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粹狂潮肆虐,民主根基岌岌可危│蔡鎤銘

台灣民粹狂潮肆虐,民主根基岌岌可危│蔡鎤銘

民粹主義已成為當今台灣社會不可忽視的政治力量。它以反菁英為旗幟,藉此爭取大眾支持,往往混合左右派元素,難以簡單歸類。民粹主義常宣揚激進且不切實際的理念,例如「抗中護台」的排外訴求、對少數族群的歧視,或反全球化的保護主義。這些主張不僅影響政治走向,也撼動社會穩定。2024年的青鳥行動與2025年的大罷免,正顯示著民粹主義的強大衝擊。

民粹崛起的根源在於台灣社會日益加劇的疏離與分裂。都市化使得傳統社區與家庭紐帶鬆動,人際連結削弱;社群媒體雖縮短物理距離,卻稀釋了現實關係,尤其年輕世代感受最為明顯。這種疏離感驅使人們尋求替代性的歸屬,最終流向極端群體。近期「青鳥之亂」與「黑熊學院」的出現,正凸顯著民粹如何侵蝕民主根基。

社會疏離的成因

都市化進程是台灣社會疏離的首要因素。傳統社區與家族結構解體,鄉村人口大量湧入城市,在高密度環境中卻感到孤立。互助網絡的瓦解,使人們更容易陷入情感真空。在台北等大都會,居民常感受到人情淡漠,疏離感油然而生。

網際網路與社群媒體的興起,進一步加劇這一現象。雖然科技表面上縮短距離,實際卻減少了面對面互動,使真實人際關係逐漸淡薄。研究顯示,年輕世代最受影響,他們沉浸於虛擬社群,卻在現實中感受到孤獨。這種科技驅動的疏離,讓人對傳統社會結構失去信任,轉而依附於網路同溫層。社群平台上的極端言論,常成為疏離者的心理寄託。

兩岸關係與文化衝擊也推升了疏離感。移民增加與多元文化雖豐富了社會,但在部分群體中卻引發身分焦慮。本土居民若感受文化價值被稀釋,往往會產生防衛心態。台灣的統獨議題更將這種焦慮放大成政治對立,讓社會更加分裂。

社會分裂的深化

經濟落差擴大無疑是社會分裂的重要驅動。高所得者集中在都市豪宅區,享受專屬資源,與低所得者幾乎零交集,生活方式與價值觀逐漸斷裂。北台灣與南台灣的經濟差異更讓分裂持續深化。

文化與身分認同的摩擦則進一步惡化分裂。移民與多元文化的滲入,帶來宗教、習俗與價值觀的衝突;這些矛盾不僅出現在城市,也延伸到鄉村,使裂痕更難彌合。藍綠對立與世代衝突,往往在此基礎上持續惡化。然而,數據顯示經濟落差並非唯一成因。根據OECD所得分配資料庫,台灣的吉尼係數從2013年的0.336,升至2023年的0.339,變化幅度有限,顯示貧富差距只是複合因素之一。地域落差同樣不可忽視,不同縣市的GDP成長差異巨大,部分地區快速發展,部分地區卻持續落後。經濟、文化與地域因素交織,最終在青鳥行動等事件中爆發。

疏離與分裂相互作用形成惡性循環。感到疏離的個體為了尋求歸屬,往往投入特定意識形態群體,進一步推升社會分裂。這種惡性循環讓彼此之間的對話更加困難。民粹主義運動正是吸納這些不滿的最佳平台。它煽動經濟與文化疏離者,挑起對菁英與制度的不信任。在高度分裂的社會中,人們缺乏跨群體的交流,孤立感與敵意同步增長。例如「黑熊學院」的國防教育,便被批評為透過「恐中」敘事強化社會分裂。

社群媒體的演算法更助長了這一循環。過濾氣泡讓人們只接觸到偏好的資訊,同溫層效應則強化了既有偏見。青鳥行動期間,社群演算法推波助瀾,使抗議迅速擴散,正是典型案例。

民粹主義抬頭與具體事例

民粹在台灣興起已多次具體展現。2024年5月,青鳥行動反對國會改革法案,數萬人走上街頭,反菁英情緒高漲,民粹力量帶動排外論述,加劇社會對峙。同年12月的冬季青鳥行動再度針對選罷法、憲訴法與財劃法修惡發動抗爭,部分群眾更出現攻擊行為,反映出分裂已被推至極端。

「黑熊學院」與大罷免運動,同樣是疏離與分裂的產物。由沈伯洋創辦、曹興誠資助的黑熊學院,推廣全民國防教育,但也被指操弄極端台獨思想。2025年兩波大罷免更引發矚目:7月26日及8月23日罷免案全數失敗,反映出民眾對民進黨以民粹操弄罷免制度的反感與警覺。同時,能源政策也出現轉折。重啟核三的公投同意票大幅領先,顯示民意傾向務實選擇,反對當局意識形態化的能源政策。這些具體案例揭示,民眾已不再只是情緒表達,而是透過制度行動回擊政治操弄。這些事件也證明,民粹不僅影響選舉結果,更動搖民主基礎。台灣的社會對立正被這股潮流持續放大。

應對策略的探討

要抑制民粹擴張,首需矯正經濟政策,縮小所得與地域落差、加強社會安全網,讓全球化成果能更公平分配。平衡移民政策有助於減緩文化摩擦;推動中南部經濟發展,則有助於化解地域矛盾。

教育與媒體識讀同樣是關鍵。推廣多元價值教育與媒體識讀,讓年輕人學會辨識假訊息,突破過濾氣泡與同溫層,重建對公共制度的信任。課程中應加強公民教育,避免被民粹操弄。社區重建亦不可或缺。透過地方活動重塑人際網絡,強化社會包容性;鼓勵透明對話提升政治參與,方能恢復對民主的信心。青鳥經驗提醒我們,唯有理性對話才能避免對立持續惡化。

社群媒體的挑戰固然艱鉅,但政府與民間應合作,監管演算法透明性,減少極端言論的擴散。同時跨群體交流必須持續推動,否則分裂難以緩解。

結語

台灣社會的疏離與分裂已催生青鳥、黑熊與大罷免等事件,雖然這些運動尚未徹底顛覆制度,但潛在風險不容低估。台灣唯有從經濟、教育與社區三方面積極矯正,方能遏止民粹進一步侵蝕民主。唯有透過持續對話、相互包容與務實政策,台灣才能重建社會凝聚,避免被民粹浪潮吞噬。

(作者係淡江大學兼任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蔡鎤銘
  • pages: 16
  • 標題: 台灣民粹狂潮肆虐,民主根基岌岌可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