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威脅識讀教材」,誰在認知作戰?│蔡哲明

「中國威脅識讀教材」,誰在認知作戰?│蔡哲明

台灣教育部門將於9月開學後啟用「中國威脅識讀教材」,引發兩岸社會關注。其表面訴求是強化媒體素養與抵禦大陸統戰,在當前地緣政治日益緊張的情勢下,教育領域卻只鎖定單一對象,淪為一種意識形態的角力前線。這等內容在補充教材的包裝下,內在邏輯恐反映出政治正確,透過教育系統打造特定意識結構,迫使校園從知識灌輸場域轉化為思維控制平台,最終淪為另類認知戰的工具。

所謂認知作戰是指一種運用資訊操控、情緒引導與價值觀塑造等手段,影響群體對事件的判斷與行為模式,在戰爭型態日益多元的今日,類似資訊戰及輿論戰,已不再侷限於軍事層面的心戰宣傳,而是滲透在日常、文化甚至是教育體系中。

教育部所推出的「中國威脅識讀教材」,宣稱要以非強制的方式進行推廣,實際上對基層教師會形成莫大的政策壓力,所謂「自願試用」的說詞在實務操作上形同軟性命令,使得校園逐步成為單一價值導向的輸出場域。此舉不僅擴大政治對教育的干涉,也讓學術自由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淪為認知戰的延伸戰場。

歷史教育轉向思想管理

「中國威脅識讀教材」的本質,延續自108課綱的「去中國化」思維架構,中國史被淡化為區域研究的一環,台灣史比重則明顯提升,為了割斷兩岸之間的歷史淵源,而刻意融入其他史料來填補空白。課程改革與學科演進雖然正常,但刻意利用歷史篩選與政治敘事,將會導致學生無從完整理解中華文化的演進脈絡,進而產生國族認同的思想裂解。

這類補充教材正在影響學生具備宏觀視角與文化理解,由於內容選擇性強化某一敘事,刻意避談歷史多樣性與文化互動性,透過單一事件研究並醜化對岸,就已落入了認知戰的陷阱。台灣學生被培養成特定立場的思維複製載體,已非具備思考與辯證能力的知識公民,而是認知戰的受害者。

二元對立的思想結構

「中國威脅識讀教材」圍繞中國相關的「謊言」、「威脅」、「統戰」等基礎框架,將其定位成單一敵對源頭,而將任何來自對岸的文化、媒體、科技輸出皆視為滲透工具,在此補充教材的敘事架構中,台灣被置於「受害者」的位置,中國則成為全然的「侵略者」,躍升為「資訊威脅」的來源。這已凌駕課綱,直接弱化學子對複雜國際局勢進行多元理解與批判思辨,迫使教育內容過度簡化為善惡之別,這種媒體識讀不再建立於理性分析與資料查證,而是形成基於政治立場的二元對立。

這套補充教材無法達成培養民主公民的善意初衷,而與認知戰的操控邏輯殊途同歸。若如教育部所言,教材旨在提高學生識破「虛假訊息」與「統戰手法」,理當包含其他國際比較與不同的案例,諸如美國、日本及俄羅斯等國在資訊戰領域的操作模式,因為唯有透過對各國戰術的比較分析,才能真正培養學生的全球視野與思辨能力。另外,教材設計顯然避談台灣自身的言論控制問題與資訊操作模式,也未觸及政府或媒體如何操弄特定輿論的走向。這種片面性的敘事手法,已將學生置於另一場認知戰的被動位置。

汙名化兩岸之間互動

大陸國台辦痛斥「中國威脅識讀教材」是「數典忘祖的倒行逆施」,同時搬出「懲獨22條」相關條文,警告教育部。當民進黨當局頑固堅持台獨分裂立場,導致年輕一代的歷史記憶混亂,勢必會造成學生對跨境交流的集體恐懼,從而造成兩岸互動的污名化。

兩岸交流早已深植民間,過去從政治、經濟到教育等領域均有密切互動,若是倒果為因將過去的往來一概視為「滲透」,不僅會讓既有的交流單位無所適從,也會讓未來學子在潛意識中建立敵我壁壘。一旦社會思維朝向極端傾斜,民主討論與共存空間也將逐步限縮,最終陷入另一種形式的認知封閉。

「中國威脅識讀教材」僅以「大陸威脅」作為核心設計宗旨,而將學生封鎖在預設的立場中,所培育的並非具有媒體素養的公民思維,而是接受單一訊息洗禮的意識載體。媒體素養教育應建立在事實查核及多元分析的邏輯推理上,教導學生如何在資訊爆炸中進行交叉比對且辨別真偽,才能具備抵禦認知戰的「事前揭穿」。

全球認知戰橫行已讓各國身受其害,透過事先駁斥與預判錯誤,針對可能遭受訊息攻擊的普羅大眾,才能達到施打疫苗、產生抗體的效果。台灣教育體系若要培養學生面對複雜資訊環境的基本能力,應該避免政治思維滲透補充教材,尊重學術自主與學生多元發展,並將眼界放諸全球四海,回歸啟發、批判與自由探索的本質。如此,教育才能避免淪為認知作戰的棋子。

(作者係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副研究員)

附加資訊

  • 作者: 蔡哲明
  • pages: 26
  • 標題: 「中國威脅識讀教材」,誰在認知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