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好兩岸關係才是團結正道│黃清賢
賴清德以團結國家為由,發表系列演講。已發表的四講不僅無法團結國人,反而造成社會分化,原因在於認為不同意民進黨的大陸政策者,就是不愛台灣、不要民主。換言之,賴清德若真要團結台灣,就應該接受民主的多元聲音,處理好穩定台海的兩岸關係,不要讓普羅大眾陷於兵凶戰危的風險中,這才是真的愛台灣。
賴團結演講不利於團結
正如大罷免由民間團體主導的講法,賴清德說他是應民間團體之邀,展開「團結國家十講」系列演說。由於這個宣布是在中央選舉委員會確定大罷免投票日期的隔天出現,難免被質疑是對罷免國民黨立法委員的造勢,也是對在野黨主席不願參加國安簡報的回馬槍。
賴的第一講「國家」,表示台灣的主權國家地位不容質疑、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二講「團結」,主張中華民國派反共、台灣派護台,反共護台團結力量大;第三講「憲政體制」,認為台灣經過七次修憲,已形成台灣為主體的民主共識;第四講「國防」後,原訂還有外交、兩岸、民主、和平、繁榮、均衡台灣等議題要講,卻藉颱風過境停頓了。
專業是公共衛生、醫學的賴清德,對於政治、歷史相對不熟,加上意識形態的糾葛,系列講話內容屢屢出錯,所以在野陣營戲稱,賴若繼續講下去,恐怕是幫「反罷免」添柴加火,而執政陣營反而希望他少講少錯。
賴清德認為,台灣面對大陸日益嚴重的威脅,需要讓國家的主人有知的權利,瞭解當前嚴峻的局勢及政府的立場與因應作為,凝聚民眾共識、團結國家。但他在第二講脫口而出,民意要透過一次又一次的選舉罷免,一錘又一錘,打掉「雜質」,台灣派和中華民國派要團結反共,拒絕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侵略併吞。這種說法儼然將不同於民進黨的大陸政策意見者視為賣台的雜質,應該要透過一錘又一錘的選舉罷免打掉;這不正是表明民進黨選輸了,就推動大罷免,破壞民主精神嗎?民主是少數服從多數,願賭服輸,尊重多元民意,尋求最大共識,而非持有不同意見的人就是雜質,就想要去之而後快。
應正確理解兩岸關係
民主貴在制度的建立,民主是保護自由的一系列原則與行為方式;正確的民主制度就是要能容納多元聲音,透過彼此的充分溝通協商,達成相對良好與能夠接受的共識,當前台灣處理兩岸關係時更應如此。因為兩岸關係是台灣發展要素的重中之重,能處理好兩岸關係,台灣的憲政體制、國防、外交、兩岸、民主、和平、繁榮、均衡才能有所本。台灣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無一不與兩岸關係連結,硬想「脫中入北」,既不現實、也不應該、更無可能。
兩岸是什麼關係?台灣的定位是什麼?法理上(de jure),1943年《開羅宣言》、1945年《波茨坦公告》,乃至於《舊金山和約》後的《中日和約》,已確認日本將台灣歸還中國。事實上(de facto),中國從1945年10月25日恢復對台灣行使主權,1949年的中華民國政府已統治大陸38年,這些都證明「兩岸同屬一中」。
「兩岸同屬一中」既是法律,也是事實,兩岸現在的問題是中華民國政府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內部矛盾,絕非國與國的外部矛盾。中華民國憲法的第四條、增修條文前文與第十一條,將「兩岸同屬一中」的兩岸關係、台灣定位寫得清清楚楚,賴清德的第一講「國家」就應該以此為基礎。
若從歷史、地理、民族、治理等觀點來說,大量考古發現,台灣與大陸原本連在一起,移民從大陸東山路橋到達台灣,南島文化也起源於大陸。史書文獻顯示,中國歷朝政府最早開發建設台灣,宋元之後逐步管轄台灣。明朝鄭成功趕走荷蘭人後,台灣還是清朝治理下的現代化省份。日本經由不平等條約取得台灣,但二次世界大戰後將台灣歸還中國,台灣在1945年回歸祖國的懷抱,兩岸同屬一個國家。
處理好兩岸關係才能保台
台灣的發展、國際環境,離不開兩岸關係,美國川普政府縱使發起關稅大戰,拉高中美貿易爭端,但還是不希望台海關係起波瀾;即使想用台灣作為與大陸叫板的籌碼,但仍不輕易出手,所以川普還未全力使用台灣牌刺激大陸,畢竟美國知道早已崛起的大陸比俄羅斯難對付。美國對其他國家頤指氣使指定高關稅,對大陸則前倨後恭,賴清德當局若想要團結國人,就需要好好應對兩岸關係,絕不是硬碰硬的「抗中保台」,才能真正保台。
進而言之,台灣可以善用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同文同種同血緣的共同基礎,處理好兩岸關係,為台灣同胞謀福祉。何況,兩岸憲法都承認「兩岸同屬一中」的法理與事實,兩岸曾經在「九二共識」下建立起制度性協商。
民進黨可以指稱「九二共識」係國民黨人所取的名稱,但不能否認民族、民權、民生,民有、民治、民享的政治理想,正是民主制度的目標;也不應否認「九二共識」的核心內涵:「一中」與「統一」是穩定兩岸關係的關鍵,台灣在這兩個重點下才能進一步發展與壯大。總而言之,擺脫唯名論的迷思,走向唯實論的正道,處理好兩岸關係,台灣才能真正團結。
(作者係南開大學台灣政治研究中心主任)
附加資訊
- 作者: 黃清賢
- pages: 28
- 標題: 處理好兩岸關係才是團結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