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以實力說話了│莊清隆
中國大陸於8月31日在天津舉辦「上合峰會」,有20多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與會,彰顯中國在國際外交上的號召力。緊接著9月3日,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閱兵」,除軍容令人驚艷外,所展示的武器也令人刮目相看,這證明中國大陸除經濟實力直追美國外,軍事力量也足以與美國相抗衡。
猶記得2021年3月18日,中共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與外交部長王毅在美國阿拉斯加安克拉治,和時任美國國務卿的布林肯與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舉行中美高層會談中,布林肯曾言「美國以實力地位出發與中國對話」,被楊潔篪懟回:「你們美國沒有資格說以實力地位出發與中國對話,中國人不吃這一套!」這次習近平在「上合會」與九三閱兵的講話,可以說是中國終於「以實力地位對美國說話」。
中國經濟、軍事直追美國
無可否認,上世紀70年代後,美國無論經濟與軍事均可說是全球唯一超級強權。唯時移勢易,進入新世紀後,中國持續快速崛起,目前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如以購買力平價計算,2014年中國國內生產毛額就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2023年國內生產毛額(GDP)總量達129.4兆人民幣,依國際匯率折合18.37兆美元,位居世界第二,僅次於美國;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出口國及第二大的進口國。前世界銀行副行長林毅夫更預言,2030年前後,中國的經濟規模將會超越美國。所以,無需10年,中國經濟即可超過美國,重返世界第一的漢唐盛世。
軍事方面,中國擁有世界最大規模的常備部隊和世界排名第二的海軍艦隊,且具備三位一體的核打擊能力。航天方面,中國是世界上第三個能獨立完成載人航天、自主太空站建設、月球軟著陸與採樣返回、火星軟著陸等航天任務的國家。
俄烏戰爭至今未止。在這三年半的戰爭中,中國在持盈保泰中繼續發展,儘管受到美國全方位的制約,經濟增速放緩,但事實上中國的產業已默默再次發生根本性的變化。2024年這個變化幾乎呈現神奇的速度,據各方報告,2025年中國即將發生的變化將更加讓人驚歎。這一切不是虛妄之談,德國最權威的諮詢機構—德意志銀行在一個重磅報告-《中國吞噬世界》中明確指出:2025年,中國企業和中國資產將會全面崛起。
汽車、造船、航空業崛起
首先是「地上壁壘」汽車行業,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的光速崛起,僅僅幾年時間,中國創造了汽車神話,接二連三地超越了德國和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出口國。其次是「海上壁壘」造船行業,中國現在是世界頂級造船大國,像下餃子一樣的造船速度,讓整個世界目瞪口呆,現在全世界超過七成的船舶訂單都在中國。第三是「空中壁壘」飛行行業,中國在2024年的珠海航展展示的各種飛行設備,吸引了整個世界關注的目光。而且不只是戰機,中國的C909和C919大型客機嶄露頭角,2024年位居全球商業客機市場交付的第四位。
德意志銀行的分析家們說,種種跡象已經表明,現在的中國早已不是那個只能造低端工業品的國家了。在電動汽車領域,中國人擁有全球大約七成的專利。在5G和6G領域,中國人的專利占比超過六成,僅2023年中國在新能源、汽車、5G、高鐵、核能等領域已形成體量統治的格局和形勢,並以價格和技術的優勢,大幅擠壓美國、德國曾經擁有的優勢市場。最好的例子就是六代機和DeepSeek的出現,未來中國製造將會徹底顛覆全球AI和軍事格局,屬於中國人的國力質變時刻毫無疑問已經降臨了。
中國有三方面優勢
報告認為,1980年代初時日本的GDP增速只有4%左右,世界就說日本創造了經濟奇蹟,現在體量10倍於日本的中國,GDP的增速維持在5%左右。體量越大增長越困難,而中國卻能以十倍於日本的體量,創造出更高的經濟增速,這個距離無疑會越來越大。
德國人如此看好中國,原因有三點:(一)中國是全世界唯一一個擁有全產業鏈的國家,而且工業產能占比超過了全球的30%。這意味著中國商品成本的優勢,會讓中國的企業對歐美形成降維打擊。(二)中國擁有高達7億的勞動力人口,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接受過高等教育,中國的工程師數量世界第一。中國能夠在各個領域源源不斷地提供人才,從而保證中國在各個行業都能長久地保持對西方的優勢。(三)現在世界的基本形勢,是世界霸主美國人大打貿易戰樹立貿易壁壘,嚴重影響全球資本在美投資,讓中國有繼續吸引外資增長的空間。
該報告認為,川普的關稅戰根本無法動搖中國發展的大局。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所以德意志銀行認為,2025年很可能是中國資產大爆發的一年。
令人遺憾的是,台灣人民本來有資格與機會同享中國大國崛起與民族復興的榮光,但民進黨政府受到虛幻台獨意識的羈絆,眛於世界局勢,未能搭上車,台灣只能繼續依附美國,隨其消沉。
(作者係自由評論員)
附加資訊
- 作者: 莊清隆
- pages: 80
- 標題: 中國以實力說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