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農業的一些重要概念│吳文希
今年清明節時分回到湖南故里,祭拜祖先並探望親友,同時訪問了湖南省人均所得最富裕的有機蔬菜專業區。當地產銷班的書記說,他們的蔬果比慣行農產品的售價,每斤高出人民幣一元,此乃因他們係依有機農業耕作方式生產之故;但參訪該區簡易溫室後,發現當地農民並不完全明瞭有機農業及其實施方法,因此撰文以供兩岸耕種及消費者參考。
何謂有機農業
有機農業的簡單定義即「一種維持土壤、生態系統、及人類健康的生產體系;依賴的是適合當地環境及條件的生態過程、生物多樣性及自然環境系統;它是融合傳統、創新及科學為一體的生產系統」。講求的是健康原則,所以不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學肥料、農藥、以及基因轉殖的作物及禽畜動物;十分重視生態原則,即講究土壤的健康及動物的天生習性;注重各種生物已適應的自然棲地,及自然環境所蘊涵的生物多樣性。
公平也是實施有機農業的重要原則,即支持公平貿易、農民生計、確保農民可獲公平合理的報酬;對待牲畜重視動物的天然本性,所以禁止對飼養動物使用抗生素、生長激素。關懷農業所造成水資源的匱乏及污染、溫室氣體排放,以及土壤破壞及流失等問題,以確保子孫後代的福祉。
有機農業的關鍵技術
一、營造和維持自然的生態條件。首先必須充分瞭解各種作物的生長習性,這涉及氣候變化、土壤結構、耕種順序、種類配置等相關因素,所以必須知道在特定地區於特定季節應種植何種作物,哪些作物可當作間作或伴作種植。種植前,為節省種子資源及作物生長的一致性,應事先育苗再行移植。唯有健康的土壤才能產出健康的農產品,也才有能力抵抗病蟲害的侵襲,產出營養成分完整的食材。為使土壤健康,不妨於耕種作物前先種植綠肥植物,或添加有機堆肥,期使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耕種時務必避免連作,而應採用輪作,輪作並非單純地輪流種植不同種類的作物,如馬鈴薯、菸草、蕃茄或茄子,而是輪流種植不同科別的作物,以及依食用部位的不同而種植,如先種植結果作物(如蕃茄、瓜類)、而後種植葉類作物(如生菜、菠菜)、再則種植綠肥或根類作物(如蘿蔔、甜菜),再自結果作物循環一次;在作物間種植覆蓋作物或伴作作物,以期達到生物多樣性的效果,而有助生物防治作物的主要病原微生物及害蟲,並且可保護土壤流失,阻止雜草滋生,以及提供作物養分等作用。在作物種植區周圍應種植草皮、樹籬、防護林或防風林,增加生物多樣性。
二、運用自然資源及其方法。育種是農業技術中的重要工作,尤其目前生物技術發達,甚至可人為地編輯出片段的遺傳基因,然後導入原生物種的繁殖細胞內,衍生出許多導入異種生物基因片斷或編輯基因,到原生動植物體內的「新品種」。但這些新品種已喪失原生物種的原本性狀,產品是否會破壞生態環境、導致人健康受損、損及農民持有原生種的權益,則是至今無法解答的疑慮,並且利用遺傳工程改造的物種,不論在產量及風味上,未必比有機農業耕養來的優越。
美國「國家土壤計畫」發表的證據顯示,有機農業可成為緩解全球暖化的解決之道,這和美國「羅德爾研究所」連續40年的土壤分析結果相符,即有機農田中的土壤所含的腐植酸,比非有機者高出至少44%;黃腐酸含量高出150%;長期碳儲存潛力提高26%。此外,天然的礦石粉(其中含有所有植物所需的各種礦物元素)、自然的農產品的廢棄組織(如血粉、骨粉、羽毛粉、豆粕等),都可經醱酵而加以利用。田間作物的殘株或組織可翻犁至土壤中,增加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若它們身上或組織內含有病原菌或昆蟲,可利用燬燒方式根除之。
以往農作物於耕種前習慣性地會犁田,土壤經過翻犁後雖增加了土壤的通氣性,但卻會造成土壤流失,增加土壤有機質氧化而產生二氧化碳。有機農業則強調少耕或免耕,以保存更多的土壤微生物種類、保持土壤的濕度及相對低的土壤溫度,以減少雜草滋生,促進作物生長和產量,節省能源及人工,優點多於缺失。
有機農業的耕養生物也會遭到病蟲害侵害,由於不能使用化學農藥,所以只能運用安全的礦物質如硫黃、銅及矽藻土,或含有忌避或毒害害蟲的植物,如除蟲菊、印度楝、魚藤酮、苦木、木賊等,除蟲肥皂,以及可捕食有益昆蟲,如瓢蟲、草蛉、赤眼蜂等。防除病原微生物者是利用可寄生、抗生或具競爭能力的有益拮抗微生物,主要是細菌、真菌類及放射線菌類的微生物。由於許多拮抗微生物具商業價值,而被製成各種「生物農藥」供農民選用。此外,部分植物的萃取物如大蒜、洋蔥、萬壽菊等有抗病能力,例如阿斯匹靈可誘導植物產生全身性的抗病能力,傳統古老的波爾多液及石灰硫黃具有殺菌能力,0.05%的碳酸氫鉀製成的蘇打水可以防治白粉病。
三、必須經過合法驗證。有機農產品須經過合法的驗證單位檢驗,才能獲得驗證合格的標籤。而業者申請驗證前必須準備詳盡的生產紀錄,展示農場的實際生產環境、使用的器材、儲存空間、緩衝帶等;因為有機農業禁止使用農業化學製品、放射線、基因轉殖生物、生物固體(即人的排泄物及污水污泥),所以驗證單位須在生產現場採集土壤、灌溉水及產品等樣品,攜回實驗室分析查核。民眾在採購有機農產品時,必須注意包裝上是否有驗證單位及農業主管機關的標籤。
結語
有機農業是維護土壤健康、穩定並增加糧食產量、保證食品安全、降低農業生產的溫室氣體排放、復育生態及生物多樣性及提供社會健康衛生等的生產模式。政府應該製定獎勵、補助辦法,協助建立有機農民計算碳匯及碳交易的管道。農業主管機關也應加強推動育種及生物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宣導全民對有機農業的認知,讓有機農業普及化,並進行小規模有機農業的栽培,讓有機農業的功能及益處更為彰顯。
(作者係台灣大學名譽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吳文希
- pages: 82
- 標題: 有機農業的一些重要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