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鐵非貧血的唯一原因│潘懷宗、黃巧妮

缺鐵非貧血的唯一原因│潘懷宗、黃巧妮

日常保健的營養補充品,如維生素B、C、D、鈣與益生菌等備受關注,但對「缺鐵」的關注度卻相對較少,似乎與其高發生率不成比例。根據《美國醫學會雜誌》統計,全球有超過20億人缺鐵,美國成人中就有約10%受到影響。當然,一般中低程度的缺鐵是可逆的,只要補充回來應無大礙,但若長期重度缺鐵貧血,引起器官併發症就另當別論了。

台灣近日有媒體報導,如果一旦出現疲勞、頭暈或愛吃冰塊,那就是缺鐵性貧血,這樣的推論過於簡化,容易誤導民眾掉以輕心,畢竟貧血的成因並不只有缺鐵這麼單純。

一般而言,人體具有代償機制,當血紅素輕度下降時,身體會自行調整與應變,所以有很多人即使已處於輕微貧血狀態也無自覺,再加上即使感到疲倦或頭暈,民眾也不會馬上聯想到貧血,只會覺得是不是工作壓力太大,或太勞累導致的,因此,唯有透過身體健康檢查,抽血測量各項參數後,才能判斷出貧血與背後原因。

除了缺鐵性貧血外,貧血可由多種慢性疾病所引起,包括癌症、慢性腎臟病、自體免疫疾病(如紅斑性狼瘡)、骨髓疾病等等,這些疾病可能干擾紅血球的生成,或造成異常破壞,導致血紅素無法維持在正常範圍內,如果忽略這些可能性,單靠補鐵來解決,反而會延誤真正的病因與治療。

此外,若非單純只是紅血球數量不足,當白血球與血小板也同時出現異常時,就可能涉及更複雜的骨髓或血液系統疾病,如白血病或再生不良性貧血,這些狀況無法從外觀或單一徵兆判斷,需就醫診治。若經醫生診斷,僅為缺鐵性貧血,補鐵的方式除了服用藥物,也可以從飲食補充作為輔助。譬如豬肝就是一種富含鐵質的優質食材,適量攝取(每周一至二次)對女性特別有益,推薦給經期女性作為營養補給。有人可能會擔心豬肝含有較高膽固醇,或擔心動物用藥殘留問題,其實不必擔心,只要選擇具合格來源與檢驗標章的產品,即可放心食用,不過若是有痛風或高血脂,還是需要適量節制。

另外,素食者須特別留意維生素B12的補充,全素飲食者較易缺乏B12,長期缺乏也會導致貧血,由於B12在體內可以長期儲存,問題可能多年後才顯現,因此若有長期素食習慣,須定期檢測營養指標。

在健康檢查中發現異常的數值,通常以紅色標示,也應視年齡、性別與生理狀況整體評估,例如女性在生育期的輕微血紅素下降,可能與月經有關,通常經由補鐵即可改善,但若是數值異常差距大,或合併其他症狀,就應警惕,做進一步檢查。

貧血從營養缺乏到嚴重如癌症,背後牽涉的可能性極廣,現代人常因忙碌而忽略身體的微小變化,若能透過定期健康檢查掌握數據,就能更早發現問題、及早處理。重視血液健康,不只是補鐵那麼簡單,而是學會健康常識,科學地理解身體各項症狀與建康指標。

(作者係中廣「健康Say Yes」主持人)

附加資訊

  • 作者: 潘懷宗、黃巧妮
  • pages: 86
  • 標題: 缺鐵非貧血的唯一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