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蔗糖可樂」的健康假象│潘懷宗、黃巧妮
美國總統川普近期聲稱,即將在今年秋季推出的「蔗糖版可口可樂」是他的功勞,引發媒體與輿論熱議。川普甚至獲得現任衛生部長小甘乃迪的力挺,後者高調喊出口號「使美國再健康」(Make America Healthy Again),企圖將這款改用蔗糖的新配方飲料,塑造成美國人健康復興的象徵。
然而,當政治人物爭功的背後,我們該問的是:這樣的改變對健康真的有幫助嗎?我們該為「蔗糖」喝采,還是應該更審慎地看待這場「換糖不換藥」?
三種配方哪一種最健康?
即將上市的版本,強調「使用天然蔗糖取代玉米果糖糖漿」,這款可樂將成為品牌的第三種主要配方,號稱是向健康靠攏的一步。
目前市面上的可口可樂,主要有三種甜味來源:
一、傳統可口可樂(玉米高果糖糖漿):多數為美國製造的版本,使用來自玉米的高果糖糖漿(HFCS),其果糖比例高達 55%、葡萄糖 45%,甜度高、成本低,卻也被認為與肥胖、糖尿病高度相關。
二、健怡可樂(人工代糖):主打「零糖、零熱量」,使用如阿斯巴甜、蔗糖素等人工甜味劑,雖然不會直接升高血糖,但近年研究指出,人工代糖可能干擾腸道菌相、代謝平衡,甚至與胰島素敏感度下降有關。
三、新配方可樂(蔗糖):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不論是果糖、蔗糖或代糖,「含糖飲料」的本質沒有變,每種糖的代謝路徑與身體負擔雖略有不同,但長期飲用都會對健康造成潛在威脅。
蔗糖「看起來比較健康」?
蔗糖本身是由一個葡萄糖與一個果糖分子所組成的「雙糖」,進入體內後,會透過酵素分解為單糖,才能被吸收使用。表面上看來,這樣的分解過程似乎比直接攝取高果糖糖漿來得間接,因此升糖較「溫和」些,但其實這道程序非常容易瞬間完成,對升糖速度的影響微乎其微。
另外,在果糖比例方面,蔗糖拆解後是 50%葡萄糖、50%果糖;而高果糖糖漿則為55%果糖、45%葡萄糖,雖然果糖比例略高,影響代謝的差異卻屬於「輕微級」,兩者仍是「邪惡同盟」。
值得注意的是,可口可樂此次使用的蔗糖為「白砂糖」,並非台灣人使用的非精緻蔗糖,也就是經高度精製純化的糖類,幾乎不含任何礦物質或微量營養素,與我們熟知的「紅糖」或「赤砂」不同,但縱使是這類棕色蔗糖,保有少量的維生素與礦物質,但其健康價值依然有限,僅能算是「稍微不那麼糟」,更遑論川普的「白砂糖」。
果糖對肝臟傷害不容忽視
過去常有人誤以為「果糖不會升血糖」,因此更健康,但事實剛好相反,果糖雖不直接提高血糖,但必須由肝臟全權負責處理,造成沉重負擔,長期大量攝取果糖可能導致:(一)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二)高尿酸與痛風風險上升;(三)血脂異常、膽固醇升高。
高果糖糖漿因便宜、甜度高,廣泛使用於各種加工食品與飲料中,是現代飲食中隱藏的「代謝殺手」,而蔗糖中果糖比例略低,雖較為溫和,但仍然含有50%的果糖。
真正的重點應是「少喝」
從整體營養學來看,不論是果糖、蔗糖還是人工代糖,含糖飲料的健康威脅從來不在甜味的來源,而在於過量攝取與「喝」進去不易察覺的高熱量,世界衛生組織(WHO)也早已建議:每日添加糖攝取應控制在總熱量的10%以下,最好是5%,這代表一罐含糖飲料就可能超過一整天的「糖限量」,即使更換成「天然蔗糖」,仍屬含糖飲料。
誰為「糖改革」買單?
川普高調聲稱新配方為其政績,小甘乃迪則宣稱是他推動健康改革的結果,然而這項變革牽動的不只是健康議題,更是一場政治與經濟的角力。美國中西部地區種植玉米的農民長期依賴高果糖糖漿產業維生,這些玉米經政府補貼後,成為飲料企業的首選原料,如今若可口可樂轉向使用進口蔗糖,不但會削弱本土玉米的需求,也會讓當地農民、企業與股市受到劇烈衝擊。據報導,與玉米相關的企業股價在消息曝光後即應聲下跌。這也讓曾經支持川普的中西部鐵票區選民出現動搖,甚至傳出「若真的傷害到我們的利益,就不給你選票」的抗議聲浪。
換糖不如戒糖
「蔗糖可樂」的出現,雖在政治操作上成功地製造了話題,卻無法真正解決肥胖、糖尿病與心血管疾病的問題,無論甜味來源如何更換,只要仍是含糖飲料,就無法稱為健康的選擇。因此,更值得政府與企業思考的是:是否應該轉而推動減糖教育、徵收含糖稅、標示含糖量警語等公共健康政策,才是對民眾負責任的態度。總之,真正讓國民再次健康的關鍵,不在「用哪種糖」,而在於「是不是能不喝糖」。
(作者係「健康Say Yes」節目主持人)
附加資訊
- 作者: 潘懷宗、黃巧妮
- pages: 72
- 標題: 揭開「蔗糖可樂」的健康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