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真的無法杜絕詐騙?│羅鼎鈞

台灣真的無法杜絕詐騙?│羅鼎鈞

2025年6月底,台中豐原發生一起令人震驚的五口命案。王姓一家人都是正當職業者,卻因捲入代購黃金投資的詐騙,承受債務和壓力的雙重打擊,最終走上集體自殺的絕路。案發後,王家大姊通過資訊向親友表達:「這個世界讓我感到絕望」、「對不起,我已經盡力了,但還是讓你們失望了。」

這一樁悲劇發出社會對詐騙問題的痛苦警示。它提醒我們,詐騙不僅僅是金錢損失的事件,更足以摧毀家庭和奪去生命。那麼我們真的無能為力嗎?

根據「165打詐儀錶板」的數據,2025年6月台灣一個月內受理的詐騙案件高達16,388起,損失金額高達89億多元,較前一個月增長了2.1%。這一個月裡台灣平均每天有546人受騙,損失接近3億元。這些數字背後有無數家庭像王家一樣,在誤信與壓力下逐漸崩潰。

反思當前的反詐騙制度時,不得不思考:政府花費巨額的預算拍攝反詐騙宣傳片、發送提醒簡訊、設立專責單位,為什麼人們依然感到「防不勝防」?

詐騙變成心理與社會攻擊  

與其將詐騙單純地視為「財產損失事件」,不如正視其已成為一種新型的心理操控犯罪。從虛假投資、假冒公權力到假交友,詐騙逐漸轉向情感綁架、資訊操控與社群洗腦。在豐原命案中,王姓大姐原本以為通過「當鋪大哥」可以擺脫債務威脅,但在短短五天內局勢急劇惡化,最終選擇自我了結。這並非個案,而是整體防詐機制缺乏「情緒防火牆」和「危機介入系統」的後果。 

在現代詐騙的情節中,受害者不僅僅是金錢上的「受損者」,更是心理上被操控、孤立,並逼入絕境的「人質」。這種新型詐騙模式對制度設計提出了全新的挑戰:我們的法律、金融和電信體系,真的做好準備了嗎? 

為何無法抓到真正騙子? 

台灣2024年制定《詐欺犯罪危害防制條例》,並加強對金融、電信及網路平台的監管義務,但成效有限,根本原因在於制度性的盲區與執行困境。

首先,法規滯後於技術,詐騙總是走在法律前面。以虛擬貨幣為例,詐騙團夥利用其匿名性和跨境特性進行洗錢。許多受害者將資金匯入加密錢包後,資金流動立刻脫離監管範圍,難以追蹤。儘管金管會已著手管理虛擬資產平台,但司法系統仍缺乏針對數字資產犯罪的偵查能力和專業人力,導致實際起訴的比例偏低。 

其次,多頭管理、橫向斷裂,監管碎片化導致防線鬆散。打擊詐騙涉及金管會、警政署和數字發展部等多個部門,但現實中往往是「各管各的」。例如,某些人頭帳戶在短時間內開設數十個銀行帳戶或電信門號,但由於銀行、電信與警方的數據未能聯通,無法對異常行為即時干預。

再者,績效導向錯位。基層疲於追求破案數字,核心詐騙團夥依然活躍。曾經有基層警員為了達成績效指標而濫用逮捕權,甚至偽造檔案以欺騙檢察官獲取拘票的事件。這暴露了防詐政策執行中的「上重下輕」問題:過於關注表面的破案數據,卻未能深入追查背後的主謀。此外,大量資源用於「事後追緝」,卻缺乏在「前端預警」與「行為預防」方面的制度性投資,使詐騙事件如割不完的韭菜,層出不窮。

近年來政府推出大量反詐騙宣導影片、網頁廣告和短信,但民眾的實際吸收卻有限,詐騙案件依然眾多而且花樣翻新,原因有以下三點。

(一)內容陳舊,缺乏場景共鳴。許多宣導仍然沿用十年前的「電話詐騙」劇情,無法反映當前「假交友投資」、「虛擬幣推薦」和「知名人物廣告詐騙」的真實情況。

(二)媒介選擇不當,觸及斷層。主要宣導集中在電視和政府網站,忽視了年輕族群的數位生活習慣,導致高風險族群如青壯年和網絡活躍者難以接觸到有效資訊。

(三)缺乏具體案例和「危機情境模擬」。宣導內容多是口號和通則,缺乏實際案例模擬或「如果你接到這樣的訊息該怎麼辦」的情境教學,使得民眾無法將宣導與實際情況聯繫起來,而產生「這與我無關」的錯覺。

因此,當前要實現有效的防詐社會,不能僅依賴「事後通報與懲罰」,應從制度、教育與心理等多方面著手,建立前端預防與即時干預的綜合網絡:(1)全民辨識素養教育制度化。將「資訊判讀」和「媒體識讀」納入中學與大學的通識課程,教授如何辨識深偽影片、假帳號、可疑廣告和金流追蹤等知識。(2)制度級「可疑匯款冷卻機制」。銀行和支付業者應建立AI交易風險偵測系統,對於高額或異常轉帳設置「冷卻期提示」和「二次身分確認」,降低衝動匯款風險。(3)設立「科技法律前瞻委員會」。由數位部與司法院聯合設立委員會,研究針對AI詐騙、虛擬資產和深偽技術等新興詐騙手法的法律預警與修法機制。(4)打造社會參與式防詐平台。透過意見領袖、工程師、律師、心理師等跨界合作建立「防詐協作社群」,製作案例解說、直播說明會、詐騙地圖等互動內容,讓防詐不再只是單向說教。(5)設立「反詐心理輔導與熱線」。整合165、衛福部心理支持資源,設置「情緒危機介入小組」,針對疑似陷入詐騙情緒操控者,提供專業即時的輔導與干預,預防輕生悲劇發生。

從個人防衛到制度聯防

從前述討論可知,與其問「能不能杜絕詐騙」,不如問「我們願不願意集體覺醒」。詐騙不是天災,而是可以透過制度設計與社會參與逐步改善的「人為災害」。面對這場結合科技、心理與資訊操控的「九頭蛇」,我們不能再只依賴警方與法院,也不能再自詡「我不會上當」。真正的反詐轉折點將在於全民從「自認聰明」走向「警覺脆弱」、從「資訊接收者」轉為「主動查證者」,並從個人防衛擴展至制度聯防。我們或許無法根絕詐騙,但可以選擇不再成為它的溫床。

(作者係中國文化大學博士候選人)

附加資訊

  • 作者: 羅鼎鈞
  • pages: 82
  • 標題: 台灣真的無法杜絕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