壓力,影響整體健康。因此,我們不是要否定某一類油,而是要更重視「比例與平衡」的問題。

飲食中的油脂,應該是多元且互補的,而不是固定依賴單一來源。

交替使用、多元搭配

與其排斥某種植物油,不如聰明輪替使用。舉例來說,除了花生油、玉米油與葡萄籽油,大家可考慮使用以下油品當作家庭用的炒菜油:(1)橄欖油:Omega-9約70-75%,有助於降低壞膽固醇。(2)苦茶油:Omega-9約75%,含有天然抗氧化物,適合中高溫烹調。(3)玄米油:Omega-9約40~45%,穩定性高、發煙點高,適合日常炒菜。

如果擔心營養搭配不易掌握,也可以選擇品質良好的「調和油」。許多廠商會根據脂肪酸的黃金比例調製混合油,讓使用者在日常烹飪中自然攝取到更均衡的脂肪酸種類。調和油之所以被誤解,往往是因為部分品牌在製程中精緻化程度過高,導致營養素流失。但整體來說,只要來源清楚、品質穩定,調和油依然是實用又健康的選擇之一。

精緻油與初榨油的比較

除了油的種類,製程方式也會影響營養內容與使用方式。(1)初榨(冷壓)油脂(如冷壓橄欖油、亞麻仁籽油):保留天然抗氧化物與植物營養素,適合用於涼拌或低溫烹調。但保存期限短、價格較高,也不適合高溫烹煮。(2)精緻植物油:雖然營養成分較低,但發煙點較高,適合日常炒菜與煎炸使用,保存便利,是家庭常見的選項。

也就是說,初榨油與精緻油在用途上各有其定位,關鍵在於正確使用,不應將其簡化為「健康」或「不健康」的二分法。

飲食中的營養應來自多元來源,不必強求每一種養分都從油中取得。透過綜合攝取新鮮蔬果、全穀類與良好油脂,自然能達成營養均衡的目的。

健康飲食要靠聰明選擇

面對媒體報導「花生油超毒」、「吃了會致癌」,我們應該更審慎地看待這類誇張的標題。食物從來不是單純的黑與白,而是取決於攝取方式、頻率與整體飲食結構。油本身不是毒,也不是藥,真正決定健康的,是「你怎麼吃它」。透過輪替使用油品、控制攝取量、避免過度加工與油炸,搭配足夠的Omega-3攝取與多樣化食材,我們就能打造出一套屬於自己的健康油品飲食模式。與其追求「完美食材」,不如養成「聰明選擇」的飲食習慣,這才是長久而實際的健康之道。

(作者係「健康Say Yes」節目主持人)

 

附加資訊

  • 作者: 潘懷宗、黃巧妮
  • pages: 84
  • 標題: 新聞報導花生油不健康,真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