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NO. 20 │ 國共交流十年
美日聯合損害中國權益由來已久,其戰略焦點是在台海注射分離主義。自1895年清廷被迫割讓台灣給日本的《馬關條約》、1951年的《舊金山對日和約》,到近年解釋《美日安保條約》適用於釣魚台、…等,無不可見美國伸手操弄其中。 美國「重返亞太」,先以「中國威脅論」造勢,再順勢強化美日同盟的份量,並以分斷的台海現狀為支點,直入中國邊界。從地緣上看,北京設下東海防空識別區,而不急於推出南海防空識別區,是分辨了其中輕重。日本遠在東北亞,美國卻邀它到南海「空巡」,當然是讓亞太國家自相鷸蚌。南海紛擾的相關鄰國多為小國,機會主義性格較重。日本固然想藉機重溫「大東亞共榮圈」,但那些南海鄰國不是沒在二戰時嚐過日軍共榮的滋味,很難想像他們會歡迎這種歷史情景再現。 除了日本,自東亞到南亞的絕大多數國家都受過新舊殖民主義的迫害,而在反殖民鬥爭的時代都是同盟關係。日本脫亞入歐,迫害亞洲手足的歷史,無從狡賴。美國在二戰後幫扶日本,分化亞太國家,自朝鮮半島、台灣海峽、中南半島乃至印度半島,歷歷在目。過去美國聯手蘇聯打碎歐陸,奪取全球霸權;又曾聯手日本衝垮亞洲,宰制亞太秩序。後來美蘇反目與之前的美日反目一樣,盟友成敵人,敵人再成盟友,端視對象是否臣服於美國的利益。俄國如今不甘臣服,就招來美國壓力,可為說明。南海鄰國們難道會好了傷疤忘了疼,去膜拜「殖民高級論」而臣服日本的南進? 簡言之,美日同盟是冷戰產物,矛盾區域在東海,而過時產物無法適應東海和平發展的新需求,美日同盟的強化反證新舊殖民主義的技窮。南海紛擾則是戰後反殖民國家之間,經過外力因素,而被放大的內部利益矛盾。正因為東海技窮,美日同盟唆使越、菲、澳等國在南海攪和,阻止「一帶一路」的影響坐大。這說明了美國「重返亞太」帶來的不是福音,而是聯手扈從者,去分化不臣服於美國利益的國家的慣技。 北京目前在南海方面使的力,應該是聲南擊東的戰術,是東海發展戰略的一個手段。若北京被誘使將戰略重心南移,則不但成全、擴大了日本的勢力範圍,還將導致亞洲的反殖民盟國之間的自相毀滅。反之,東海方面的矛盾國家只有美日兩國,且美日間的矛盾未必小於中日。畢竟中國人可沒飄洋過海去東京屠城;駐軍日本和原爆日本的都是美國大兵。日本愈否認侵略罪行,就愈跟美國人過不去;但若反省侵略罪行,又自認難以成為東亞大國。…
作者:
王錦南
頁數:
62
細數抗戰期間,中日雙方共發生22次大型會戰,其中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徐州會戰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戰役。 淞滬會戰是抗日戰爭中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規模最大、傷亡人數最多的一場戰役。這場發生在1937年8至11月間的戰役,中日雙方共投入了100多萬軍隊。這場戰役粉碎了日本「三月亡華」、速戰速決的美夢,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反法西斯戰場,影響深遠。 2001年建成的上海淞滬抗戰紀念館,坐落於上海市寶山臨江公園內,從遠方瞭望,就可以看到一座類似黃鶴樓式的紀念塔。紀念塔寶山塔高53.6公尺,與紀念館塔館合一,共計12層,這裡就是當年淞滬會戰的主戰場。公園裡,抗戰舊址紀念碑寂寥地躺在草坪上;紀念抗戰勝利60周年所建造的和平之鐘,也聳立在一旁,彷彿在提醒著後人,切勿忘記過去那段艱苦的抗戰歷史。 雖然大家習稱「八年抗戰」,但自「一二八事變」開始,上海人民即展開了一場長達14年的抗日鬥爭。場館的一樓第一展廳,以時間序列為主軸,展出《抗日戰爭與上海》影像資料、文物與圖片,細數從1931年以來的上海抗日史,1932年的「一二八事變」,到1937年8月13日起的淞滬會戰。 第二展廳則介紹《淞滬抗戰史事》,以大量的聲光效果及多媒體的技術,讓參觀者心理產生巨大衝擊,其中「小英雄方塔就義」故事,讓人印象深刻:…
作者:
殷壽銑
頁數:
63
3月18日,去年3.18爆發的太陽花學運屆滿一周年,台灣無論是朝野政黨,或當初占領立法院的學生,無一不把周年當作一個重要的時間點,而加以回顧或評論一番。不過,一年後,一年前有些事情的正當性漸漸遭到質疑。 五十步笑百步一樣黑箱 還記得太陽花學運之初,許多上街民眾聲稱政府在簽訂服貿協議時是「黑箱作業」,並以此煽動大眾的情緒,齊聲譴責政府應該公開透明,把服貿協議中的每項細節公諸於世。不過,反觀太陽花學運的決策圈裡,多數的決議也是由少數人「黑箱」決定的,許多現場民眾根本無法參與決策,甚至連溝通的機會都沒有,這也導致許多場內外的民意無法反映出來。 學運當初關於準備退場時機的問題近來一一現形。社運人士王奕凱最近接受訪問時表示,退場的時間點及行動由不到10個人組成的決策小組決定,這形同另類的「黑箱」。另外,公投聯盟的蔡丁貴教授也曾表示,自己在活動中表示有意進入決策圈,並託人進入議場傳達意願,不過最後仍遭反對。 身為決策小組成員的吳崢,近來談及去年學運的退場時機坦然表示,當時在學運能量逐漸轉弱、外界質疑學運能力,以及立法院會即將召開等諸多壓力下,他們不得不宣布要退場。他進一步補充,那時候的宣告退場的確比較像是一個「告知」的行為,但這也是在相當無奈下所做的決定。…
作者:
李成蔭
頁數:
66
時值太陽花學亂一周年之際,回首細思,可覺察出不一樣的味道來。太陽花除對兩岸關係帶來諸多不利的影響,也對備受推崇的台灣民主進行了一次徹底的挑戰。 西式民主不論是普選制或代議制,作為一種政治制度而言,有其一定的長處和優勢,但要其發揮正面作用,需要一系列前提條件,而這些條件台灣並不完全具備,這也就注定了台灣民主從一開始就問題多多,而太陽花學亂不過是一次具體的表現罷了。 首先,實行西式民主的一個前提是人民有共同的國族認同。台灣泛藍陣營大致堅守中華民國這塊招牌,泛綠陣營則視大陸為仇讎。難怪有人戲言,每逢選舉,藍營選政府,綠營選國家。這哪裡是什麼民主選舉?明明就是兩國人的選戰。其實孫中山先生早知個中深意,故把民族列為三民主義之首,也多次闡述民權應為所有革命者所共同享有,而非想當然中的每個人。 其次是契約精神的缺失。正如19世紀英國法律史學家梅因在《古代法》中所闡述,現代化的本質是社會完成從身分到契約的轉換。從總體而言,台灣社會還停留在身分認同的層次,例如台灣人極大化地受到名校光環、家庭背景、從事行業及收入高低等身分的影響,而非按照其個人在社會契約中所履行的權責而論。 以選舉為例,一個真正成熟的民主社會是不會討論候選人的出身,而會關注其政策方向及個人品行等方面。例如美國小布希不會因其父是老布希而受到對手攻擊批評,希拉蕊也不會因其丈夫是比爾‧柯林頓,而飽受輿論非議。去年11月底的九合一選舉中,對某些候選人的苛責,已經淪落到人身攻擊的低劣程度,這樣的民主實在令人難以忍受。…
作者:
周泓旭
頁數:
68
一個人在其一生中思想的孕育、成形是在他十多歲的中學時代。這段時光勾畫了他終生的理想抱負、行止擔當,也培養了他的才學、體魄。 60年前相遇相知 1955年夏秋之際,我考上師大附中,歡天喜地地去學校參加新生訓練。報到後,得知被分發到「實驗11班」,以後不必考高中了,更是興高采烈。我就如此在附中度過了6年師友共處的歡樂時光。 三天的新生訓練裡,我們首先學會了校歌:「附中、附中,我們的搖籃,滿天烽火創建在台灣。‥‥我們來自四方,融匯了各地的優點,我們親愛精誠,師生結成了一片,‥‥我們是新中國的中堅,看我們附中培育的英才,肩負起時代的重擔。‥‥把附中的精神照耀祖國的錦繡河山!」 五六十年來,我四處奔波,跑遍台灣、大陸、美國及世界七大洲,曾遇到許多附中學長及學弟妹,大家都是從附中「搖籃」出來,校友們在各領域裡也的確把附中「百花齊放」、「自由活潑」的精神,照耀整個台灣、大陸的河山。…
作者:
姚鳳北
頁數:
70
《自由中國》半月刊發行人,中國民主黨的創黨人雷震(1897-1979),字敬寰,1897年生於浙江省長興縣,1979年3月7日在台北因病去世,享年82歲。1960年9月4日因《自由中國案》,被捕入獄,足足坐滿10年牢,直到1970年9月4日才出獄。 雷震生前共寫了三部回憶錄:《我的母親》、《我的母親續篇》(又名《雷震回憶錄》,1978年12月在香港出版)、《雷震獄中回憶錄》(即曾經喧騰一時,遭軍事監獄焚燬的那部)。三部中,一部被劫(第一部),一部被毀(第三部),一部「流亡」海外(第二部)。可謂多災多難,遭時不遇。 《我的母親》未能面世 第一部《我的母親》是雷震在1959年11月15日寫成。書成之後,擬在《自由中國》半月刊連載,預計8期刊完,第一篇「七七事變發生以後」,刊在《自由中國》半月刊第23卷第5期(1960年9月1日出版),4天後,雷震被捕,雜誌社被查封,連載為之中輟。 1961年2月,中國青年黨領袖之一、立法委員夏濤聲,為聲援雷震,擬在《民主潮》從頭連載,該刊第11卷第3期重刊頭篇,國防部監獄保防官王雷立即向雷震施壓,表示未經審查,不得發表,雷震當時因人處牢獄,身不由己,遂囑夫人宋英通知《民主潮》停止連載計畫。…
作者:
石文傑
頁數:
74
猶記2008年某月某日,盲者詩人莫那能,應我之邀,遠道從台北到花蓮來,參加慈濟大學英美系舉辦的年度中英詩歌發表會,當莫那能以雄渾而沈鬱的聲音,朗誦〈鐘聲響起時〉時,大部分的人都哭了。事前我也讀過這首詩,亦有所感動,但當這首詩從作者嘴裡深情地唸出,給我的震撼與感動之深,實不可同日而語。事後,我一直想著這美學問題。莫那能的現代詩裡,應該帶有一份吟誦文學的「歌」的特質,我想。 阿能從事詩創作是一種偶然。根據莫那能與現場友好的回憶,1983年,莫那能與一些友好喝酒高歌之際,突然唱自己的歌,唱出自己的心聲,而阿能唱的歌,給友好抄錄下來,稍事整理修改,詩人阿能就這樣誕生了。誠然,阿能的詩帶有「歌」的性質,也就是說,最適合詩人自己吟唱與朗誦,而在吟唱與朗誦中,詩裡「歌」的成分,詩裡「聽覺」的魅力,就充分發揮出來了。 〈鐘聲響起時〉 事實上,〈鐘聲響起時〉結構上也帶有類似歌謠「重沓」的重複技巧。每一小節,都含有「鐘聲」的聽覺意象。這首詩,看似簡單,其實已觸及整個社會結構,原住民社區的三大支柱:學校、教會、家庭,都失去了功能,都無法挽回原住民少女國中畢業時,即等待著她們被賣去作「雛妓」的命運: 再敲一次鐘罷,牧師…
作者:
古添洪
頁數:
78
在台灣藝術圈有一位致力於創作,卻不忘關懷社會的現代畫畫家羅彩琴。她的父親羅字海也是畫家,大學時主修文學,畢業後原本從事教育工作,卻因藉由創作走出疾病創傷,從此開啟繪畫之路。 作品風格特色鮮明 羅彩琴個性「天馬行空」,因喜好文學在大學讀了英文系,走上繪畫之路後,她大膽地將文筆轉為畫筆,一幅幅地畫出她的美麗人生。羅彩琴認為藝術是極端個人、也是非常孤寂的,但內心深處卻又充實無比,無論是喜怒哀樂,她總有畫筆陪伴歲月、豐富生命。 羅彩琴舉辦過無數次的展覽,其中較經典的有:洛杉磯「美國國際文化藝術學會」個展、台北市政府名人畫廊的「彩筆、丹青、父女情」雙個展、北京徐悲鴻紀念館的個展、上海美術館個展、北京中國美術館個展、台灣國父紀念館德明藝廊個展…等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她在2004年中國美術館的個展。兩岸四地的畫家都以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展為榮,但在那舉辦過個展的台灣畫家屈指可數,截至目前為止,羅彩琴是唯一在該館開過畫展的台灣女畫家。 羅彩琴在藝術方面的成就,讓中國文化部前副部長高占祥、前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靳尚誼、中國最權威的藝術評論家邵大箴,以及中國美術館領導景玉書幾位的讚賞,不吝為她撰寫藝評,以示對她的肯定與鼓勵。…
作者:
彭韻倫
頁數:
81
今年台灣元宵佳節充滿「北京味道」,在南台灣是北京特色周,在北台灣則是「北京文化廟會」。 台北北京文化廟 2月27日,以「歡樂春節」為主題的「北京文化廟會」在台北市花博公園舞蝶館正式開鑼,相聲、快板、墜子書、京韻大鼓等節目輪番上演,「五路財神」抛灑「金幣」與台下觀眾互動,引得前來逛廟會的各地民眾嗨翻天。 繼去年北京第一次將地壇廟會搬到台北之後,今年他們又把著名的廠甸廟會也搬到了台北,正宗的「北京味道」讓台灣民眾大呼過癮。 據活動主辦方北京市文資辦介紹,本次廟會設有近80個攤位,包括剪紙、風箏、糖人等民間藝術,油麵茶、煎餅果子、烤鴨等京味兒美食,以及同仁堂、內聯升、護國寺小吃等老北京品牌都「空降」台北,300多位民間技師與20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來到現場,力圖為台北市民展現北京廟會盛況。…
作者:
吳雨宸
頁數:
84
柴靜製作的《穹頂之下》影片再度引起大家對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能否並行,這個重要課題的關心。環境影響評估在各開發案裡有著無與倫比的地位,兩岸制度如何規定,頗值探討。 台灣於1975年首度由行政院經濟設計委員會(簡稱經設會,為經濟建設委員會的前身),將環境影響評估之概念引進台灣。1979年行政院院會決議通過,如涉及政府重大經建計畫,以及民間有污染之虞的大型工廠等開發行為,均應辦理環評,業務由衛生署主辦。 1980年7月衛生署提出《環境影響評估法草案》,但因反對意見多而未通過,1987年8月環境保護署(簡稱環保署)成立,隨即提出第二件《環境影響評估法草案》,經過立法程序,終於1994年12月30日三讀通過。1995年10月18日先通過《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10月25日通過《環境影響評估法施行細則》,而該細則內容迄今已修訂多次,以符合社會及經濟需求。 而大陸方面,憲法明定「國家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確認環境保護屬國家職能。1979年9月第五屆全國人民大會頒布《環境保護法(試行)》,規定若建設有污染之虞的專案,必須提交環境影響報告書。1981年出台《基本建設專案環境保護管理辦法》,對環境影響評價的範圍、內容、程序等作了具體的規定。繼之1986年3月由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國家計劃委員會、國家經濟委員會聯合頒訂《建設專案環境保護管理辦法》,更詳細就建設項目應實施環評的辦法做出具體要求。此後,國家環保總局陸續頒布多項環境影響評估的配套法規:1987年3月《建設專案環境保護設計規定》、1989年5月《制定建設專案環境影響評價收費標準的原則與方法》、1989年9月《建設專案環境影響評價證書管理辦法》、1990 年6月《建設專案環境保護管理程式》等。終於2002年10月28日公布《環境影響評價法》,並自2003年9月1日起正式施行。…
作者:
陳麗玲律師
頁數: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