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罷免後,民眾黨的挑戰才開始│馮國豪
7月26日,由民團發動、民進黨全力支持的第一波「大罷免」終於結束,被罷的24位藍委居然全數順利過關,沒有一位被罷掉,「大罷免大失敗」成真。
這次大罷免因民眾黨8位立委都是不分區,沒有一人在罷免名單內,但整個反罷過程中,民眾黨努力協助各地的藍委,尤其選前陳佩琪出面呼籲小草們全員出動,幫阿北跟她投下「不同意罷免」票,可說民眾黨對罷免失敗功不可沒,但民眾黨的挑戰在罷免結束後才正式開始。
民眾黨內曾有路線之爭
其實,民眾黨一直到6月初都還在掙扎是否要全力支持反罷方。主張支持者認為,藍白唇亡齒寒,萬一藍營立委被罷掉超過6席以上,而改選後民進黨取得立法院多數的62席,民眾黨擁有的8席立委就完全沒有意義,所以要力挺國民黨,若國民黨立委被罷6席以下,民眾黨除可投入補選(當時黃國昌已要副秘書長許甫準備投入台北市立委補選),也可在立法院藍白合作中更具有話語權。持不同意見者認為,民眾黨應保有自主性,不必成為「小藍」,個別立委或支持者可以協助各選區的藍委,但不必用全黨之力和國民黨綁在一起。也有人認為,如果太早表態支持國民黨,可能會影響柯文哲8月初交保的機會。
直到6月下旬,民眾黨內的「路線之爭」才逐漸清晰,全力支持國民黨反罷的聲音占上風。6月30日,黃國昌拍板定案,要求全黨投入反罷工作,甚至要求所有黨公職人員,在7/26之前停止輪休或排休,全力配合藍委的反罷活動,同時也確定7月20日由民眾黨主辦一場反罷活動(後來確定是在民進黨部前集會遊行)。沒料到,7月1日傳出台北市前副市長彭振聲的夫人輕生,讓民眾黨上下悲憤異常,全黨投入反罷的意志更加堅定。罷免前幾天,又確認柯文哲8月2日會繼續延押,連走出看守所返家投票的機會也被剝奪了,這使得民眾黨支持者的反罷決心與氣勢衝到最高點。而民眾黨的全力支持又成為反罷成功的重要關鍵之一。
面臨兩年條款、派系問題
在大罷免後,藍白合作勢必會更加緊密,但民眾黨面對的內外問題也會逐漸浮現,先從民眾黨內部的問題說起。
首先,民眾黨在罷免後立即要面對的是,「兩年條款」是否要堅持?「兩年條款」是民眾黨前主席柯文哲2023年尋找「不分區立委」名單時,遇到人才難覓的困擾,因而決定以「海選人才」方式尋找,一來是擔心良莠不齊,二來是想「穩定軍心」,讓更多被提名人感到有希望,於是提出「兩年輪換制」,並要求34名被提名人簽署「當選兩年後卸任同意書」,其中前20名候選人更必須為民眾黨區域立委候選人認真拉票,催出政黨票得票率。目前8位立委明年初兩年任期就到期了,雖預定他們應在2026年底參選縣市長,但明年初後就不再有政治舞台的他們,將如何延續能量與知名度,是一大問題。
「挺柯」的直播主陳清茂,已共同發起廢除「二年條款」的黨代表連署,目前已獲得超過20位黨代表的支持,將在8月10日黨代表大會中提出。黃國昌傾向堅持兩年條款,但如何兼顧2026年九合一選舉的選情,將是民眾黨面對的第一個考驗。
其次,民眾黨內派系問題逐漸浮上檯面。目前看起來,黃國昌透過周榆修秘書長已順利掌握了黨務系統,但台中的蔡壁如,在大罷免期間,持續與台中國民黨籍立委及盧秀燕緊密互動,聲勢漸漸走穩向上。反之,以黃珊珊為首的雙北系統,在這次大罷免中,由於黃珊珊不受藍營支持者歡迎,極少出現在活動場合,且如果民眾黨堅持兩年條款,黃珊珊極可能失去政治舞台。小草聯盟是最支持柯文哲的柯粉聯盟,在柯文哲羈押期間完全以陳佩琪馬首是瞻,未來是否會集結成另一股勢力,也值得關注。
再者,柯文哲若在未來獲得交保,黃國昌主席的地位是否會受到挑戰,雖然柯文哲在官司期間不可能回任黨主席,但黃國昌與柯文哲的互動必將備受矚目。
藍白合的契機與問題
至於對外的問題上,民眾黨與國民黨合作是機會,但也存在很多問題。馬上要思考的是,民眾黨存續的根本問題,亦即在2026年九合一選舉,是否要與國民黨持續緊密合作?從應對這次大罷免的經驗與結果來看,藍白只有緊密合作才有機會贏得九合一選舉。目前民眾黨只有14位地方民意代表,民眾黨成立已經要邁入第6個年頭了,2026年選舉是民眾黨擴充地方政治版圖的重要契機,但若不和國民黨合作,單憑民眾黨之力很難有所斬獲。
在地方縣市首長上,國民黨不可能退讓現在掌握的四都執政權,那麼民眾黨是否能爭取到新竹市、宜蘭縣這兩個有機會執政的縣市,將是藍白合作的重要指標。縣市議員及更基層的代表都涉及地方派系問題,民眾黨是否有機會切入?國民黨派系是否會禮讓民眾黨?都是複雜的問題。
而眾所矚目的2028年大選,目前盛傳的「盧昌配」,關鍵是國民黨內能否接受?黃國昌是否願「屈就」副手?如果以民調決勝負,2023年藍白合的夢魘該如何破除?這都有待兩黨領導人以智慧來解決了。
最後,目前8席民眾黨立委,在大罷免後如何展現其自主性,避免成為「小藍」,這也是他們立即面臨的艱難課題。
(作者係崑山科技大學兼任副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馮國豪
- pages: 10
- 標題: 大罷免後,民眾黨的挑戰才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