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別關稅衝擊找出產業脫困之路│戴肇洋
自從8月7日賴政府「被動」坦承:美國對台關稅是對等關稅20%「疊加」該項產品既有稅率為實質稅率之後,造成社會各界譁然。雖然8月11日賴政府公開表示,將持續對美談判已調降至20%的「暫時」稅率,希望取得更合理的稅率;但因政府於美國再度公布20%對等關稅的同時,並未公開說明實質稅率需要「疊加」,使得迄今爭議持續延燒。
儘管個別產業對美國市場因依賴程度不同,而受到關稅的衝擊不同;然而對美關稅談判團隊並未針對其相關疑雲,提出各種數據,而以「機密」為由始終三緘其口,導致各種版本流言散布,讓產業各界呈現前所未有的焦慮。由此顯示,政府在處理關稅的態度上選擇避重就輕,此乃社會各界認為「黑箱」談判的關鍵。
美關稅政策旨在「復興製造」
無庸置疑,川普政府在關稅政策上,並非秉持彼此長期合作所建立的互信制度,而是以追求美國「利益優先」為原則,逕自撕毀自由貿易精神,透過高額對等關稅作為談判籌碼,迫使對手必須「服從」大幅讓步開放市場,在減少貿易逆差的同時,將企業的生產基地移至美國,藉此落實其「復興製造」憧憬,進而達成「讓美國再次偉大」的夢想。
台灣受到歷史因素的糾葛,更是無法倖免。長期以來,除了在軍事安全上因面對中國大陸威脅,而必須依賴美國協助外,在國際經濟上也因受到政治糾葛、打壓,不易簽署雙邊或多邊貿易協議,而更加需要獲得美國支持,甚至與美國維持頗為緊密的貿易關係。這可從台灣對美出口占整體的比重,從2017年的17%,成長至2024年的23%、2025年預估的三成以上,以及對美貿易順差從167億美元,增加至753億美元,2025年預估超過千億美元,發現其端倪。
面對政府再三表示,目前僅是「暫時」關稅;不過,美國貿易署代表葛里爾(Jamieson Greer)在接受電視節目「面對全國」訪談時表示,美國對貿易夥伴的新版關稅稅率,基本上已「定調」,說明「在短期內」不太可能調整稅率。此意味著,如果未來無法獲致較合理的稅率,一旦稅率超過競爭對手,加上匯率大幅升值的壓力下,極有可能對台灣部分產業的出口造成致命衝擊,亦即此刻不需要「安撫式」的口號,而期待政府能提出擺脫經營困境的「務實性」政策。
難期待在短期內調整稅率
也就是說,隨著美國對等關稅上路,台灣產業在出口減緩、消費走弱,加上氣候變遷、減碳淨零等不確定性與不穩定性因素的接踵威脅下,正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政府與其期待未來與美國的貿易談判獲致降低稅率,不如揮別關稅衝擊,積極找出產業脫困之路,避免波及經濟成長。這些較可行的政策選擇包括:
其一,協助傳統產業進行再度升級轉型工程。隨著近年以來外在環境急劇變化,造成傳統產業逐步喪失競爭優勢,政府應該針對遭受關稅衝擊廠商提供低利融資,以及透過優惠租稅、補助、科專計畫等政策工具,全面協助產業鏈結AI、 5G,同時落實自動化、ESG等,如此始能避免產業衰退、崩壞,造成失業人口、衝擊社會安定。
其二,推動科技產業建立投資路徑地圖。面對全球高端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下,政府應該加強與民間半導體、資通訊等屬於優勢產業科技大廠的協調,重新探索台灣科技產業在「全球戰略體系」中所存在的價值,與時俱進規劃全球供應布局,進而藉此不斷累積台灣高端科技產業的能量,以作為對外貿易談判的籌碼。
其三,落實產業數位、綠色轉型發展潮流。因應資訊科技發展及節能減碳時代來臨,亦即在美國高額關稅衝擊下,政府應該配合全球產業發展脈絡掌握市場最新資訊,例如歐盟市場極為重視淨零排放及需求少量多樣產品,全面協助產業加速轉型,積極拓展包括歐盟、日本、新興國家市場,落實分散對美國市場過度依賴的風險。
擱置「脫中入美」政策
其四,重啟ECFA談判接軌中國大陸新興產業。過去九年以來,在避免「西進」政策下,雖達到降低對中國大陸市場之依賴,但卻又同時忽略其透過「2025中國製造」計畫所崛起領先全球的新興產業,在接軌取得市場機會的同時,協助台灣產業升級轉型,甚至藉此延伸其他國家市場,以彌補不易洽簽自由貿易協議的限制,殊為可惜。
其五,利用產業優勢布局多元對外貿易。受到國際政治現實的糾葛,台灣洽簽雙邊或多邊貿易協議難以操之在我;不過,從過去以來全球供應鏈的發展軌跡觀察可發現,促進供應鏈連結的重要因素是效率。因此,台灣產業可以利用過去以來所累積建立的效率優勢,在全球因應美國關稅重組供應網絡的環節中,充分發揮關鍵角色。
(作者係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附加資訊
- 作者: 戴肇洋
- pages: 42
- 標題: 揮別關稅衝擊找出產業脫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