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鍋外鍋該加哪種水?│潘懷宗、黃巧妮

電鍋外鍋該加哪種水?│潘懷宗、黃巧妮

電鍋是家庭廚房中最常見的電器用品,不僅操作簡單、用途廣泛,更能在日常烹飪中節省時間與能源。然而,「電鍋外鍋該加什麼水」竟然在網路上掀起熱議,有人主張只能加飲用水,有人則認為自來水就足夠,這個選擇是否真的會影響健康?

釐清什麼是「飲用水」

在台灣的語意中,「飲用水」指的並不是市售的瓶裝水或礦泉水,而是「經煮沸過後的自來水」。這是基於公共衛生的科學共識,自來水經過濾與消毒處理後,再經煮沸,足以消滅所有的細菌與病毒,達到絕對安全的飲用標準。請勿將飲用水想成是高價瓶裝水,那不僅會增加家庭開銷,更會模糊判斷水質安全的準則。

自來水之所以含有「餘氯」,是為了確保在水送達家戶前,仍能持續消毒、抑菌。這種餘氯其實是餘下的氯離子,是經過計算後保留的安全劑量,目的在於殺菌防疫。這對人體無害,反而可確保水質安全。

科學研究指出,在高溫條件下,自來水中的餘氯確實有機會與空氣或水中有機物質反應,產生「含氯副產物」,如三鹵甲烷(THMs)、氯胺等。但電鍋外鍋使用的水量極少,且這些副產物屬揮發性物質,在蒸煮時會迅速逸散,根本不可能沉積於食物中或被人體吸收。

放自來水與飲用水都可以

綜上所述, 答案已很明確,不論是自來水或煮沸過的飲用水都可以安心使用。自來水中的餘氯,在電鍋加熱的過程中,所擔憂的健康風險,可以忽略不計。但若家庭成員心理上更傾向於使用飲用水,也沒問題。畢竟「用得安心、吃得放心」最重要。

應降低洗熱水澡的風險

相比起電鍋外鍋的用水問題,我們更應關心日常洗熱水澡時的「含氯副產物」暴露問題。浴室通常是密閉空間,熱水量大,溫度也高,自來水中的餘氯在此條件下,非常容易轉化成有毒的「含氯副產物」,並隨著水蒸氣被人體吸入,雖然量依然不大,但長時間在通風不良的環境中洗熱水澡,的確存在風險。

以下幾種方式可減少風險暴露:(1)改善通風:盡量開啟窗戶或使用排風扇,讓蒸氣排出室外。(2)使用除氯濾芯:在蓮蓬頭前加裝除氯濾水器,是最簡便有效的方式,市售裝置價格親民,可每半年更換一次。(3)選擇冷水澡:盛夏時節洗冷水澡除省錢舒服外,亦可減少揮發性氯化物的吸入風險。

是否需安裝自來水過濾器

至於家中是否需要裝設飲水用過濾器,作者認為不屬必要項目,尤其是台灣自來水已達到可煮沸飲用的標準。況且,家中的過濾裝置需定期更換濾芯,如忘了更換,反而會成為細菌滋生的溫床。

對於用水安全的討論,不該聽信網路謠言,而應建立科學素養,理解「風險」與「劑量」之間的差異。

(作者係中廣「健康Say Yes」主持人)

附加資訊

  • 作者: 潘懷宗、黃巧妮
  • pages: 86
  • 標題: 電鍋外鍋該加哪種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