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高雄橋頭糖廠前世今生│張健豐

探訪高雄橋頭糖廠前世今生│張健豐

台灣製糖會社以交通、用水便利等原因,將大型新式工場設立在橋仔頭,期間遭到當地民眾反殖民的抗爭。後向糖業大國夏威夷取經,建立第二工場,其成效造成其他製糖會社也紛紛仿效。台灣製糖會社還在旗下各製糖所推廣棒球運動,成為台灣南部棒球運動的搖籃。

20250714307 220 222

橋頭糖廠所在的橋頭區位於高雄市西北部,北抵岡山區,西鄰梓官區,東連燕巢區,南接楠梓區。今有台鐵和高雄捷運紅線分別在今橋頭糖廠附近,設橋頭火車站和橋頭糖廠站。橋頭糖廠為日本在台灣設立的第一座新式製糖工廠,是台灣邁向產業工業化的火車頭,也被譽為糖業文明的發祥地。其濫觴起於日本對台灣糖業的覬覦。 

據1891年來台考察的日本駐華外交官上野專一在《台灣島實踐錄》裡描述, 輸入到日本的打狗(高雄)砂糖一年為三、四十萬擔(一擔為100斤),由打狗港的富商陳中和及王雪農經銷該糖的販賣。歷史學家戴國煇評:「對明治20年代(1887-1895)的日本來說,因該砂糖的進口而導致外匯流失而苦惱不堪。」當時,二層行溪(今二仁溪,為台南市與高雄市的界河)以南至恆春為打狗砂糖的產區,阿公店(今岡山)、楠仔坑(今楠梓)、阿緱(今屏東市)、東港等地生產量為43萬擔,占全台總產量94萬擔的近一半。這也是日本1895年打敗中國、強索台灣的原因之一。

新式製糖工場的建立

1899年年底,台灣總督府將原來輔導二、三十噸小型工場的政策轉為大型新式工場的政策,並列入企業獎勵項目。遂派台灣總督府殖產課農務股技手山田凞前往東京,與在明治政府初期「殖產興業」政策發跡的三井財團接觸,期盼能很快在台灣創立一個新式的大製糖工場。於是在三井、日本皇室、台灣糖商陳中和、王雪農等的支援下,成立台灣製糖株式會社(以下稱台灣製糖)。1900年10月1日,社長鈴木藤三郎等從東京出發,先赴台南麻豆實地勘查工場用地,由於和當地人談判時土地取得不順利,遂南下到打狗聽取陳中和的意見和情況分析,最終以交通、用水便利等原因確定將工場設立在橋仔頭,並立即著手在橋仔頭及阿公店附近收買土地,以購一千甲為目標。

隨後,由三井旗下的三井物產會社協調當時獨占日本與台灣間海運的大阪商船會社,降低製糖機械的運費。橋仔頭製糖第一工場遂於1901年2月15日開始動工興建。同年,該工場興建社宅事務所,由於製糖所內除工場機房外均為木造,抗日軍攻擊時放火易燃。鈴木社長遂建社宅事務所此棟堡壘式建築,首開台灣混凝土建築工程的風氣。1902年9月,台灣製糖與三井物產締結了製品總經銷契約,負責輸往日本本土及外銷。

20250714307 220 223

反殖產興業的抗爭

由於工場附近有當地人經營的糖廍34個,為了確保甘蔗原料的供應,台灣製糖從1901年6月下旬起就向附近各村落交涉原料買賣契約,開啟了台灣人「第一憨種甘蔗互會社磅(種甘蔗去賣給糖廠)」的序幕。由於橋仔頭工場一帶為抗日軍重要的反抗基地,從工場開始動工興建,到隔年1月,正式壓榨製糖後的2月中旬,廠區不斷遭到襲擊,當局不得不暫停工場的運轉。抗日軍義首林少貓,早在1895年就以「林義成」之名北上響應雲嘉地區製糖業大亨簡義(簡精華)的乙未抗日。和柯鐵、簡大獅並稱為「抗日三猛」。

林少貓退守打狗後,在鳳山廳(今高雄市)轄區內追隨其抗日的就有數千人之多。台灣製糖除了在工場設有常備百名「戰鬥人員」,並建立觀音堂以昔日婦人視為尊貴的良質銅鏡鑄造觀音像供人膜拜,成為從業人員及住民的精神堡壘。1902年9月,林少貓的根據地鳳山廳下後壁林莊一帶(今高雄市小港區)被日軍徹底剿滅後,約有三千甲之地,由台灣製糖經營,成為台灣總督府的模範甘蔗園。1905年6月7日,總督府發布製糖場取締規則,規定新式製糖工場的原料採取區域內,不許開設舊式糖廍。台灣製糖開始大肆收購土地為自營農場,以確保原料供應的穩定。當地人大多數都被警察押著強制廉價出售土地,不肯賣地的人皆遭毆打、拘留。台灣製糖隨後在阿緱、後壁林分建第三工場、第四工場;三菱財團投資的明治製糖會社等,也從1912年起競相收購土地,規劃自營農場種蔗。

橋仔頭第二工場的興建

橋仔頭第一工場建廠初,以北海道紋別製糖所的糖業舊機械配置英國製壓榨機。自1904/05年期起,工場改裝水壓式三重壓榨機,提高壓榨能力為日壓650噸;並首創工場與遠距軌道沿路架設電話線,便於控制原料供應量。由於當時的原料甘蔗,是當地農民一向耕種的竹蔗,只有如人的手指一樣的粗細,會從壓榨機的縫隙完整的跑出來;加上工場每批產糖品質不穩定帶動銷售困難,於是有第二工場興建的計畫一引進夏威夷式工場與技術。製糖機器設備由夏威夷火奴魯魯鐵工廠設計安裝,引進鐵架亞鉛板屋頂結構。 並向夏威夷引進高產糖率的「玫瑰竹蔗」(Rose Bumboo)新品種,很快就普及了。

為了讓輸送原料車在廣大的原料蔗園區快速行駛,以維持甘蔗新鮮度,台灣製糖考察人員在夏威夷茂宜島(Maui)迎風面陸地西南岸端的一所歐露瓦(Olowalu)糖廠,發現蒸氣火車在30吋(762mm)的軌道上行駛運搬原料甘蔗,認為此項運輸系統可以搬到橋仔頭工場。1907年開始向美國寶達(H.K. Porter)會社購進馬鞍形蒸汽機車,同年9月15日於橋仔頭工場舉行第一條糖業用鐵道通車典禮,成為台灣糖業使用「五分仔車」的濫觴。

1907年10月1日,台鐵縱貫鐵路鳳山支線(屏東線的前身)通車到下淡水溪(今高屏溪)岸的九曲堂。在總督府連續三年補助一萬元的條件下,台灣製糖乃於九曲堂鋪設輕便鐵道,架跨越下淡水溪的橋樑,連接阿緱並聯絡東港(原靠該港之海運運輸)。在阿緱的第三工廠正式製糖前,東港一帶的甘蔗原料藉由五分仔車運到九曲堂,再轉由台鐵運輸到橋仔頭糖廠壓榨製糖。由於橋仔頭第二工場製糖的成績不同凡響,同會社的阿緱、後壁林工場也相繼自夏威夷引進建立起來;隨後創立的其他會社,如鹽水港製糖、明治製糖也紛紛仿效採用。另外,為讓糖廠員工有健康的休閒活動,台灣製糖乃在旗下的工場成立棒球隊,其他製糖會社也紛紛仿效,各會社間舉辦對抗賽,成為南部棒球運動的搖籃。

20250714307 220 224

光復後的發展

光復後,橋仔頭糖廠先後更名為橋頭糖廠、台灣公司高雄廠,自有農場計有仁武、後勁等12個農場。約耕方面有岡山、楠梓、土庫、阿蓮、梓官 燕巢、仁武等十個原料區。1967年6月籌備成立畜殖場,興建種豬舍10棟、肉豬舍8棟,年產肉豬10,000頭。同年10月底,將第一、二工場正式合併及中央控制系統工程完工,每日壓榨甘蔗能量提高至3,400公噸,直至1999年因製糖成本節節升高與國際糖價低迷下才停閉。

今日橋頭糖廠已轉型為糖業博物館,有製糖工場、糖業文物館、歷史館等;並利用廠內通往仁武、僅到達土庫,長達2.2公里的輕便鐵道,作為觀光鐵路。遊客可搭乘五分仔車從高雄捷運橋頭糖廠站,到台糖高雄花卉農區中心(前身為台糖畜殖場)。除了文物觀光,當局也應把先民反殖民的血淚史列入教育範圍。

(作者係歷史研究工作者)

附加資訊

  • 作者: 張健豐
  • pages: 87
  • 標題: 探訪高雄橋頭糖廠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