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關係下一個50年前景可期│胡勇
2025年7月24日,第25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在北京舉行。2025年正值中歐建交50周年,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經濟體如何總結經驗,開創雙邊關係的未來,深受輿論矚目。
中歐峰會前夕雙方摩擦接連不斷,峰會本身也被質疑乏善可陳。然而,正如習近平在會見中指出的,「中歐之間沒有根本利害衝突和地緣政治矛盾,合作大於競爭、共識多於分歧的基本面和主基調沒有變。」尤其,相較於中國與美日等西方國家的關係,中歐能夠保持最高層交往與各領域的對話本身就彌足珍貴。因此,第25次中歐北京峰會完成了承前啟後的任務。
中歐峰會曾被看衰
從常理來講,在50周年紀念峰會前夕,雙方應盡力塑造和諧的輿論氛圍,並為峰會的成功舉行積累前期成果。然而,令人大跌眼鏡的是,人們更多看到的似乎是相互指責和彼此制裁。先是今年6月20日,歐盟委員會宣布將實施國際採購工具(IPI)措施,禁止未來5年內中國醫療器械廠商參與歐盟500萬歐元以上公共採購合同的招標。作為反制,中國財政部7月6日宣布,對於4,500萬元人民幣以上的醫療器械政府採購專案,排除歐盟企業參與。
7月8日,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歐洲議會發表演講,闡明歐盟對華三大優先關切,包括中歐經貿關係再平衡、經濟去風險和全球議題外交。在演講中,馮德萊恩表達了,在市場准入、產能過剩、稀土出口管制等方面對中國的不滿,並指責中國在為俄羅斯的對烏戰爭提供經濟支援。面對歐盟的強勢施壓,中方的回應也毫不客氣—「希望歐方認識到,當下需要再平衡的是歐方的心態,而不是中歐經貿關係。」
就在中方官宣馮德萊恩與歐洲理事會主席科斯塔即將連袂訪華的同一天,歐盟宣布在第18輪對俄制裁中,將部分中國企業和金融機構列入清單。隨後,中國商務部部長王文濤向歐盟委員會貿易和經濟安全委員提出嚴正交涉。另據彭博社和《金融時報》報導,歐盟領導人的在華行程,將由原定的兩天縮短為一天,並且歐盟將暫緩與中國簽署氣候行動聯合宣言,這使得輿論對中歐峰會的預期一降再降。
根據峰會結束後歐盟發布的新聞簡報,歐盟領導人果然在烏克蘭問題、貿易不平衡、稀土出口管制、人權、台海等議題上,當面向中國領導人表達關切或施加壓力。在峰會開幕致辭中,馮德萊恩直言不諱「中歐關係正處於轉捩點」。在峰會後的記者會上,馮德萊恩又重申「中國如何繼續應對普丁的戰爭,將成為未來歐中關係的決定性因素。」於是一些外媒用「分歧難解」、「未取得顯著成果」,甚至以「聾子對話」、「註定失敗」來為峰會蓋棺定論。
峰會引領中歐關係發展
在中國崛起的大背景下,中歐競爭不斷加劇,再疊加美俄等第三方因素,歐盟對華認知漸趨負面,中歐分歧被持續放大,這是客觀現實,中國並沒有迴避。中國始終堅持通過對話增信釋疑、管控分歧,通過合作實現互利共贏。歐盟對外行動署亞太總司長科旺斯特倫在接受中國媒體專訪時指出,「對歐盟而言,我們的兩個核心關切非常明確:一是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戰爭,二是中歐之間的經濟結構不平衡。」對此,中國領導人在峰會上都做出明確回應。
在烏克蘭問題上,習近平強調「中歐關係不針對、不依附、也不受制於第三方…中方一貫從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發,主張勸和促談,宣導標本兼治。」在峰會結束次日的中國外交部記者會上,發言人進一步披露,烏克蘭問題不是也不應成為中歐之間的問題,但願意跟歐方保持溝通。事實上,中國不是烏克蘭危機的始作俑者,更沒有做過任何對不起歐盟的事情,歐盟不該揪住中國不放。
在經貿問題上,習近平主張「相互依賴不是風險,利益交融不是威脅,…中歐經貿關係的本質是優勢互補、互利共贏,應該也完全能在發展中實現動態平衡。」針對歐盟對稀土出口管制的關切,國務院總理李強倡議雙方可以打造「升級版」中歐出口管制對話機制,保證中歐產供鏈穩定。在出席中歐企業家座談會時,李強還提出,中歐可以進一步發揮經濟互補優勢,聚焦服務貿易、科技創新、綠色經濟、第三方合作等領域,培育更多合作新增長點。
相較具體議題,中歐峰會更重要的價值是為雙邊關係提供戰略引領。習近平總結了中歐建交50年的經驗和啟示,並就中歐關係未來發展提出三點主張,包括堅持相互尊重,鞏固夥伴關係定位;堅持開放合作,妥善處理分歧摩擦;踐行多邊主義,維護國際規則秩序。對此,歐盟領導人的反應積極,強調歐方致力於深化歐中關係,建設性處理分歧,推動雙方合作在平衡、對等、互惠基礎上持續取得更多積極成果。歐盟還表態歐中要擔負責任,共同堅持多邊主義,維護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攜手應對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峰會當天發表的《中歐領導人關於應對氣候變化的聯合聲明》,就是最好的例證。
雖然中歐之間的確存在分歧或爭端,唱衰挑撥中歐關係的聲音也不少,但承前啟後的中歐北京峰會,標誌著中歐關係平穩過渡到下一個50年,而且中歐關係前景可期。
(作者系上海對外經貿大學國際組織學院副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胡勇
- pages: 44
- 標題: 中歐關係下一個50年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