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可勝與紅會救護總隊│何邦立
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想起林可勝博士在抗戰時期領導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捨身忘死,貢獻巨大。他是華僑之光、民族的脊梁 ; 他的愛國救人事蹟不該被忘記。
協和生理大放異彩
1924年9 月,北京協和醫學院迎來一位年僅27歲的生理學訪問教授兼代系主任林可勝,他是英國愛丁堡大學醫學博士、哲學博士、科學博士,也是協和醫學院第一位華人教授、系主任。林可勝主要著重在胃液分泌研究。1929年他發現並命名「腸抑胃素」,是中國人發現的第一個激素,被國際公認為經典之作。他還發現延腦第四腦室的下部,分別存在交感(加壓)中樞、交感抑制(減壓)中樞,在神經生理學留下光輝的歷史。
在協和醫學院的 12 年間,林可勝循循善誘,培養了大批醫學生和青年生理學科研人員,使中國的生理學達到世界前沿水平,他又創立了中國實驗生理學的學術譜系。1926年林可勝首創中國生理學會並任會長;1927年發行英文版的中國生理學雜誌;1928-1930年間擔任中華醫學會會長,組織整合統一學程規劃現代醫學體系;1935-1937年為協和醫學院三人領導小組成員,執行院長職務。
由於林可勝曾在一戰時派駐法國的印度軍團,任軍醫助手兼訓新兵,有戰地救護的實務經驗,他在協和醫學院任教期間,成立了協和醫官訓練團(MOTC),參與1931年淞滬會戰的救護工作,1933年長城會戰古北口的戰地救護,他不僅規劃設計救護用具、運輸工具及人員救護訓練,還親赴前線視察督導。1928年蔣介石北伐成功後,中國仍處於軍閥割據狀態,廣大的農村人口面臨高死亡率的威脅,傳染病流行、公共衛生環境條件不足,都有賴國家主導的公醫制度。連軍隊也沒有救護制度,1936年才成立軍醫署。
抗日戰爭醫療救護
面對日本1937年的侵華,內政部衛生署長劉瑞恆倡導三合一政策,整合衛生署、軍醫署與紅十字會,以因應戰時的需要。三個月的淞滬會戰中傷亡近30萬人、軍醫署及衛生署表現不佳,紅十字會的救護作法亦難生效。南京甫成立的5000人大型醫院救護傷兵運作滿月,亦因首都淪陷而告終,此時劉瑞恆急召林可勝共赴國難。1937年12月6日,林可勝在漢口成立中國紅十字會救護委員會,任總幹事,隨即成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任總隊長,以凝聚700名醫護人員為救護骨幹。1938年初,又在長沙成立戰時衛生人員訓練所、實施各類衛生人員整訓工作。兩單位互為表裡、20萬元成立經費由衛生署撥付、薪資則靠海外華僑捐款維持,一切均與紅十字會無關。林可勝憑其聲望與人脈,獲得美國醫藥助華會(ABMAC)贊助醫療藥品、器械、救護車、資金等。
救護總部先從漢口、長沙遷到祈陽,1939年2月落戶貴陽東南的圖雲關山谷間。林可勝先讓核心的衛訓所(醫學院)人員具軍銜,訓練各類年輕專業的中國救護人員,以移動醫療隊的方式,採高效、靈活、分散的原則奔赴最前線,檢傷分類,急救後送,成效令人側目。
林可勝在圖雲關慘澹經營,建立了骨科病房、復健義肢工廠、疫苗工廠、運輸隊及汽車修護廠,可容納2千餘人的救護總站,也為軍隊培養了近2萬名基層醫療骨幹,軍醫署也指派貴陽陸軍167 醫院為其實習醫院。
林可勝號召全國最優秀的醫學專家開展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吸引了國際援華醫療隊(所謂西班牙醫生)來華參與戰地救護,也得到愛國華僑的慷慨資助。在林可勝的經營下救護總隊蓬勃發展,鼎盛時期有150支醫療隊、3,420名醫護工作人員,近200輛救護車。圖雲關成為全國紅十字救護中樞,世界援華醫用物資的集散地,向抗戰前線輸出大批醫護人員和醫用物資。林可勝曾親自到美國募款,先後募得了 6,600萬美元的藥品器材。
1939年後林可勝堅持戰時防疫為救護總隊經常性工作,他開辦了疫苗工廠,生產大量疫苗供應軍民之需。1940年夏天林可勝親臨各戰區考察 70 天,提出預防水汙染傳染病 : 霍亂、痢疾、傷寒的方案,並提出滅虱、蚤方案以預防黃熱病、回歸熱、鼠疫。他還派醫防隊到軍隊駐地和農村,設立防疫設施、改善環境衛生及宣傳公衛知識。據檔案記載,救護總隊成立至抗戰勝利共進行手術20萬次,敷傷900萬人次,內科門診軍民450 萬人,內科住院 215萬人,疫苗預防注射 463萬人次,滅蝨80 萬人次。林可勝本著人道精神,頂住各種壓力救護新四軍、八路軍,並在延安中共中央、陝甘寧邊區政府傳授醫學知識。
二戰入緬功績輝煌
1942年4月,中國遠征軍衛生總視察林可勝應盟軍之邀,赴緬督導傷患收容、醫療護理部署等任務。但因日軍18師團繞道直取臘戍,切斷遠征軍歸路,林可勝率隊改道密支那毅然徒步轉進野人山,26天後遇177收容所所長吳鳳蓀,抬出遠征軍傷兵400 餘人脫險,備受盟軍戰友讚揚。林氏被接到新德里總督府,再赴萊姆加新兵訓練中心籌備衛生處事宜,7月底搭乘軍機回昆明,轉飛重慶述職。
1943 年夏,林可勝派出防疫學組代理主任薛慶煜,出任駐印軍新38 師軍醫處長,使遠征軍的軍醫成為深山叢林裡將士防蚊、防瘧的先驅。林可勝並在昆明成立第六訓練所,徵調協和醫學院的楊文達、汪凱熙、交通大學的戴根法、李新民衛生工程師前往協助,成為滇西遠征軍的衛生中心。林可勝在滇緬戰場優越的表現得到國際極高聲譽。戰後,美國陸軍軍醫署署長喬治阿姆斯壯將軍說,「沒有林可勝,我懷疑中國軍隊怎麼能打贏這場中日戰爭。」
因紅會風潮被迫辭職
因日本罔顧國際公約對華施行細菌戰,1940年4月林可勝向美國醫藥助華會申請贊助,欲成立疫苗工廠。同年7月27日,致電美、英大使滇緬公路需緊急物質,觸怒紅十字會總會長王正廷,認為林越級報告,乃指使秘書長潘小萼說林可勝左傾,9月7日蔣委員長召見林,質疑他支援敵後地區的醫療。10月1日,林可勝呈文建議紅十字會救護總隊應該軍管,以徹底解決救護人員的銓敘、薪餉及升遷等問題。此舉也引發王正廷震怒。
1941年1月林可勝請辭紅十字會救護總隊長。2月7日駐美大使胡適電蔣介石,要求慰留林可勝;13日蔣回電胡適,林並無更動,囑令紅會慰留;21日蔣再覆電胡適,謂具密報林左傾,暗助延安;24日胡再覆電蔣,謂人才難得,為林辯冤白謗。
紅會救護總隊由盛轉衰
老紅十字會領導早就不滿林氏空降,在重慶建大醫院軍民並重,改變了林可勝的移動式醫療政策。又乘林可勝入緬之際,派湯蠡舟於1942年5月底強行接收救護總隊部的材料庫。待8月初林氏回到貴陽,因不受尊重勢不可為,第三次再辭總隊長職,9月5日林可勝的辭職終獲批准。
林可勝辭職後,滇緬公路華僑機工流失千人回僑居地,追隨林氏的仁人志士因失領導中心而走散,救護總隊人員流失三分之二,救護功效大減。國府發現問題嚴重欲整編力圖彌補,1943年2月紅十字會改組,由軍事委員會監管。4月蔣夢麟接替王正廷任總會長、胡蘭生任總隊長,但已難挽回之前的盛世。1946年5月紅十字會救護總隊撤銷。
1945年春,林可勝先任軍醫署署長;1947年7 月將軍醫學校和戰時衛生人員訓練所編入新成立的國防醫學中心,自兼國防醫學院院長。1948年春,全票當選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當年底孫科組閣,委任林可勝為國民政府衛生部部長、未就。1949年春夏,林可勝將國防醫學院遷台,不及兩個月即被控左傾,不得不於7月初遠赴美國,再次投入痛覺生理學與藥理學研究,直到1967年退休。1969年病逝於牙買加。
結語
作為醫學家及科學家,林可勝推動了中國生理科學進步,被譽為中國生理學之父;作為愛國主義者,他隨中國遠征軍兩次入緬戰地救護,成為中國軍陣醫學的奠基者;他一生推動中國醫學教育現代化,又成為中國近現代醫學的推手。林可勝在海峽兩岸被遺忘超過一甲子,現在是還他公道的時候了!
(作者係前民用航空醫學中心主任、《林可勝追思論文錄》編者)
附加資訊
- 作者: 何邦立
- pages: 73
- 標題: 林可勝與紅會救護總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