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NO.113 │ 民進黨權力重組派系鬥爭

2023年1月|NO.113 │ 民進黨權力重組派系鬥爭

2022年,尤其是濕冷的12月,對臺灣而言,真可謂多事之秋。 12月7日,「臺灣2022代表字大選」出籠,從前十名代表字都是負面詞彙:漲、騙、假、困、亂、偽等,就可知道民眾多麼痛恨萬物飛漲,只有薪水不漲;政客論文抄襲、學歷作假;治安敗壞、詐騙橫行、官員貪污腐化。其實這些正是九合一民進黨敗選的原因。 12月21日,《遠見》雜誌公佈民調顯示,有近半數民眾對九合一選舉的結果滿意;有高達56%的民眾認為2024年可能會政黨輪替;有43%的民眾對2023年經濟發展持悲觀態度,認為會變好的則為31%,創12年來最低。 民進黨在選後開了幾場檢討會,但因內閣未改組,又未提出改革方案,很多綠營支持者不買帳,自稱「永遠的臺灣派」的苦苓,在臉書上列舉了民進黨敗選的「16大原因」,引起廣泛迴響。而黨主席候選人賴清德在「向黨員報告-政見發表會」上,聽到黨員抱怨民進黨太傲慢,不能苦民所苦;地方都是派系把持;票投民進黨,大陸會打過來;不想延長兵役,讓兒子當炮灰。賴當場回應:人民已用選票發出警訊,若民進黨「已讀不回」,更大的危機還在後頭。 以上均顯示,民進黨全面執政造成民生困頓、民心不安。其實,12月還發生了另外兩件大事,攸關臺灣前途,值得關注。…
作者: 紀欣 頁數: 1
民進黨在九合一大敗後,12月18日嘉義市市長投票結果,民進黨的候選人李俊俋以32,790票,敗給國民黨的黃敏惠59,874票。民進黨在11月26日大敗後顯然還沒有走出陰霾,嘉義市的敗選不僅讓民進黨再多失去一個縣市,更可能是南台灣政治板塊移動的開始。 2018年由於「韓流效應」,國民黨除在高雄市贏得勝選外,南部就是嘉義市的黃敏惠打敗政績不佳的涂醒哲,成為南台灣勝選的唯二縣市,但隨著韓國瑜競選總統失敗,以及2020年「罷韓」成功,政治觀察者都認為,南台灣又將重回民進黨的掌握。 南台灣的民情顯有鬆動 但隨著疫情爆發,台灣經濟受到極大影響,加上林智堅的論文事件,九合一選前各項民調都預測民進黨在嘉義會大敗。但嘉義市因其中一位候選人黃紹聰過世,中選會刻意拖延補選日期,同時安排在星期日舉行。其目的有二,一是近降低投票率,避免不滿民進黨的年輕及中立選民支持黃敏惠,二是希望在嘉義市成為唯一選舉焦點時,以「全黨打一人」方式打敗黃敏惠。 但選舉結果顯然與民進黨的預期有極大落差。這次補選雖然投票率確實降低到43.99%,但黃敏惠得票率63.82%(得票數為59,874),徹底輾壓李俊俋的34.95%(32,790票),這樣的結果,除了讓藍營在南台灣保有未來反攻的灘頭堡外,更可能是南台灣政治板塊移動的開始。…
作者: 馮國豪 頁數: 6
2022年的九合一大選,以民進黨慘敗、國民黨小勝、民眾黨維持平盤的結果作收,這樣的結果對執政的民進黨來說非常不利,因為蔡英文任期只剩下一年半左右,黨主席任期也只有一年多,這在一般政治觀察裡是已經進入「跛鴨期」。現在又在她的主政下中期選舉慘敗,勢必提早進入跛鴨期。 一旦主帥失去對全局的掌控能力,那接著當然就是群雄並起,各自劃地稱王,勢必要等到新的共主升起,才可能重新進入權力平衡期,恢復政治秩序。這是政治學理的規律,不是專門針對某人的規則。 蔡的如意算盤被台大踢爆 根據這個規律,蔡英文在敗選當晚就宣布辭去黨主席,跟著幾天內就快速指定了陳其邁出任代理黨主席,負責選出繼任黨主席。由於蔡英文遺留下的主席任期超過一年,根據民進黨黨規需要辦理黨員直選黨主席,這對蔡英文來說是一項權力分配上的麻煩。 2020年蔡英文成功連任後,用了很大的力氣,才將黨政軍特四大系統權力完全掌握住,再加上民進黨掌握了立法院多數,形成難得的完全執政局面,也造就了過去兩年蔡英文的權力高峰,這也是她敢於在九合一選舉沒收黨內初選,改採徵召的主要原因。…
作者: 曲兆祥 頁數: 8
為挽救衰敗的執政黨,賴清德宣示要接任民進黨主席,許多評論認為這一決定,乃解危民進黨與掌控2024年總統提名權的不得不舉;然而,這樣的勇於承擔實乃利弊兼具。如今,蔡賴蘇的「三頭馬車」模式,會讓賴清德在龍年「龍飛上天」,還是形成互相牽制的賽局,反而毀了民進黨,值得細細觀察。 民進黨將有三頭馬車 兩人三腳是兩人將各自的一隻腳,與對方的腳綁在一起後,並排前行的競技遊戲,參與者必須有默契以避免摔倒,其關鍵是,玩遊戲的兩人必須同心同德,才能並駕齊驅,如果各懷鬼胎、只考慮到自己,那麼就會原地打轉或倒地不起。賴清德表態要接黨主席,他與蔡英文的關係就會陷入「兩人三腳」的困局。 地方選舉敗北後,蔡英文為了扛責,辭去了黨主席,原有意由親英系的鄭文燦接任黨主席,導致輿論認為仍是「英(文)辭,英(系)不辭」,反應極為不佳,這表示蔡英文仍然不承認自己的失當,還想藉鄭文燦操控黨務,引起非英系同志的不滿,乃支持賴清德親自出馬接黨主席,以免民進黨因英系的獨謀暗算,毀了黨的前途。恰巧,鄭文燦受到論文抄襲事件的拖累,接主席的氣勢頓挫,乃使得黨主席由賴清德接任的呼聲趨於一統,雜音暫消。 然而,蔡賴蘇的三頭馬車,只凸顯賴清德終於搶到黨及2024年總統提名程序的主導權,此外,蔡賴之間、賴蘇之間,以及蔡蘇之間的矛盾與結盟,將是困住民進黨在2024年穩操勝券的枷鎖。…
作者: 蕭徐行 頁數: 10
2022九合一選舉結束後,有一種甚囂塵上的論調,指國民黨會大贏是因為選民要教訓民進黨,並不是認同國民黨,因此2024年大選不容國民黨樂觀。其實說民進黨做得不好,惹人厭,投票率降低,所以輸,不就是因為國民黨做的比民進黨好嗎? 國民黨現任縣市長均連任 就縣市長來論,國民黨前主席吳敦義在2018年提名的七女將,各個表現不俗。宜蘭縣林姿妙人和政通,遭司法糾纏,連任得票率仍逾五成,比初選縣長的得票率還高。花蓮縣長徐榛蔚為人有親和力,又理路清晰,連任得票率近六成五。其餘彰化縣長王惠美、雲林縣長張麗善、台中市長盧秀燕、台東縣長饒慶鈴的連任得票率,均高於四年前首任選舉的得票率。 反觀民進黨重點經營的桃園、新竹二市,原本任滿兩屆的市長,施政滿意度皆達五星高標;可是球賽和地震戳破了他們的表相,砸大錢卻辦出劣質工程,還被揭發抄襲論文洗學歷,人品與格局見疑,以致他們輔選的對象均敗選,負面影響還外溢到同黨其他的參選人。 就民進黨蔡政府的整體表現論,對照組應是前朝國民黨的馬政府。馬英九兩任八年,自律嚴、慎用權力、積極改善兩岸關係,爭取大陸讓利,台灣農漁民、中小企業、旅遊相關服務業、百貨零售業受惠多。馬英九明知軍公教挺國民黨者多,仍從軍公教入手力推年金改革,減年終慰問金。他守法重紀,對手曾說,看法條、手冊就知道他下一步會怎麼做。…
作者: 林松青 頁數: 12
台灣剛結束的地方首長選舉,國民黨大勝,外國媒體不懂台灣政局,多誤解是選民選擇了親中路線,其實這是誤解與胡扯居多。地方首長多半與地方議題有關,幾十位候選人競選,每個人的特質與理念皆不同,無關統獨問題,但2024年總統大選,就不同於地方選舉,這是政權之爭,關係到台灣未來方向的選擇。 2022年的地方選舉與2024年的政權之爭,是兩個完全不同層次的競爭,國民黨勝了地方選舉,與是否能在2024選舉享有優勢,完全是兩碼子事。但可以參考的是,民間對民進黨執政的評價,顯然並非光靠民進黨收編網軍,或收買媒體可以操弄;不周延的政策與政府缺乏作為,都會讓選民在投票的過程中展現出來,投票行為其實難以認定是理性作為,很多時候是反映喜歡與討厭的情緒。 民進黨治理台灣無章法,讓人討厭,輸了選舉,但關乎台灣未來命運的政權選舉,人民就會有更深層的顧慮,對於自己所處環境的變化產生無知的恐慌,這種情緒會讓只剩下抗中保台這張牌的民進黨,仍有很大的運作空間。 民進黨派系鬥爭影響整合 過去敗選的民進黨,通常在經過一番內部檢討,就又能團結一致對外,但現在情況已不是那樣單純了。民進黨內部的派系為了搶奪資源,早已鬥爭多時,但這次選舉從選前布局到選後檢討,都充滿了派系鬥爭的氣息,這樣嚴重的撕裂要在未來一年內彌平爭端並不容易。…
作者: 高靖 頁數: 14
除非未來一年出現重大事件與社經問題,否則兩岸關係必然會是2024年大選中最重要的議題。國民黨、民進黨都還走在老路上,難以應對新情勢,民眾黨已向民進黨路線靠攏,形成兩綠一藍。就論述內部邏輯而言,麻煩最大的是國民黨,該黨還有提名辦法的不確定性,戰力堪憂。 雖然各黨尚未展開提名作業,大家的心思已開始瞄準總統與立委選戰,2024大選實際上已經開始湧動。 兩岸政策必然是重中之重 近幾年在兩岸關係上,美國已公親變事主,大陸2022年8月上旬於台灣四周海域軍演,同年11月G20中美峰會上,雙方又在台灣議題上相互畫了紅線,這些事實清楚呈現,兩岸情勢已出現本質上的重大變化。除非未來發生重大事件或社經問題,若情勢走向不變,各黨在兩岸政策上的論述,應該是下次大選各方攻防的重中之重。 然而,各黨依然固守行之多年的兩岸關係政策,若不調整,肯定難以應付新發展的情況,很難禁得住新情勢的衝擊,若執意蠻幹,宛如躺平,必然會被事實向量力修理,九合一選戰,民進黨主打「抗中保台」牌以致大敗就是殷鑑。…
作者: 朱駿 頁數: 17
台灣的選舉民主逐漸異化為「民眾不信任的選舉政治」,其根本原因在於兩黨無基本差別,他們輪流提供選民「不要什麼」的機會,卻都無法創造選民「要什麼」的願景。 九合一選舉期間,民進黨21位縣市長參選人簽署了「捍衛台灣絕不投降承諾書」,他們慷慨激昂地承諾不要投降,卻都無法保證「台獨」成功。再如所謂大贏45萬票的新北市長侯友宜等國民黨要員,率皆反對「一國兩制」,卻又都提不出更為可信可行的方案。 百年歷史的台灣民意 一百年前,鑒於辛亥革命外溢台灣的武裝起義接連失敗,台灣菁英在戴季陶與梁啟超等人的啟發下,決定改弦易轍,以文鬥方式領導民眾和日本殖民當局長期鬥爭,這便是台灣文化協會與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的緣由。 1930年代,日殖當局全面取締、沒收「台灣民眾黨」、「台灣文化協會」、台灣議會設置請願等,宣揚或掩護中國民族主義的組織,以動員全台灣成為侵華戰爭的基地。在日殖當局看來,當時台灣人的漢民族意識與視中國為祖國的情感牢不可破。(見《台灣社會運動史》、《台灣總督府警察沿革誌第二編》)。…
作者: 王睿 頁數: 20
2022年11月26日晚,中選會除公布了九合一選舉的結果,也公布了台灣首次公民複決修憲案-「18歲公民權」的結果,投票率為58.97%,低於九合一選舉的61.22%,有效同意票為5,647,102、不同意票為5,016,427,「因同意票未達選舉人總額之半數(9,619,697),因此修憲複決結果為不通過。」 修憲案首次由公民複決 台灣自1991年第一次修憲到2000年第六次修憲,分別由第一屆至第三屆國民大會行使,但2000年4月通過的第六次修憲將國民大會改為任務型國民大會,只能複決立法院提出之修憲案。2005年任務型國民大會通過第七次修憲,廢除國民大會,改為單一國會制,修憲複決權從此交付公民行使。而2022年與九合一選舉同時舉行的「18歲公民權」,就是台灣第一次由公民複決立法院通過的第八次修憲案。 一、第四次至第七次修憲 1997年5月5日,第三屆國民大會代表(下稱國代)集會,經歷70天的折衝協商,甚至發生流血衝突,在國、民兩黨中央聯手合作下,終於7月18日完成第四次修憲,主要通過了:(1)總統任命行政院長無須經立法院同意,即所謂的「雙首長制」;(2)精簡省籍政府組織,即所謂的「凍省」,以凸顯「中華民國即台灣」。…
作者: 紀欣 頁數: 22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公司(TSMC)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興建Fab 21廠,也是美國第一個5奈米生產基地,2022年12月6日,美國總統拜登在「首批設備裝機」典禮上宣示:「美國製造回來了」(American manufacturing is back),這等於開啟了台灣科技製造業「沒有祖國」的發展旋律。…
作者: 張之澤 頁數: 26
民進黨政府雖沿用中華民國國號,卻是全世界唯一背棄「一中原則」的政府。蔡英文否認「九二共識」使兩岸關係急轉直下,更縱容台灣有心人士展露台獨思想,積極「去中國化」,使台灣逐步出現一股「仇中反中」的勢力。2020年總統大選時,蔡英文與民進黨操弄「抗中保台」民粹,贏得連任。民進黨保住了中央政府執政權,卻使兩岸關係更加惡劣。 大陸政策影響外交成果 蔡英文的大陸政策,表面上主張維持現狀,實際上是以仇視、對抗為主軸。於是兩岸官方交流完全停頓,陸委會只能和國台辦隔空喊話,甚至惡言相向,使馬英九執政時兩岸之間和諧的氛圍雲消霧散。 前外交部長錢復曾言:對中華民國而言,大陸政策的位階高於外交政策。民進黨政府以敵對為核心的大陸政策,果然在外交上嘗到苦果,不僅連斷8個邦交國,也再度被排拒於世界衛生組織(WHO)、國際民航組織之外。若干駐無邦交國家的代表處被迫改名,或被迫遷出駐在國的首都,這使得中華民國的國際地位一落千丈。  即使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口頭上一再支持台灣參與WHO。民進黨政府也不斷動員邦交國政府聲援,更極力敦促無邦交國家國會通過友我決議,然而都是口惠而實不至。台灣自2017年起,就再也沒有接獲邀請參與年度的WHA。充分證明,外交上的作為無法解決兩岸關係所造成的難題。…
作者: 徐勉生 頁數: 28
月前「對外關係協會」舉辦年度座談會「備戰?避戰?台灣的選擇」,身兼會長的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表示,馬英九執政八年,兩岸和平安定繁榮,台海是和平之海,但其後短短幾年間就變成《經濟學人》所報導,台灣是世界上最可能爆發衝突的熱點。台灣內部也經常討論兩岸間是否會爆發戰爭?何時爆發?美國是否會防衛台灣? 和平協議可營造和平架構 中國大陸第三代領導人江澤民11月30日逝世,儘管他在任內曾下令對台灣周邊發射飛彈,爆發第三次台海危機,但他提出的「江八點」對兩岸關係發揮了促進作用。尤其提及兩岸雙方可先就「在一個中國的原則下,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進行談判,並達成協議。李登輝當時也提出「李六條」回應「江八點」,宣稱當中共宣布放棄對台澎金馬使用武力,即會在最適當的時機,就雙方如何舉行結束敵對狀態的談判,進行預備性協商。 2005年4月底,「連胡會」達成了五項「和平願景」,其中也包括「促進終止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顯示兩岸雙方皆有意願終止敵對狀態,也主張簽署和平協議。 另外,基於避戰,台灣歷次總統大選及國民黨主席改選的過程中,兩岸是否應簽署和平協議,都曾為候選人議論的話題。2024年總統大選,「兩岸和平協議」是否會再次重要議題,頗引人關注。…
作者: 柳金財 頁數: 30
美國為什麼忙不迭地要台積電到美國亞利桑那州設廠,製造最精密的5到3奈米晶圓?這次台積電大挪移,投下了400億美元巨資,冒著美國勞資對立的風險,在極可能賠錢的狀況下,進入一個前途茫茫的世界,將「台積電」變成「美積電」,由「護國神山」變成「護美神山」。 美國這次幾乎是以綁架方式要求台積電去美國設廠。其背後原因,絕對不止是前一陣子晶圓供應缺乏,造成各種先進產品,如汽車、高科技通信設備衍生的芯片材料短缺、零組件供應斷鏈,因為這些問題都已逐步獲得解決,而且汽車芯片原材料已生產過剩,甚至發生滯銷的窘境,那美國為什麼仍然積極地要求台積電在美國設廠,甚至將它作為一個最重要的國家政策來執行? 答案就在美國自己所言,如果中國大陸武統台灣,美方最擔心的就是台積電落入大陸手中。依他們判斷,大陸攻打台灣的目的之一,即在於接收台積電的工廠、生產設備、人才。因此,美國毫不掩飾地說,如果一旦大陸動手,美國要撤退的除了美國公民外,就是台積電的工程師,然後炸毀台積電的所有廠房及生產設備,美國坦白這一點,算是「勿謂言之不預」。 但是,台灣2,300萬人能夠容許這種事情發生嗎?絕對不能。我們要問,美國炸毀台積電,難道不需先經過台灣允許才動手嗎?台積電工程師撤退到美國,要不要經過工程師本人的同意?如果不同意,難道要強擄他們而去?美國拋出這樣的信息,台灣當局竟然沒有抗議或提出不同意見,豈不顯示台灣已經完全失去獨立性、自主性? 美國必然是看到大陸實現統一的急迫性,才積極要台積電到美國設廠,做好失守台灣的準備。在美國設廠,只是為讓台積電有適當的退場機制,萬一兩岸開打,也不會影響到美國芯片的供應,這恐怕才是急呼呼要台積電在美國設廠生產的原因。若從此角度來看,台灣人不是現在就應該不寒而慄了嗎?…
作者: 趙興鵬 頁數: 32
2022年是全球經濟面臨劃時代轉變的一年,而2023年的經濟走向,將賡續2022年延伸而起的八大趨勢變數,成為益發折騰全世界經濟的一年。 八大變數影響未來經濟 儘管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佛里曼(Milton Friedman)曾說:「通膨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是貨幣現象」(Inflation is…
作者: 林建山 頁數: 33
繼石斑魚被禁後,中國大陸海關總署近期再暫停台灣秋刀魚、午仔魚、魷魚等水產品進口。接著,具指標意義的台灣啤酒、金門高粱等也被列為禁止銷陸的名單中。此解決之道在於兩岸重建互信、擴大外銷市場。 2022九合一選舉落幕,民進黨遭挫敗,但兩岸關係因蔡英文「親美遠中」、「抗中保台」,一直未獲改善。繼2021年禁台灣鳳梨、釋迦、蓮霧、柑橘類水果,2022年中禁石斑魚後,中國大陸海關總署以註冊訊息不完整為由,近期再暫停台灣秋刀魚、午仔魚、魷魚等水產品進口。接著,具指標意義的台灣啤酒、金門高粱、金車噶瑪蘭威士忌、黑松沙士等也被列在禁止銷陸名單中。尤其,金門高粱、金車噶瑪蘭威士忌每年在大陸銷售額達數億人民幣,被禁影響不小。 據農委會的資料顯示,台灣共計有800多件水產品暫停銷往大陸,每一件代表一家業者。其中有100多件申請補件,另600多件被暫停輸入的部分,則包含原申請單位沒有提出申請、本身沒意願申請,或是已經被廢證,抑或註冊資料未符合規定等因素。揆諸目前被禁止產品,主要集中在農產品及食品加工產品,雖然占台灣產值比重不高,亦非台灣對大陸出口的主力產品,卻以中小企業居多,影響層面廣,更攸關廣大的人民生計。面對一波又一波的禁令,政府應極力協助業者解決問題,度過難關,而非只是噴政治口水。 若ECFA不再讓利對台影響大 2010年6月29日在重慶簽署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到2022年已滿12年。ECFA的早收計畫不僅涵蓋農工產品,而且早收產品泰半屬於高關稅的傳統產業,在台灣拓展FTA版圖不易突破下,更應善加珍惜這得來不易的關稅優勢。在ECFA…
作者: 李沃牆 頁數: 36
2022年台灣經濟雖還有小幅成長(3.06%),但物價與所得分配二者都持續惡化,而且嚴重性較諸官方所公布的數據更甚,政府卻只以偏低的物價數字粉飾太平,致使人民普遍感受到的是入不敷出,卻不知所以然。 所得分配更受到民間消費占GDP的比例大降、高低所得分配擴大、政府大砍軍公教退休給付(以至於無力支持、貼補其子孫的家庭費用)的多重影響,導致中低所得者收入惡化,「月底吃土」因而成為媒體常用的形容詞。使人不禁要問:台灣從經濟奇蹟到月底吃土的轉變,為何速度如此之快、情況如此之猛? 台灣「低薪化」越來越嚴重 實質薪資係考量物價變動後的所得,2021年及2022年前三季,創下五年來的首度負成長,近七成受僱員工的薪資低於平均薪資,過去幾年「低薪化」的趨勢越來越嚴重,月底「吃土族」越來越多,這還是依政府公告的物價水準平準的實質薪資,但實際的物價上升、實質薪資下降其實更為嚴重。 政府持續凍漲油價、電價、水價,美其名為照顧民生,但又沒有特別財源去彌補,虧損是要拿全民稅收去填補的,也就是要納稅人共同負擔,等同消費掉了。2022年中油虧損1,800億元,台電虧損2,000億元,台水虧損12億元,總額本應計入10.3兆的民間消費,如此將使消費者物價CPI上升3.8%,所以2022年CPI上升不是如政府所宣稱的3.04%,而是6.84%,這數字與美國的7.76%、英國11.1%、歐元區10.0%、日本3.7%相差不遠,使家庭消費的負擔大增。…
作者: 韋伯韜 頁數: 38
2022年12月6日,台灣半導體大廠台積電公司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舉行機台設備到廠典禮,台積電高層與美國總統拜登、國際重要供應廠商CEO均蒞臨參加,可謂盛況空前,但引發台灣社會擔憂,此投資事件將衝擊「護國神山」的半導體產業成長。而台灣最近出口貿易呈現衰退現象,更讓人無法掉以輕心。 財政部統計處2022年12月7日公布的11月進、出口統計數據顯示,在全球通膨尚未緩解、各國持續升息,加上廠商積極處理庫存及中國大陸採取清零抗疫的影響下,2022年後半以來,全球市場終端需求明顯萎縮,台灣亦不例外地受到波及,出口貿易旺季效應落空,11月出口貿易降至361.3億美元、年減13.1%,連續「三黑」,創下近七年來最大減幅,12月持續走黑;至於2023年第一季、第二季是否能夠重返成長軌道,並不樂觀。 其實,過去數年國際貿易受到中美貿易爭端未熄、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等因素的衝擊,表現頗為低迷;台灣卻又在外銷訂單移轉、遠距數位商機等因素的帶動下,以半導體產業為主體的電子資訊通信相關供應鏈出口相當亮麗,占整體出口的四成以上,尤其中國大陸占比超過六成,至2022年8月止,呈現26個月長紅,而且在全球多數重要國家經濟陷入衰退下,成為台灣經濟持續成長的重要動能。 貿易條件指數逐年惡化 不過,從主計總處所公布的貿易條件指數(Terms…
作者: 戴肇洋 頁數: 40
G20原來是由七大經濟國(G7)組成的團體,都是西方發達國家,後來有不少新興國家加入,擴大為20個主要經濟體的高峰會。2022年G20由印尼主辦,印尼總統維多多(Joko Widodo)力主中立,邀請所有會員國參與。沒料到美國總統拜登急與習近平見面,G20好像變成了G2。11月14日「習拜會」後,與會的多國元首都搶著與習近平會晤。習無疑成為2022年G20的主角,這同時透露出中美博弈的玄機。 習近平成為G20的主角 拜登急著想與習近平面見,但北京因幾次視訊會議後華府言而無信,對中美元首會議並不熱衷,到最後才答應見拜登。拜登何以急著想見習近平?拜登稱,習是他的舊識,視訊代替不了面晤,並要祝賀習連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中美兩個大國有責任保持各層級之間的坦誠對話。 話說得冠冕堂皇,但不言而喻的是,因裴洛西竄訪台灣後,北京的反應強烈,展示了圍島、封鎖、武統的實力,而且斷然切斷中美之間聯繫管道。華府說北京反應過度,可見未料北京反應之強烈。拜登急著見習近平,就是想要恢復接觸,緩和突發的緊張關係,以免直線下垂,不可收拾。但拜登打壓中國之心未死,只是想恢復溝通管道,因仍有需要中國合作之處,維持護欄不垮,不過是緩兵之計而已。…
作者: 汪榮祖 頁數: 42
近期日本在增強武力和戰略調整上,皆有顛覆性的改變,尤其是視中國大陸為「最大戰略挑戰」,為東亞埋下不安的伏筆。另外,日本比照美國套路,極可能接連取得台積電成熟與先進製程晶圓廠。就長遠來說,這兩方面的發展都對台灣無益。 日本、英國及義大利2022年12月上旬宣布,將合作共同研發新一代戰機。戰後日本自衛隊的裝備,為了討好美國、方便與美軍協同作戰,除了自製品外,全都購自於美國,幾乎就是一支小型美軍。這次是日本首度跟安保盟國美國以外的國家研發防衛裝備,頗令國際側目,並揣測其原因。 日本與北約國家研發戰機 其實這次是將英、義現有的第六代戰機「暴風」研發計畫,跟日本為汰換F-2戰機,而執行的F-X戰機計畫結合起來。預定2023年著手設計,2035年左右部署服役。 海內外諸多評論說,日本已有以美國技術為主的F-35戰機,但因不符合對抗大陸殲-20戰機的需求,日本想要更好的匿蹤戰機。又有分析說,美日間雖然有意共同開發,但美國不願跟日本分享軟體等核心科技,而拿不到核心科技,日本往後就無法修改設計,部署成本也會增多。1980年代日本與美國共同研發F-2戰機,由三菱重工和洛克希德馬丁技術合作,但美方始終主導研發,甚至限制日本獲得先進軟體,這次又重施故技,還是不肯釋出核心技術,日本只好轉向跟英、義合作。   …
作者: 李中邦 頁數: 45
自南韓總統尹錫悅於2022年5月10日執政以來,對北韓一直都採取硬碰硬的政策,這不僅使兩韓關係陷入谷底,朝鮮半島也隨時都有燃起戰火的可能性。朝鮮半島的走向,頗值得密切關注。 尹錫悅推翻文在寅政策 尹錫悅對前總統文在寅的反美、反日,重視與北韓和平相處的對外關係不滿,認為重新加強與美國、日本的外交關係,進而以美韓日三國強大的軍事力量,可以向北韓施壓,才能達成完全廢棄核武的目標。 然而,尹錫悅並未得到如期的效果。北韓變本加厲,不僅各種新型飛彈出爐,並且出動米格飛機和砲彈,朝東海、西海及板門店全方位威脅,次數也加倍,讓尹錫悅不知所措,一方面再三提出警告,如果金正恩企圖以武力硬碰硬,南韓不會不回擊。另一方面則採取軟勸,強調若北韓放棄核武,南韓將全力提供經濟援助等。 金正恩不吃尹錫悅軟硬兼施的這一套。因為一來北韓不管其他國家承不承認,已自行宣布是擁有核武國家。南韓在美國的核傘保護之下,因此,北韓不怕與南韓開戰。二來北韓在聯合國安理會有中國和俄羅斯保護,當美國提出新的制裁方案時,中俄會否決。…
作者: 劉順達 頁數: 48
第 1 頁,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