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梨事件與民進黨的政治博弈│周忠菲

鳳梨事件與民進黨的政治博弈│周忠菲

今年3月1號,台灣鳳梨因被檢出病蟲,受到大陸發出的單一農產品被暫停進口的處置。這樁簡單的鳳梨生意,經台灣農委會與親綠媒體,將其炒作為兩岸中斷國際貿易,「大陸威脅台灣經濟」等議題,民進黨又用政府補貼,將鳳梨賣到新加坡、澳洲等。在遭到新加坡指責「黑心鳳梨」後,民進黨謙卑地頻頻道歉。到了4月初,這齣雙面戲還餘音繞梁。

2021059319

鳳梨議題在台灣民調網站《聲量看政治》五大議題中,統計顯示其聲量高達72.34%,遠超「二二八事件」聲量的6.77%。該網站解釋是,民眾高度關切鳳梨事件,是因為此議題「與政治和政策較無關聯」。這恰恰把事情說反了。

換一個角度觀察鳳梨事件,很容易豁然開朗。這個角度就是,大多數事物都有事實判斷和政治價值判斷兩個層面。事實判斷指的是事物的真實情況,本來面目。政治價值判斷是指這件事與我是什麼關係,對我究竟是有利,還是不利?從這一角度跟進,可以清楚觀察到,鳳梨事件中,民進黨選擇的不是事實判斷,而是政治判斷。民進黨從自身政治價值判斷出發,將事件作為獲取政治利益的聚光燈。

鳳梨事件升級為「大外宣」

台灣產鳳梨,大陸也產鳳梨,如廣東著名鳳梨產地徐聞的產品,就紅遍大江南北。近年來大陸各地瓜果市場火爆,主要原因是基礎設施完善,供應鏈暢通。眼下在黑龍江的水果攤上,也有來自美國的葡萄、泰國的芒果、兩岸的鳳梨。市場的邏輯是,只要產品質優、價錢公道,銷路就好。規則是願賣願買,與誰交易並不重要。

鳳梨事件的邏輯就沒那麼簡單。3月1號台灣鳳梨受大陸暫停進口處置後,台灣有關部門對大陸通報的第一反應是:「大陸故意打壓台灣」、「要中斷兩岸之間的國際貿易」。在產生眼球效應後,民進黨的應對方式開始靈活多變,出現「各取所需」現象。

媒體對鳳梨事件進行「有序熱炒」。方式從建議每人每天吃18公斤鳳梨,到政府補貼,將鳳梨轉銷到不缺水果的東南亞,並遠渡重洋打進澳洲市場,而不管「價格貴與不貴」。

此外,在是否向世貿組織(WTO)打官司「狀告大陸」方面,民進黨一方面散布WTO事務太多,沒有餘力關注鳳梨官司這樣的小事,一方面又通過農委會發布民進黨需要的政治「潛台詞」。3月中,陸委會開始扮演「放軟身段」的角色,對如何對待「九二共識」卻隻字不提,還提高聲量,放出「兩岸可以坐下來談」的空炮,目的都是影響輿論。

3月底,台灣農業主管部門強勢發聲,說有關鳳梨不合格的情況,他們只收到13件通報,而不是大陸所說的28件,又強調大陸查出鳳梨有害蟲,卻「沒有提供任何科學證據」。值得注意的是,在聲明結尾處,主管部門未提出任何解決問題的具體要求,而只說「今後台灣鳳梨不再出口大陸」,擺出「不想繼續與大陸做生意」的姿態。釋放這種「非善意」的信號,要說沒有政治目的,那真是「此地無銀三百兩」。效果也是明顯的,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民間發出的,兩岸經貿要依靠善意經營的呼聲。民進黨將鳳梨事件不斷升級,以小謀大,利用事件去完成民進黨「大外宣」的目的,昭然若揭。

來言不好,回言自然重

這些表演,將台灣農產品對大陸經濟依賴度極高的事實,扭曲成「大陸對台灣進行打壓」的政治判斷。這不是明擺著,圖謀將大陸發出的,純屬技術性質的,單一農產品的暫停進口,炒作成大陸對台灣「政治統戰」嗎?

台灣主持人盧秀芳在中天《辣新聞》表示,大陸以零關稅進口台灣鳳梨。台灣鳳梨2019年外銷量51,476噸,大陸占比97%、日本占比2%、其他占比1%。2020年外銷量45,621公噸,大陸占比97%、日本占比2%、其他占比1%。大陸是台灣農產品的主要出口市場。而台灣過去以「兩岸關係特殊」為由,禁止2,000多項大陸產品進口,其中包括600多項農產品。台灣少產蘋果,卻堅持不准大陸蘋果進口。

3月31日,國台辦發言人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大陸向台灣書面通報了28批鳳梨不合格的情況,其中2020年有14批檢出菝葜黑圓盾蚧,並公布了害蟲照片和大陸給台灣通報函的編號,作為依據。發言人強調,台灣始終沒有任何回覆,不合格的情況也始終沒有得到改善。2021年初,台灣向大陸海關申報的鳳梨中,又有5批被檢出菝葜黑圓盾蚧。

從敘事立場來看,大陸主管部門強調尊重客觀事實,大陸建議民進黨當局從源頭上處理問題,擔當起監管的責任。大陸說明不是故意設置障礙,不會「不分青紅皂白」簡單抵制,也不會完全禁止台灣農產品出口大陸。對民進黨當局對來自其他市場的抱怨卑躬屈膝、道歉不斷的作法,大陸沒有提及。遺憾的是,台灣極少媒體報導大陸的反駁與說理,而民進黨當局的政策就是不想讓民眾瞭解真相,不想解決問題。

民進黨刻意炒作政治事件

鳳梨事件不論從食品安全議題,或生態環境擔憂,或病蟲害控制觀之,大陸的舉措都沒有超出市場規則的運作範圍。在處理事件的過程中,大陸強調的是兩岸關係的融合發展。

台灣明知鳳梨是兩岸不對等的農產品貿易中最主要的貿易品種,台灣農委會的統計也顯示,台灣農產品大部分銷往大陸,獲利頗豐。但生意做大了,不是這兒有問題,就是那兒有問題,賣家若想做長遠的生意,對客戶提出的問題理應妥善處理,以保障訂單的長期性。難道民進黨和農委會不明白這個道理嗎?問題出在,民進黨不是要解決問題,而是進行政治博弈。

民進黨對鳳梨事件的處置,是從執政黨的利益出發,對台獨的可能性進行測試。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迴避WTO機制,混淆台灣獨立關稅區地位。台灣在WTO框架下擁有獨立關稅區地位。但在鳳梨事件中,經濟部高層官員始終將姿態控制在保守層次,僅表示「目前並沒有接獲指示,處理向WTO申訴相關事宜」。台灣學界的尺度是:「大陸只禁我們一項水果鳳梨進口,我們卻不准大陸600多項農產品進口,要怎麼向WTO申訴?如果告到WTO,到底是誰比較不符規範?」另一種輿論認為,WTO每日處理那麼多重要事務,哪有時間受理鳳梨這樣的小事?

事實是,民進黨當局壓根不打算使用WTO機制。因為到WTO去「狀告大陸」,等於給台灣的獨立關稅區成員「正名」,不符合民進黨的「台獨」利益。此外,美台密謀,例如美台若簽署自由貿易協定,民進黨可以將其詮釋為台灣有「事實獨立」的地位。民進黨最擔心的是被揭穿台灣國際經貿地位的真相。負責對外經貿談判的官員當然不敢在鳳梨事件中,做任何涉及台灣獨立關稅區地位的事情。

其二,破壞兩岸經貿機制,製造「大陸威脅」。兩岸簽署ECFA,符合WTO第24條條款的原則,即WTO成員間可相互給予特殊對待。兩岸經貿機制也有利於降低交易成本。民進黨通過「反服貿」中斷了ECFA,但它歪曲不了兩岸經貿機制是市場屬性的本質。兩岸曾簽署的食品安全協議也是依據這個原則,民進黨從來不願提這一點。民進黨所作所為不僅破壞兩岸經貿的機制,還不斷製造「大陸威脅」的輿論。指望能從美日反華勢力得到他們對民進黨的「加持」。

對民進黨而言,兩岸經貿機制不是「用與不用」,而是如何「進行破壞」的問題。民進黨將大陸視為「安全威脅」,就可以不顧事實隨意攻擊,不斷造謠。明明想製造「國際貿易事件」,還假惺惺說「可以坐下來談」。在民進黨眼裡,不會有任何機制,只有他們追求的「政治價值高度」,只有「台獨」利益。

結語

綜上所述,民進黨在鳳梨事件上亮出了自己的政治圖謀,亮出了強迫民眾「不能圍觀」,只能「站隊」的霸凌作風。對民進黨而言,鳳梨事件不是一個事實判斷,而是一個政治判斷的問題。兩岸經貿的互補性、WTO爭端解決機制等,都必須服從於民進黨對「大陸威脅」的考慮與需求。這一切從政治博弈出發的政策舉措,讓人疑惑,民進黨究竟要把台灣引向何方?

(作者係上海台灣研究會研究員)

附加資訊

  • 作者: 周忠菲
  • pages: 35
  • 標題: 鳳梨事件與民進黨的政治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