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恨政治如何撕裂台灣社會│張雅屏
《1984》的作者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說:「政治語言的目的,就是讓謊言聽起來像真理,讓謀殺聽起來像正義,並讓空洞的話看起來充滿力量。」(The aim of political language is to make lies sound truthful and murder respectable, and to give an appearance of solidity to pure wind.)
近年來,台灣的政治場域呈現出一種令人不安的現象:公共討論不再是理性辯論,而是成為了仇恨動員、社會撕裂的工具。從選舉策略到社群輿論,政治人物與部分支持者,似乎在無形中推動著一場「台灣版文化大革命」,用仇恨取代理性,用恐懼操控群眾,用情緒壓倒思考。這種政治操作,不僅針對政敵,也波及普通民眾與家庭,讓「台灣最美麗的風景是人」這句話變成最深的諷刺。以下試舉幾個案例。
ECFA爭議與恐嚇式政治
2009年,馬英九提出《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引發政治論戰。當時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公開批評ECFA是「糖衣毒藥」,指其為喪權辱國的不對稱條約,並宣稱若國民黨執意簽署,民進黨執政後必將發動公投撤銷。這種語言不僅製造恐懼,也將政策討論轉化為對立與道德審判:簽署ECFA者被標籤為「賣國者」,形成情緒化、敵對化的政治環境。
雙城論壇與器官陰謀論
在2024年的雙城論壇中,高雄市基進黨幹部楊佩樺甚至公開暗示,台北市與上海簽署智慧醫療合作備忘錄,可能讓中國取得台灣「器官庫資源」,並呼籲民眾連署罷免藍委。這種言論完全脫離事實,以恐懼與陰謀論煽動民意,將政治對立升級為人身恐嚇,彰顯出當前部分政治動員中對理性辯論的漠視。
大罷免的家庭悲劇
大罷免運動帶來的不僅是公共政治爭議,還滲透到家庭生活中。立委葉元之指出,一位伯伯因女兒參與大罷免而被毆打,甚至被迫離家,夫妻關係破裂。這些事件反映出,政治鬥爭如何侵入最私密的生活空間,使家庭成為仇恨的延伸場。政治不再只是制度爭辯,而是情緒與暴力的溫床。
老榮民與青鳥事件
在臉書上流傳的一段影片中,一位老榮民在大罷免現場質問罷團身分時,對方不但以警察威脅,甚至公開嗆聲「大罷免大成功」。老榮民反嗆「罷免漢奸,中華民國萬歲!」這個場景暴露出政治活動中群眾對立的極端化:尊重與包容被拋諸腦後,情緒宣洩成為群體互動的主要模式。
公審與社群霸凌
民進黨不分區立委郭昱晴曾直播路人並上傳網路公審,即便之後道歉了,類似事件仍頻繁發生。一名女遊客拍攝台北市自強隧道,竟被追問手機並強迫刪除照片,照片與清晰長相被上傳網路。這種行為顯示,公共空間已被政治審查與霸凌占據,任何普通行為都可能被上綱上線,社會互信遭到嚴重侵蝕。
假議題操作與民意操弄
罷免支持者發起「台中普發4萬」的假議題熱潮,民進黨不分區立委王義川甚至在電視節目中,公開示範四步驟操作方法:先給出假議題、製作梗圖炒熱、迫使當事人澄清、再利用澄清內容反擊。這種操作將民意與資訊完全商品化,情緒與恐懼取代事實,社會討論淪為操弄遊戲。
以上六個案例共同揭示了當前台灣政治生態的幾個核心問題:
(1)仇恨取代理性:政治言論不再以事實與論據為基礎,而是以標籤、情緒和恐懼操控選民。任何異見都可能被妖魔化,形成「敵我對立」的二元框架。
(2)社會信任崩解:父女、夫妻、普通路人之間的互信,被政治事件侵蝕。家庭衝突與社區緊張逐漸成為政治鬥爭的副產品。當人人互疑、彼此警戒,「最美麗的風景」—人性與善意—也成了最諷刺的存在。
(3)公共空間被霸凌化:街頭、社群平台、甚至日常生活中的拍照行為,都可能被政治勢力或支持者監視與審查。個人自由與安全感受到侵害,公共討論空間被情緒化與仇恨化占據。
(4)民意被操弄:假議題、梗圖、社群炒作,成為操縱群眾情緒的標準工具。這種作法不僅破壞資訊的真實性,也讓民眾的判斷被系統性操控,形成無法理性對話的政治環境。
不能用仇恨當作政治資源
在這樣的背景下,台灣的政治生態呈現出極端對立、情緒化、社會撕裂的特徵。政治人物和支持者的目標不再是公共利益,而是鞏固權力與對立對手;公共討論不再是理性辯論,而是仇恨與情緒的展演;社會關係不再以互信和善意為基礎,而是被懷疑、敵意與恐懼填滿。更有甚者,當仇恨成為一種政治資源,台灣就會從一座島嶼變成一個戰場,而我們每一個人都是被推上前線的炮灰。
面對這樣的現實,台灣社會必須反思:民主與自由不僅是制度保障,更需要每一個人的理性、包容與善意。否則,即使我們擁有最自由的選票,也可能在政治鬥爭的烈焰中,失去最珍貴的人性與信任。
(作者係中山大學政治學博士)
附加資訊
- 作者: 張雅屏
- pages: 16
- 標題: 仇恨政治如何撕裂台灣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