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山者》對我們的提醒│邱泰達

《造山者》對我們的提醒│邱泰達

在全球產業轉型的浪潮中,未來產業的布局已成為大國競爭的關鍵戰場。中國大陸最近定義「九大未來產業」,涵蓋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包括稀土)、先進製造、空天開發、海洋經濟、綠色低碳、量子科技與生命健康。這不僅是一個產業清單,更是國家戰略願景的體現:透過資源整合、政策扶植與技術投資,塑造下一輪全球產業分工的主導權。

20250714307 220 219

與此同時,美國也在積極推動自己的「未來產業」布局,雖然沒有以官方名單集中定義,但透過《CHIPS and Science Act》強化半導體與先進製造、《America’s AI Action Plan》全面部署人工智慧產業,以及《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and Jobs Act》建設智慧交通、電網與基礎設施,顯示美國同樣在人工智慧、量子計算、清潔能源與生物科技等領域展開戰略行動。兩大強權已經把未來產業提升到國家安全的高度,將其視為決定未來全球秩序的競爭支點。

台灣的產業政策零散、短視

然而,當世界主要國家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投入未來產業之際,台灣卻仍深陷於政治內耗與選舉輪迴中。與中美清晰而宏大的戰略相比,台灣的產業政策顯得零散、短視,缺乏整合藍圖與長期方向。這樣的對比在觀看紀錄片《造山者-世紀的豪賭》時格外感慨。片中所呈現的不只是歷史的回顧,更是對今日現實的警醒:台灣的問題並非缺乏人才,而是缺乏能夠統籌資源、建立藍圖、帶領產業登高造峰的技術官僚。歷史告訴我們,台灣經濟奇蹟的背後是一代技術官僚以實事求是的專業精神,推動工業化、科技化與國際化。無論是台積電的誕生,抑或產業升級的轉折,均建立在長期規劃、精準投資與務實政策的累積。然而民進黨當局,卻展現出嚴重的短視與空洞,甚至已喪失了技術官僚治國的傳統。

當我們檢視台灣的未來產業政策,所見多是散亂的補助與缺乏整合的計畫。能源政策反覆搖擺,從非核家園到燃氣依賴,再到綠能投資不足,導致台灣在碳中和與能源安全上雙雙落後;AI與量子計算等新興技術則缺乏國家級實驗室與產業群聚支持,僅依賴零星學界或企業自行努力,難以形成規模效應。生命健康領域雖被視為後疫情時代的關鍵,但台灣生技政策長期停留在補助階段,缺乏產業鏈結與國際布局。更嚴重的是,民進黨對經濟的輕忽已影響到台灣整體安全。當國際局勢進入新冷戰格局,中美科技戰全面升級,未來產業不僅是經濟議題,更是國安核心。中國大陸透過政策定義「未來產業」的舉動,實際上就是在布局下一階段的國家競爭力,試圖將自身塑造成全球供應鏈的無可替代者。同時,美國透過立法、補貼與基礎建設投資,將產業全面納入國家安全體系,展現出制度與資源動員的決心。唯獨台灣仍陷於選舉政治與內部對立,缺乏整體藍圖與跨部會整合。

經濟發展的奇蹟並非偶然

《造山者-世紀的豪賭》提醒我們,經濟發展的奇蹟並非偶然,而是政策選擇與制度設計的結果。當年國民黨政府雖有威權色彩,卻孕育出一批願意承擔責任、具備專業能力的技術官僚,他們敢於規劃、敢於決策,並能夠抵抗短期政治利益,推動產業的長期升級。民進黨在野時高舉民主價值,執政後卻淪為選舉機器,官員多以忠誠作為任用標準,缺乏技術背景與長期眼光。這樣的體制勢必導致經濟決策的碎片化,使台灣在國際產業鏈中失去話語權。

政策不能淪為紙上談兵

尤其值得警惕的是,民進黨在面對新興產業時的「補助心態」,反映出其對產業政策的理解仍停留在20世紀。今日的產業競爭關鍵已不在於補貼某些企業,而在於打造完整的生態系統,從基礎科研到應用開發,再到市場規模與國際合作必須環環相扣。中國大陸提出的「未來產業」戰略,雖帶有國家主導色彩,但至少展現出政策整合與資源配置的企圖心;美國透過立法與投資將未來產業納入國家安全體系,則展現出另一種制度下的決心與行動力。相比之下,台灣的政策僅流於標語式的「數位國家」、「亞洲矽谷」,卻缺乏具體的時間表、路徑圖與跨部會協調機制,最後往往淪為紙上談兵。

台灣若持續在未來產業上缺席,將導致以下幾個後果:(1)經濟成長將陷入瓶頸。半導體雖然是台灣的優勢,但過度依賴單一產業會讓國家高度暴露於地緣風險下;當國際局勢惡化或產業競爭加劇時,台灣經濟將失去韌性。(2)產業空洞化將加速人才外流。當台灣缺乏新興產業的發展平台,優秀人才自然選擇前往能提供更大舞台的國家。(3)在科技戰時代沒有產業優勢的國家,將無法在國際談判桌上維持足夠的籌碼,台灣在國際體系中的戰略價值勢必下降。因此,必須警告民進黨政府若不立即重建技術官僚體系,推動全面的產業戰略,台灣將錯失下一個十年的契機,這是歷史無法原諒的錯誤。

紀錄片《造山者-世紀的豪賭》提醒我們,不要忘記台灣曾以有限資源創造奇蹟;今日的挑戰雖然不同,但精神卻應當延續:需要的是具備專業、理性與長期視野的技術官僚,而不是只會選舉動員的政治人物。台灣必須重回專業治國的道路,才能在未來產業的競爭中重新獲得位置。若執政者繼續漠視經濟,忽視產業戰略,則台灣將不再是「造山者」,而是被國際局勢推著走的「山下人」。

(作者係復旦大學國際政治系研究生)

附加資訊

  • 作者: 邱泰達
  • pages: 80
  • 標題: 《造山者》對我們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