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制」台灣方案首需恢復歷史記憶│戚嘉林

「兩制」台灣方案首需恢復歷史記憶│戚嘉林

今年是抗日戰爭勝利與台灣光復80周年,回望80年前的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台灣狂歡慶祝回歸祖國,所以僅是兩個世代前,「台獨意識」是不存在的。然而,因為特殊的歷史原因,台灣社會國族認同異化,分離主義者虛構「台獨史觀」,用以催生「台獨意識」。

「台獨史觀」從「外來殖民論」到「原民史觀」,從「去中國化」到「反中國化」,與日俱進「獨化」台灣社會的認同,甚至形塑部分民眾敵視大陸,歷經70年的虛構,為台灣分離主義提供了思想基礎。既然「台獨史觀」是虛構的,那為何能使人相信,還能蠱惑部分人認同,這涉及兩大因素,一是內容上的建構,一是政治上的推廣。

內容上的建構。「台獨史觀」是一概括性詞彙,其具體要點如後。

(一)建構「原民史觀」,將台灣與南島語族連結,稀釋台灣的漢族主體性,藉「原住民族」史觀占領台灣主體性的道德制高點。(二)抹煞荷蘭人對「原住民族」的殘酷屠殺,美化荷蘭人在台灣的殖民統治,視澎(湖)荷(蘭)初會是台灣全球化的歷史開端,為台灣開啟了先進的海洋文明,視大陸文明為封閉落後,再據以對比的污蔑歧視大陸。(三)抹煞鄭成功對「原住民族」的友好政策,誣指鄭成功屠殺「原住民族」,摧毀台灣閩南漢族對其歷史本源連結的認知,甚至使其對「原住民族」產生原罪感。(四)縮減明鄭與清政府治理台灣的歷史,並將明鄭、清政府與國民黨政府(簡稱國府)都打成「外來政權」,建立其台獨建國「內在政權」的正當性。(五)誣指清政府治台時期壓迫「原住民族」,抹煞清政府體恤「原住民族」的惠台政策,誣指清政府是「殖民台灣」,製造台灣民眾對北京的歷史怨懟。(六)抹煞日據時期台灣曾遭日本大肆屠殺的悲慘歷史,反而美化日本的殖民統治。(七)將光復後「二二八事件」定義陳儀政府的失政,深化所謂「外來政權」的不義,挑撥族群歷史仇恨,誤導台灣民眾對兩岸統一後的負面想像。(八)批判國府的白色恐怖,據以製造台灣民眾對兩岸統一後的恐懼感。

政治上的推廣。自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到賴清德,都親自披掛上陣大肆虛構「台獨史觀」,並指派台獨學者擔任各公立大學歷史系和研究所的主任、所長。文化部及綠營執政的各縣市文化機構,則常年舉辦各式大型活動,從紀念「澎荷初會四百周年」,台南市政府大肆紀念「台南400年」,後者竟稱荷蘭據台是「台灣人種的混合」,自我否定莫此為甚。

展望未來,首應以歷史真相為依託,夯實「統一史觀」的具體內容,據以對台灣400年信史各個時期虛構扭曲的「台獨史觀」,逐一反擊批判,尤其是徹底揭發現階段2.0版「台獨史觀」原民化的虛假性,從根刨起「台獨史觀」的理論基礎,使其敘事坍塌。其二應加強對台灣歷史的學術研究,以往多著重宏觀原則性的抨擊,微觀具體敘事不足,致使反擊力道遭到稀釋。其三是於兩岸交流,加大恢復歷史真相的歷史敘事,奪取「歷史正義」的道德制高點,恢復失憶的兩岸歷史記憶。

(作者係台灣史研究會理事長)

附加資訊

  • 作者: 戚嘉林
  • pages: 54
  • 標題: 「兩制」台灣方案首需恢復歷史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