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高雄旗美地區前世今生│張健豐
旗山和美濃舊稱番薯寮和彌濃,分居高屏溪(舊稱淡水溪)主要支流─旗山溪(又稱楠梓[仔]仙溪)的上游兩岸。以起源於廣東原鄉油紙傘產業聞名的美濃,有過一段乙未保台事蹟。曾被譽為香蕉王國的旗山,有百年糖廠在製糖業屢創佳績,也讓旗山火車站載客量曾高居高雄第三名。美籍旅行攝影家高樂瑞對美濃有一份客家情懷。
清代先民的拓墾
高雄市美濃區的美濃湖,舊稱埤頭下池。1956年,蔣介石親臨「埤頭下池」觀賞,鎮民極感榮幸,集資建亭於湖畔,並以小橋連貫,名之為「中正亭」,並將此湖命名為「中正湖」。隨後,中正湖被列為美濃風景區重要景點,由高雄、台南來的,可以先坐台鐵火車到九曲堂站下車,再乘轉往旗山的台糖汽油小火車到美濃。
位於美濃湖南方約一公里處、美濃溪畔的「庄頭伯公」,位在永安老街東端,為美濃最早的土地公廟。該開基伯公旁的碑石,記載了美濃開庄在清乾隆元年(1736)。乾隆9年,廣東梅縣的客家人所看中的美濃地方,獲官方許可開墾募佃,瀰濃、龍肚、牛埔、旗(旂)尾庄陸續成為田園。客家人在美濃地方開墾後,維持「晴耕雨讀」的客家傳統,終於在道光9年(1829) 誕生了全台第一位客家進士─黃驤雲。上述「庄頭伯公」旁的東門樓,為昔日彌濃庄出入之柵門,建於清乾隆20年(1755)。門樓上匾額的《大啟文明》四字,正是竹頭角(位在美濃湖東畔近800公尺處)莊民黃驤雲於30歲時高中進士後所題。而現今在旗尾(美)地區的旗尾山下東平里,則有一間「旗美褒忠義民廟」,為從新竹縣新埔鎮褒忠義民廟分香而來,是客族「公廟」。
高雄市旗山區的開發,可追溯到清康熙末年(1700年之後),部分福建漳州移民自鳳山地方(今高屏地區)越過南界的嶺口而進入番薯寮,並與當地之平埔原住民簽約購地,搭建草寮而著手進行開拓工作。最初僅栽種蕃薯維生,後來逐漸開發,清廷乃在美濃和旗山地方分置港西上里和羅漢外門里。嘉慶15年(1810),由於旗尾庄、番薯寮位居大武壠(今玉井)通往鳳山之路的要隘,當局乃將內門(羅漢門)巡檢移駐其南約6公里的番薯寮庄。嘉慶22年由地方官員、仕紳與商家等在番薯寮共同出資興建天后宮,即今天的旗山天后宮。至今,廟裡還保有建廟當時為了顯示羅漢腳(單身漢)擾民的治安問題所立的《奉憲嚴禁羅漢腳惡習碑記》,還有道光2年(1822)的《坤德配天》匾等。
乙未保台的努力
1895年乙未9月初,日軍攻陷彰化入侵雲林地區後,駐守台南的全台客家抗日義首劉永福派黑旗軍等北上支援抗日,其駐守打狗(今高雄)的義子劉成良建議利用清代在高屏地區已建立的客家「六堆」團練(民兵)組織支援抗日,他在書信中提到在「右堆」區域內,應徵調「瀰(彌)濃」這個粵籍聚落的客家義民。內容為:「大人欲調粵籍義勇赴郡(台南府城),然須調瀰濃庄一處較為近便,不過半日一日儘可到郡,別處粵籍太遠。況該庄極大,粵人最多比各庄多之數賠(倍)約可調得一、二千人出,又頗善打仗。」
10月中旬,日軍從屏東、嘉義兩路包圍台南。10月18日,劉永福議退於台南府城(今台南市區)與番薯寮間的要衝之地關帝廟庄(今台南關廟),「據山以守」,以另起抗日爐灶。遂派500餘名瀰濃客家義軍來此,帶來子彈20餘萬發和若干武器,但日軍逼近府城的「警報疊至,倉猝未能行。」20日傍晚日軍占領關帝廟庄,客家義軍轉進到瀰濃地區。11月22日,日軍台南地方守備隊的中埔(番薯寮庄西北方約6km)駐屯隊約千餘人,入侵旗美地區。在瀰濃庄西近2公里的牛埔庄附近進行戰事,以瀰濃庄為中心的右堆各庄全部歸順,但瀰濃的東門樓毀於戰火。太平洋戰爭時為傳送警報進行整修,1950年本地居民仿清朝龍簷鳳閣形式重新建造,恢復了原有的古典面貌,今已被列為高雄市市定古蹟。
旗山糖廠的建立
數百餘年前,先民在旗山糖廠原址創設舊式糖業的糖廍,所以在廠區的休憩區九重葛棚架下,龍眼樹及樟樹林下到處可以看到昔日製糖的石車。1909年,高砂製糖株式會社看中旗尾庄靠近旗尾溪取水方便等條件,在此創設新型製糖工場,即今日旗山糖廠的前身。1910年併入鹽水港製糖株式會社後,更名為旗尾製糖所。日壓能力從1000公噸提高至1200公噸,原料採收範圍包含龍肚、竹頭角、美濃等,並擁有手巾寮農場等社有地。
1914年採用同會社岸內(今台南鹽水)第二工場漂白蔗汁的製程,製作「耕地白糖」,即特砂,深受日本內地市場歡迎。1927年讓售給台灣製糖株式會社,提高壓榨能力至日壓1500公噸,1937年兼製方糖。光復後,因生產的特砂品質特優,外銷日本等地。
旗山糖廠的鐵道濫觴於1910年8月20日。高砂製糖株式會社將從九曲堂經大樹(腳)、嶺口、旗山、旗尾 美濃至竹頭角的甘蔗原料線,開辦客運。1960年代,當局在溪浦和磱硫坑間設置佛光山站,方便信徒禮佛。隨著旗山火車站營運所帶來的商機,旗山市街的商店、旅館等相繼興建,今中山路、復新街路口的石拱迴廊亭仔腳,就是最好的見證。此外,市街西郊的鼓山公園,還建立祭拜日軍征台統帥北白川宮等的旗山神社。
1956年,蔣介石蒞臨旗尾糖廠,向杜士俊廠長垂詢旗山美濃民情、糖廠經營與員工生活。當時的糖廠,已成為台糖公司養豬事業最早的一廠。以培育歐美豬隻和本土豬(包含美濃豬)成為交配的改良種為主,最初飼養種豬400餘頭。1963年起,連續三年兩度獲得養豬冠軍獎之榮。1975年種豬增至800頭,年產仔豬15,000頭,除供應蔗農外,且銷售肉豬1400頭。
美籍攝影家具有客家情懷
曾藉由全台糖鐵四處旅行的美籍攝影家高樂瑞(Lawrence E. Cox)多次搭乘旗山線到美濃,造訪龍肚(近荖濃溪)的客家友人。旗山線營運到1978年為止,鐵軌則於1982年拆除。1983年,高樂瑞用台北美國學校入學許可組組長的身分,以美國近20年來復原19世紀建立的鐵道文化為例,向台灣相關單位建議妥善保存「台灣鐵路火車珍寶」,並以此發展觀光事業。此外,高樂瑞因仰慕美濃的客家文化和硬頸精神,以「美濃小子」自稱,生前表示願意埋骨於此,顯現外國友人愛台灣的表現。
旗山糖廠在22年前停止製糖後,旗下的手巾寮農場,轉型為培養大批文心蘭的蘭舍。廠區則仍保存完整的煙囪,以及特砂製作必須的石灰窯、倉庫。2019年,高雄市府都發局與台糖合作,將老糖廠轉型為「旗糖農創園區」。筆者建議,當局不妨將閒置倉庫作為旗美地區歷史的展覽空間,並展示高樂瑞在台的攝影作品,以呈現台灣過去的美麗風景。
(作者係歷史研究工作者)
附加資訊
- 作者: 張健豐
- pages: 87
- 標題: 探訪高雄旗美地區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