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黨內暫不存在兩個太陽問題│馮國豪

民眾黨內暫不存在兩個太陽問題│馮國豪

台灣政壇長期由國民黨與民進黨主導,但在2020年代,由柯文哲創立的台灣民眾黨崛起,2024總統大選,柯文哲雖未能問鼎大位,卻在立法院取得8席立委,成為國會的「關鍵少數」。更重要的是,民眾黨在選後吸納了前時代力量的精神領袖黃國昌,使得政黨形象與論述能力大幅提升。

外界原本擔心,黃國昌在柯文哲收押期間繼任黨主席,一旦柯文哲交保後,兩人會不會在黨內出現「兩個太陽」的權力矛盾。然而,從目前發展來看,民眾黨並沒有發生內部分裂。原因為何?以及民眾黨未來的發展趨勢可能會如何?以下是筆者的分析。

不存在權力矛盾的原因

一、柯文哲依然是絕對核心。柯文哲自2014年台北市長選舉起,以「白色力量」崛起,民眾黨本質上就是「柯文哲的延伸」,其支持者多數是因認同柯個人,而非政黨理念才加入。2024大選,民眾黨得票率突破25%,再次證明柯的個人魅力是黨最大的資產。因此,在民眾黨內幾乎無人能挑戰柯文哲的正當性。

二、黃國昌的進入模式與「尊柯」姿態。黃國昌公開多次強調「柯文哲是黨主席」,自己只是協助角色。例如在一次電視政論節目中,被問到是否會挑戰柯的領導時,他明確回答:「沒有這回事,我加入民眾黨,就是為了支持柯文哲。」這種表態有三重意義:(1)穩定黨內氛圍:避免外界炒作矛盾。(2)強調互補:他扮演政策執行與戰鬥的角色,而柯是整合與象徵的核心。(3)自我定位:他清楚自己的影響力來自柯的支持,因此必須維持「尊柯」姿態。黃國昌與柯文哲的關係,並不是競爭,而是合作。他在 2023 年底正式宣布加入民眾黨不分區名單,明確表示這是「柯文哲邀請」與「理念相合」的結果。換言之,他的權力基礎一開始就來自於柯,而非獨立的派系。因此,即使黃國昌在國會表現亮眼,民眾黨內部也不會出現「兩顆太陽互相爭輝」的局面。

三、柯文哲現階段必須依賴黃國昌。原因在於:(1)司法壓力:2024選後,柯文哲捲入多起司法案件,包括政治獻金與北市府標案爭議。據媒體報導指出,他在未來數個月內得出庭無數次,在這種情況下,柯必須分心處理官司,將減少直接參與黨務與國會運作的時間。

(2)國會運作:立法院是民眾黨的主要戰場,為確保黨內運作不中斷,柯文哲得讓黃國昌在立法院擁有更大的發揮空間。例如包括:國會協商場合,民眾黨幾乎都由黃國昌出面代表;在重大法案,如《公職人員財產申報法》修正草案,黃國昌主導發言。這並不是柯放棄權力,而是策略性分工。

(3)政策專業與選民擴張:柯文哲擅長「直覺發言」,但在複雜的產業政策、財稅改革上常顯得籠統。黃國昌在學術與法政領域長期耕耘,善於條理清晰的政策論,則能補上這一缺口,使黨的論述更具說服力,因此黃國昌吸引的群體(知識分子、中產階級、青年選民),與柯原本的支持基礎(草根、中產、反綠選民)形成互補,讓民眾黨的支持面更廣。

(4)社會動員與媒體曝光:2024年「藍白合」失敗後,許多人質疑民眾黨的未來。但黃國昌多次主導街頭與網路議題,例如參與「反關說司法」的記者會;主導「居住正義」相關法案,呼應年輕世代買不起房的痛點。這使得民眾黨在媒體上有了第二個穩定的曝光來源,不再完全依賴柯文哲的個人發言。

預測民眾黨未來發展

一、「兩年條款」並不構成真正障礙。民眾黨有「兩年條款」規定,即不分區立委須在任期中途退出,回歸社會,以維持政黨新陳代謝。外界因此質疑,黃國昌是否會在 2026年被迫離開立法院,削弱其影響力,但從政壇經驗來看:(1)制度可調整:若黨內高度依賴黃國昌,隨時可修改規定。(2)政治優先於條文:台灣政黨習於「規定歸規定,政治歸政治」。民進黨過去也多次修改黨規因應情勢。(3)關鍵在柯文哲:若柯認為黃留在立法院對黨有利,「兩年條款」自然可重新解釋或架空。因此,這個制度性障礙在現實政治中,並不構成真正威脅。

二、柯、黃未來合作可能更深化。若柯、黃維持現有默契,民眾黨將在立法院持續扮演「關鍵少數」,甚至在2028總統大選中,扮演決定性的「造王者」。

三、潛在矛盾。若柯的官司纏訟過久,或黃國昌在社會聲望日漸上升,媒體可能炒作「黃是否接班」。這種外部壓力可能是雙方未來關係的一大考驗。

四、互補延續。在最佳情境下,柯繼續作為政黨的靈魂與對外代表,黃負責立法院與政策戰鬥。這種「雙核心但不對抗」的模式,將可能成為台灣新型政黨運作的典範。

結語

民眾黨內迄今沒有「兩個太陽」的關鍵在於:柯文哲依然是絕對核心;黃國昌的權力來自柯的認可;雙方形成互補關係,而非權力競爭。在司法壓力與政黨成長的背景下,柯、黃關係呈現互賴模式。至於「兩年條款」,在政治現實下並不構成障礙。未來幾年民眾黨若能維持這種平衡與合作,或許將成為打破藍綠對決格局的最大變數。

(作者係崑山科技大學兼任副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馮國豪
  • pages: 12
  • 標題: 民眾黨內暫不存在兩個太陽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