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刊詞

about1 08


人皆云:網路及電子媒體發達後,紙本的報章雜誌已沒人看。人更云:有政治立場的雜誌是票房毒藥。

只是,國民黨重新執政、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期已逾五年,台灣社會的「綠化」和民粹化趨勢,至今未見扭轉。一方面,台灣政壇及輿論主流還是只有「去中國化」一種角度、一種聲音,「可以公開主張獨,不可以公開主張統」的一言堂政治氛圍基本不變;另一方面,所有的公共議題全部捲入藍綠政客與媒體名嘴的民粹炒作之中,沒有任何事件、任何政策可以在理性討論之下解決。

於是,台灣民眾透過綠色透鏡,觀看被扭曲的世界和被扭曲的自己,激憤盲動卻又苦無出路。結果,不是因「無感」而冷漠,就是因「無力感」而焦慮。而政客、媒體為動員日趨無感和無力感的民眾,炒作手法更重,說理則更弱。長此以往,惡性循環,重大公共政策隨「民意」的朝三暮四而朝令夕改,唯一始終不變、被稱為藍綠「最大公約數」的所謂「兩岸關係維持現狀」,其實是未經充分討論、慎思明辨後的公共抉擇。如此消極的「維持現狀」,加上積極的去中國化」,恐將使親痛仇快,禍及兩岸同胞。

面對執政者遲遲未能撥亂反正、媒體充斥羶色腥的現狀,我們決心突破惡性循環,敢為天下先,本著「為者常成,行者常至」的信心,在沒有財團及報業集團的支持奧援、沒有經驗老到編務人員的參與投入下,毅然發行《觀察》月刊。

刊名《觀察》,是希望所有作者以理性、專業的視角,觀察、思考、解讀台灣動向、兩岸發展、民族復興、天下大勢,以爭取共鳴,形成共識。除評論性文章外,更特別開闢青年心聲、人文思想、民間團體活動報導、各行各業人物專訪、陸配與陸生經驗談等欄目,希望如實表達台灣社會基層真實而多元的聲音,提供兩岸關心國是、制訂政策者參考。

成功不必在我。我們不敢奢望靠著一本新刊物,就能對似是而非、積重難返的「主流民意」作多大改變。不過,我們相信:每當讀者購買、閱讀、訂閱《觀察》時,就是對「政治立場是票房毒藥」、「統一是政治不正確」等流行謬見發出異議。越多的人加入我們,台灣就將有更廣泛、更多元、更自由、更講理的探討問題空間。

「嚶其鳴矣,求其友聲」。凡是不願無感、不甘無力的台灣同胞,《觀察》正向你發聲。

na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