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應對川普關稅戰顯比歐盟高明│花俊雄

中國應對川普關稅戰顯比歐盟高明│花俊雄

川普仗著美國占全球消費30%的市場和世界半數貿易額,在8月1日限期前夕,與數十個國家達成關稅協定,為美國外貿結構的戰略重塑踏出重要的第一步。歐盟和日韓等都與川普達成協議,如對歐盟、日、韓各徵收15%的關稅,但歐盟、日本、韓國都附帶承諾要投資美國數千億元及購買數千億元美國產品。川普因此躊躇滿志,自誇贏得了關稅戰。

2025年7月27日,歐盟在美國強硬施壓下簽署了「關稅框架協定」。歐盟商品將統一適用15%的對美關稅,以避免原定最高達30%的懲罰性稅率作為交換,美國商品進入歐盟則將享受幾乎0%關稅的待遇。更關鍵的是,歐盟還承諾未來三年內,向美國採購約7500億美元的能源產品,並提供約6000億美元的直接投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因害怕美國減少對烏克蘭的軍援、並從歐洲撤軍而突然讓步,震驚歐洲政界。

歐盟為何對美國棄械投降

此前,歐盟已準備好對美930億歐元的報復性清單,但在8月1日美方「30%關稅啟動」最後期限前,歐盟選擇棄械投降,不僅未換取到實質性的對價,還接受了一個被外界廣泛視為「註定完成不了」的能源採購承諾。有人戲稱這是一份「新的《慕尼黑協定》」,標誌著歐洲在美歐力量對比中徹底認輸。

從關稅結構來看,協定形同將歐盟多年爭取的對等原則化為烏有。按2018年前的關稅平均水準,美國對歐商品平均關稅為2.4%,而歐盟對美國為5.1%。這次協議將美方進入歐盟的門檻降為0%,歐方卻仍需交出15%的「保護費」,甚至未獲得任何智慧財產權、數字貿易或金融准入領域的實質回報。

協議宣布後,法國、義大利等國多位議員表示強烈不滿,德國商界也對龐大的能源採購目標表示質疑。經分析,7500億美元採購量,約等於歐洲三年全部進口能源的2/3,而美方當前全年能源出口總額才1658億。這等於讓歐盟承諾一個根本不具操作性的「天價指標」,純屬政治姿態,但政治一旦變成交易,就再難保持戰略自主了。

問題的根本在於:儘管歐盟整體經濟體量與技術實力堪比美國,遠超英國與日本,但其制度結構為「多國邦聯」,缺乏快速整合與戰略統一的能力。歐盟27國在對美、對中、對俄等政策上分歧嚴重,在應對外部衝擊時極易被各個擊破。歐洲制度的最大短板在於軍事與戰略自主。自俄烏戰爭爆發以來,歐盟愈發依賴美國的安全保護傘,戰略選項被大幅壓縮。在川普加徵關稅的同時,歐洲還需向美國交出更多防務預算,進一步鞏固北約主導格局。這種「交易換安全」的外交邏輯,使得歐洲在經濟層面也逐步喪失議價能力。馮德萊恩最終接受協議,也說明歐盟的「高調自主」其實難敵一紙關稅訛詐。事實說明,若無真正的軍事實力和內在制度凝聚力,所謂「戰略自主」終究會在關鍵節點屈從於霸權。

中國不丟原則、不失主動

與歐盟的被動、妥協不同,中國在此次貿易戰新階段中,展現出更高的戰略韌性與制度自持。

2025年7月底,中美第三輪高級別談判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告一段落,雙方宣布將原定8月12日終止的「關稅暫停期」延長90天。這不僅為中美雙方保留了緩和空間,也使得中國贏得寶貴的戰略迴旋餘地。中國在談判中表現出冷靜而靈活的策略,儘管面對美方新一輪的「包裹稅取消」、加徵芬太尼稅、升級稀土關稅等多重壓力,中國都未做出妥協,而推進三方面布局。

首先是強化國內應變能力。中國政府推出針對半導體、稀土、電池等關鍵產業的專項「鏈網融合」政策,加快形成內迴圈為主導的自主產業體系。同時推動大宗商品期貨與人民幣定價掛鉤,減少對美元結算體系的依賴。

其次是加快多邊布局,建立抗衡美國的國際支點。中國積極推動「全球南方」合作,通過金磚擴容、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機制深化,強化與非洲、拉美、東盟國家的供應鏈協同與產業對接。中國還在新成立的「亞非拉基礎設施融資平台」中注入千億美元級資本,逐步挑戰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單極格局。

再次,中國大力推動數字貿易和離岸人民幣市場建設。阿聯酋、巴西、印尼等國加入人民幣清算網路,2025年7月人民幣國際結算比例首次突破6%。中國還聯合新加坡和沙烏地等國推進「非美元區碳市場」機制試點,試圖構建綠色金融的全球新標準。

在此背景下,中國不僅在表層貿易談判中維持了「不丟原則、不失主動」的基本態勢,還藉美方壓力倒逼自身戰略深化。這種「以戰養勢」的應變風格,已獲得多數「全球南方」國家的認可。可以說,中國在美國關稅戰、貿易戰、科技戰「三戰合一」,極限施壓的情況下,仍能頂住、挺住、站住,顯示出其有屹立不倒的韌性,實屬難得。

中方找到美方幾個致命門

貿易戰使中國徹底告別「低成本—外需導向」的發展模式,走向以制度韌性為核心的新戰略周期。中國在這次貿易戰中不僅穩住了自身的陣腳,更摸到了美國的幾個致命門。

第一,美國的國債是個最大的定時炸彈。美國的債務問題上次貿易戰也有,但沒有現在這麼嚴重,美國現在經濟通脹很高、利率很高、債務很高,這三高讓美國經濟十分脆弱,一旦國債遭到外國拋售,其收益率就會快速上升,成為美國無法承受之重,並會很快傳導至股市。這會讓川普這樣的投機分子趕緊對外表態,中美高關稅不可持續,稍微安撫了市場。

第二,美國的稀土金屬進口。這一次的稀土金屬禁運真正起到作用,美國的國防工業、晶片產業等最尖端的科技和軍工遭受打擊。相關生產線直接停轉。美國想要建自主供應鏈,耗時不說,能不能建成都是個未知數,任期只剩三年多的川普,根本等不起。

第三,美國對中國商品的依賴程度很高。這次關稅之高讓中美貿易直接中止了,用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的話來說,就是中美在短時間內完成了商品脫鉤。儘管中國的外貿企業承受到壓力,但美國消費者買不到商品的壓力和社會影響更大。企業不生產大不了少賺點錢,但消費者買不到東西就會造成市場混亂,何況美國消費者根本找不到可以替代的市場。最終,民眾的意志和力量,成為壓垮川普的最後一根稻草。川普和貝森特分別宣布,中美高關稅需要降下來。川普此後就不停散播中方打電話的謠言。歸根結底,美國不得不找上門來談判。

這三個命門對美國來說短期內都無解,而且當美國把其精力放在貿易戰時,中國還在加緊補齊科技方面的短板,甚至在越來越多方面超越美國,以至於美國現在對科技戰都不敢提。唯一想限制輝達中低端人工智慧晶片出口中國,但輝達創辦人黃仁勳立即跑到大陸來說「堅定看好中國市場」,分明是跟美國政府唱反調。這樣的科技戰美國根本玩不起。

結語

總體而言,川普政府的關稅戰是全球化退潮期的權力博弈,中國通過精準施策、創新突圍、多邊聯動的組合策略,不僅化解了短期衝擊,更在科技技術自主性、能源發展引領性、內需市場活力性、國際市場的多樣性、政策磋商應對性等方面,實現了顯著的飛躍。中美貿易戰讓中國在危機中躍進,得到更深層次的認知:真正的大國競爭力源於以我為主、自主可控的核心內生創新能力,超大規模且持續穩定的市場韌性,以及全球治理話語權的提升。中國正以黑天鵝、複合型複雜情形與壓力測試為契機,加速從世界工廠向規則制定者的角色轉變,為全球經濟治理貢獻更具包容性的綜合解決方案。

此外,中國經濟本身處於一個相對虛弱的調整期,但即便在這樣的情況下,中國經濟的基本面沒有出現大的波動,很快穩住了陣腳。事實上,中國做好了進行更持久貿易戰的準備,只是沒想到美國這麼快就堅持不住了。這一仗打贏了,中國摸清了美國的實力,美國以後就再也無法訛詐中國了。

(作者係旅美政治評論員)

附加資訊

  • 作者: 花俊雄
  • pages: 36
  • 標題: 中國應對川普關稅戰顯比歐盟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