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達論壇的象徵意義高於實質影響│柳金財

凱達論壇的象徵意義高於實質影響│柳金財

所羅門群島總理馬內列(Jeremiah Manele)8月7日在國會宣布,今年9月將在所羅門群島舉行的太平洋島國論壇(PIF)領袖會議,已確定不會邀請包括台灣在內的任何「對話夥伴」參加。台灣外交部呼籲,所羅門群島及主辦年會的PIF會員國政府,應秉持「太平洋之道」(The Pacific Way)的多元與包容精神,維護包括台灣參與會議的權益。

PIF拒絕台灣參會

索羅門群島2019年與台斷交、轉與北京建交,如今是中國大陸在太平洋島國最大的盟邦,將於9月主辦PIF。索國總理馬內列日前告訴國會,內閣已決定不邀請任何對話夥伴參加今年峰會。PIF會員國包括澳洲、紐西蘭、台灣的太平洋友邦及其他太平洋島國,共計18國,另有副會員、觀察員,以及包括美國、日本、中國大陸和歐盟等對話夥伴。美國國務院一名發言人表示,所有PIF夥伴,包括台灣,都應受邀參加PIF。

擴大辦理凱達格蘭論壇

不過,最近外交部與遠景基金會舉辦了「凱達格蘭論壇:2025印太安全對話」,邀請到英國前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及法國前國民議會議長戴扈傑(François de Rugy)在會上發表專題演講,另邀請了美、日、歐洲、印太地區等10個國家的12名政要及專家出席論壇。

8月5日上午,賴清德出席該論壇開幕式,並發表演講。他表示,台灣的位置是印太和平穩定的重要支點,會積極落實「和平四大支柱行動方案」,確保台海和平穩定,並持續深化與其他民主國家的夥伴關係;也會積極強化全社會防衛韌性,提升台灣的自我防衛能力。大陸國台辦稱賴的此番講話「是頑固堅持台獨分裂立場和倚外謀獨、以武謀獨錯誤路線」、「再次暴露其和平破壞者、戰爭販賣者、麻煩製造者的真面目」。陸委會則回應,國台辦「重複同樣的話,會讓人很厭煩」。

論壇具半官方半民間色彩

凱達論壇是討論台灣外交政策、區域安全與國際合作的政策論壇,背後係由民進黨政府與具政府性質的民間智庫、基金會共同協辦,其架構與運作模式具有明顯的「半官方、半民間」色彩。該論壇邀請的層級持續升高,歐、美、日、韓、加、澳、印等重點夥伴穩定參與,但由於參與者幾乎皆是卸任的政要及官員,無法改變台灣在國際社會的孤立地位。以下說明該論壇的性質及功能。

其一,論壇分為公開講座與閉門會議。閉門會議多半是針對戰略、安全的對話。多年來,論壇議題清晰,具有一致性及延續性,皆聚焦於台灣安全、區域穩定、全球民主價值鏈等議題,透過國際媒體報導與直播,對內凸顯政府對突破中共外交壓制有所成效,對外形塑台灣為全球民主價值同盟、印太戰略的成員,提高台灣的國際能見度。

其二,論壇持續辦理顯示民進黨當局有拓展台灣國際戰略及安全對話的意圖。論壇搭建迄今已建立外交戰略平台,台灣雖難以進入國際組織,但論壇為「另類多邊平台」,無正式國家主權爭議的包袱,交流自由度高;結盟擴展性強,結合印太、歐洲等民主國家戰略對話;增強台灣國際聲量,塑造台灣「地緣關鍵角色」的形象;強調台灣為民主價值共同體的成員。

其三,論壇僅發揮了形式性及象徵性的效應。由於該論壇為非正式論壇,欠缺穩定機制與持續追蹤;而且一向與特定政黨、智庫、學者連結較深,學術界與年輕世代參與比例不高,這影響了論壇的廣泛性、中立性及權威性。尤其在中國因素的制約下,即使有不少卸任政要參與,但他們仍須「保持低調」,或以神秘嘉賓的方式出現。

其四,論壇有很大的改善空間。例如應建立制度化常設運作機制,設置常設秘書處全年運作與議題追蹤,提升持續性與影響力;應拓展中立平台的形象,切勿過度或僅邀請特定政黨及色彩學者參與,而應納入跨黨派或民間中立智庫、獨立學者參與;也可鼓勵青年世代參與,培養年輕外交與戰略人才。同時,該論壇並未整合台灣社會民間智庫的研究能量,也無法積極擴大國際連結合作,如與韓國的釜山論壇、新加坡的香格里拉對話等建立平行合作機制,擴大論壇的國際能見度,形成所謂區域民主夥伴同盟的效應。

其五,台灣的國際角色未被制度化。論壇雖想提升「非國家形式」的參與,但台灣仍未能制度性參與區域安全架構,被排除在「東協防長擴大會議」、「東亞峰會」、「印太經濟架構」等實質安全平台之外,故扮演角色仍屬「邊緣性參與者」。換言之,論壇對台灣發展國際空間與安全對話,僅具象徵性與策略性意義,在實質影響力、參與層級與制度化上仍然很有限。該論壇若無法轉化為更具實質合作或雙邊安全機制的對話平台,將難以協助台灣在印太安全格局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毋庸置疑,民進黨政府企圖將論壇作為突破外交困境的重要平台,然因其運作仍偏短期性、非官方性與外宣性質,且台灣內部的智庫參與有限,也未擴及其他政黨,其發展性及影響力仍相當有限。

(作者係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柳金財
  • pages: 40
  • 標題: 凱達論壇的象徵意義高於實質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