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NO.113 │ 民進黨權力重組派系鬥爭

2023年1月|NO.113 │ 民進黨權力重組派系鬥爭

九合一選舉執政的民進黨大敗,國民黨取得明顯的勝利,民眾黨表現一般。由於投票率降低,國、民兩黨的得票數均較2018年選舉下滑,民進黨下滑較國民黨的比率高,兩者分別為2.46%及1.24%,但國民黨下滑的票數為400,429,較民進黨的153,963多。相較於2020年總統選舉,民進黨流失了3,426,763票,國民黨則增加了179,858票。此外,18歲公民權的修憲複決案也未通過。本文旨在探討此次選舉結果對中美台關係的影響。 中美關係在持續和緩中 在2022年11月14日的「習拜會」中,雙方交換了彼此的國家戰略意圖,也各自劃出了所謂的紅線,以避免軍事衝突,並同意相關官員就後續合作事宜持續對話。美國國務卿布林肯預定2023年初訪問大陸,為此,亞太事務助卿康達(Daniel J. Kritenbrink)及白宮中國事務資深主任羅森伯格(Laura…
作者: 王高成 頁數: 50
2022年11月30日,中共前中央總書記、中國國家主席、中央軍委會主席江澤民,因病在上海逝世,享耆壽96歲。12月6日,中國大陸官方在北京舉行了最高規格的「江澤民同志追悼大會」。 江澤民1989-2002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13年,1989-2004擔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15年,1993-2003擔任國家主席10年,保持了中國大陸社會穩定、加速了經濟發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準、擴大了經濟和社會自由。他還把握住了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貧富之間、城鄉之間、沿海與內地之間、私有制與公有制之間、勞資之間、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之間、中國的價值觀念與共產主義思想之間、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之間、對外開放與保持中國特色之間等等,並努力使之得以協調。 12月6日,習近平在追悼大會上這樣評價江澤民:「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國內發生嚴重政治風波,世界社會主義出現嚴重曲折,一些西方國家對中國進行所謂『制裁』,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面臨空前巨大壓力。在這個決定黨和國家命運的重大歷史關頭,江澤民帶領黨的中央領導集體,緊緊依靠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毫不動搖堅持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旗幟鮮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堅決開展治理整頓,全面加強意識形態工作,深入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加強黨同人民群眾的聯繫,積極展開外交鬥爭,堅決維護國家的獨立、尊嚴、安全、穩定,捍衛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經過艱苦努力,黨和人民成功穩住了改革發展大局,為我國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江澤民六四後「臨危受命」 江澤民在六四事件後擔任黨和軍隊領導職務之際,中國正面臨政治出現裂痕,社會形勢緊張,經濟發展停滯,民心混亂不安;在國際上又面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制裁,陷入孤立無援。在這個內外交困的嚴峻時刻,江澤民在接到北京的緊急通知要他北上時,他拜訪了老領導汪道涵,汪書寫林則徐的對聯:「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加以勉勵。因此,江澤民在受命時堅定地表示:「為了黨和人民的事業,我一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作者: 花俊雄 頁數: 52
江澤民主政13年,對兩岸關係的發展著墨甚多。1992年的「九二共識」及1993年4月的「辜汪會談」,是他担任中共中央對台事務小組組長時完成的。「九二共識」暫時解決了兩岸對「一個中國原則」的分岐,即「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共謀中國和平統一,以口頭聲明方式表達,海基會與海協會協商時,不涉及一個中國原則的政治涵義。」奠定了「辜汪會談」的基礎。   1993年4月的「辜汪會談」,是兩岸自1949年以來首次高層次的會談、協商,並達成四項協議,為兩岸展開了經濟、貿易、文化、教育及人員往來的交流。 海協會會長汪道涵曾是1980年代中期,江澤民擔任上海市委書記時的上海市市長,而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則是中國國民黨的常委及台灣工商界領導人。 江八點的背景及內容…
作者: 李慶平 頁數: 57
中共第三代核心領導人江澤民2022年11月30日病逝,引起社會各界對他的廣泛追思,更得到中共中央隆重的追悼。就在那之前幾天,得到大陸一些城市發生小規模抗議清零政策的活動,西方媒體廣泛報導,並聲稱可能是天安門事件的翻版。作為一個關心中美關係超過40年,並親身經歷那個時代的觀察者,筆者想分享當時的一些事實,回憶江澤民的貢獻,以及說明為什麼西方精英希冀的變天只是夢中樓閣。 臨危受命穩定國內局勢 1989年以青年學生為主的運動,嚴重衝擊了大陸的政權。當時江澤民主政的上海相對平靜,因而臨危受命到北京出任總書記,解決善後問題。 89學運表面上看來是由於胡耀邦去世而引發的。但動盪的客觀因素早就存在了,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帶動了部分人的動力,但也造成社會腐化和緊張關系。那時筆者每年都會去大陸學術交流和探訪,就感受到人們對貪污、物價和官倒的痛恨和對未來的無力感。那時的一個深刻印象就是三角債,人們須坐車至千里之外去討債,此外,民工躺在徐州火車站前廣場過夜的景象也令人難忘。中、青年知識分子對前途普遍缺乏信心,一心只想出國,並對美國有無窮的美好幻想。那時筆者就感到中國大陸會有變化,只是沒想到來的那麼快。 1989年6月3日晚上,南加州台大校友會開年會時,正是中國27軍裝甲車衝向天安門廣場之時,透過CNN的實況轉播,校友們都異常悲憤,筆者作為年會的主辦人,提議捐款支援,募得7,783美元。總的經驗是,很慶幸當時那些人沒有成功,否則今天的中國不堪想像。在那個危急的時刻,江澤民在鄧小平的支持下穩定了局勢。…
作者: 張文基 頁數: 60
上世紀90年代兩岸關係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即使歷經驚濤駭浪也沒有傾覆,作為大陸當時的黨政軍最高領導人以及對台政策的最終拍板者,江澤民功不可沒。具體來講,「江八點」是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領導集體的對台政策行動綱領,至今對兩岸關係的發展仍具有指導意義。與此同時,江澤民既敢於開展反分裂鬥爭,也善於把握鬥爭的時機與分寸,避免了兩岸兵戎相見的悲劇,維護了兩岸和平統一的前景。 江八點歷史貢獻與現實意義 1995年1月30日,江澤民發表了《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講話,就發展兩岸關係、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提出八項主張(「江八點」)。這是江澤民任內最重要的對台政策講話,既與鄧小平時代的對台大政方針一脈相承,也打上了江自己的鮮明烙印。 首先,「江八點」開宗明義,「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是實現和平統一的基礎和前提。中國的主權和領土決不容許分割。」這是大陸處理兩岸關係的最高原則,也是「江八點」的核心所在。「江八點」對「一中原則」沒有做出界定,而是保持了一定的政策彈性。2002年的中共十六大報告中,江澤民就「一中原則」陳述了著名的「新三句」,即「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容分割。」大陸學者普遍認為這是江澤民為尋求和擴大兩岸關係發展的政治基礎所做出的努力和誠意。 其次,江澤民積極推動兩岸和平統一談判。江澤民上任後,多次呼籲兩岸開展政治談判。「江八點」再次提議就「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逐步實現和平統一」進行談判,並創造性地提出了談判的具體步驟和內容。在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下,兩岸和平談判究竟由誰來談,採取什麼方式來談等都可以靈活處理之。「江八點」也歡迎台灣民間人士與大陸交換意見。這些主張既有原則性,也有靈活性,體現了江澤民和平解決台灣問題,實現國家和平統一的誠意與善意。…
作者: 胡勇 頁數: 62
一代大儒愛新覺羅毓鋆老師宏揚夏學,講學60載,弟子數萬人,教導以古人智慧啓發我們的智慧,以能用於事而應世變。抗戰勝利,台灣光復,毓鋆老師來台東,致力於原住民教育的深化,清代知州胡傳治理台東歷史記憶的重建,台東第一次縣長選舉的民主政治實踐。國立台東大學作為台東最高學府,有感於毓鋆老師關愛台東,宏揚夏學,共勉綠色國際大學尊重人類文明與傳承的永續發展精神,設置夏學特藏室,與時俱進。2022年12月5日,由台東大學曾耀銘校長與「愛新覺羅毓鋆文化基金會」吳榮彬董事長主持揭牌啟用儀式。 天潢貴胄身處亂世 愛新覺羅毓鋆老師(下稱毓老師)是前清禮親王後裔,生於光緒32年9月10日(1906年10月27日), 宗譜名金成,宣統御賜名毓鋆。身處亂世,歷經清帝退位,民國肇建,復辟、逼宮與盜陵之辱,「滿洲國」興亡,國民政府遷台等,飽受倉皇播遷之苦。 毓老師三十而立之年,任職國務院,掌軍政警務。代表「滿洲國」參與國際事務,1940年赴德簽署《物質援助協定》,見過希特勒、墨索里尼,體驗過國際政治等大場面。在新京陸軍軍官學校培訓軍官,其中有韓國朴正熙總統、丁一權總理等。抗戰後期,日軍敗象已露,乃進行軍隊自立化,國共內戰期間,即此訓練和裝備精良部隊的動向,成為決定勝負的主力。老師擅長軍事,曾率騎兵參加呼倫貝爾諾門罕之役,智取蘇俄軍,然腿受凍傷,影響終身。此役造成日軍戰敗,放棄北進,改向南進,但維持了滿蒙邊境和平。…
作者: 徐泓、謝明哲 頁數: 64
克羅采(B. Croce)說,人生暮年能進行知識反思是個人生命的最後幸運。而筆者第一個知識反思的對象是,近半個世紀前所寫的《瞿秋白的悲劇》。 知識反思的理由有三 一是當時筆者寫作的時代背景是東西冷戰,西方大學研究「中國問題」的圖書館(如史丹福大學)收藏它以供研閱,泰半在知識理性上是為了「反共」,如今中共實踐的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再是西方要反的「共產主義」,難道這本書對西方學界只存在歷史時代意義? 二是從中共今年建黨101年看來,整整一個世紀的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在發展和革命實踐中是艱辛又曲折的。瞿秋白在中共早期革命階段,依照第三國際指令,為中國共產主義運動所做的革命奮鬥,乃至最後犧牲性命,已成為中共歷史發展的一部分,但瞿秋白臨終在《多餘的話》中卻自述,他參與中國共產主義運動是一場「歷史的誤會」。「歷史的誤會」需要從歷史的邏輯裡給予解構,才能還給原瞿秋白在國共鬥爭中的歷史實像。…
作者: 姜新立 頁數: 67
當前烏俄戰爭方興未艾;在戰火中烏克蘭人民的處境極為悲慘,但烏國總統澤倫斯基卻自視為民族英雄,《時代》雜誌也選他為年度人物。戰火之由來是因2014年以來,「顏色革命」後成立的烏克蘭當局,「誤信」美國與北約永遠都會支持反俄作為,因此發生了多起迫害俄裔人民的事件,最終爆發戰爭。有關烏克蘭的悲劇可能因「誤信」美國所導致,不禁讓筆者想起二戰後的二二八悲劇,與當年美國深涉其中的意義。 二二八事件的時代背景 在美國中情局服務的葛超智,在其《被出賣的台灣》一書中,坦白地將二二八悲劇的發生描述為「此刻台灣的情勢─悲劇即將來臨─預示著後日波蘭及匈牙利的暴動,在那兒,被壓迫的少數民族輕易聽信美國人對他們所做的允諾及美國要來『解救』它們的宣傳。」 那時是二戰後,國人所面對的,也是美國讓人可能「誤信」的種種「宣傳」。記憶中,最重要的宣傳應該是美國將幫助戰後的中國重建。多麼誘人、黑白難分的「宣傳」! 當時一面是美國透過雅爾達密約,排除中國而與英俄聯手,把俄軍引進我國東北;曾經占領東北,建設東北的俄軍,怎麼可能輕易退軍?美國怎能未經我國同意就做出保證?其結果竟然是戰後由魏德邁將軍提議「美英中法俄五國共管」,導致俄方提出「美軍撤出中國」的對案。…
作者: 郭譽孚 頁數: 74
葉榮鐘(1900-1978)一生跨越了日據時代、國民黨統治時期。本文就蔡榮鐘文章中所謂的「祖國派」人物,包括林獻堂、林幼春、蔣渭水、蔡惠如、林季商等做個介紹,也藉此探討這些在日據時代視為禁忌的人事物。 林獻堂與「祖國事件」 1966年葉榮鐘在《大學雜誌》發表了《明智的領導者林獻堂》,後幾經修改為《台灣民族運動的領導人—林獻堂》,收入在《葉榮鐘全集》。文中有一段話必須要詳述,特引於下:「乙未割台以後霧峰林家對外是由林季商代表,因為他是統領林朝棟的嫡子,林家最高的權威福建水陸路提督、太子少保林文察的嫡孫,自然而然成為林家的中心人物。但是自林季商脫籍離台以後,林家的主導權就落在灌公手中。」雖然該段話之目的是要說明,林獻堂成為林家族長的原因,但更深一層的意思,在於闡明霧峰林家除了林獻堂外,還有林朝棟、林季商、林正亨一脈祖孫三代的「祖國派」。 1935年3月,林獻堂、林猶龍(林獻堂次子),羅萬俥等人組成了華南考察團赴京滬港九及廣州考察,在上海參加了華僑團體的一個歡迎餐會上,林獻堂說出説「此番歸來祖國考察」。1936年5月,台灣總督府的官方媒體 《台灣日日新報》報導了這則新聞,引起當時的台灣軍參謀長荻洲立兵不滿,趁林獻堂應台中州知事之邀,參加始政紀念日活動時,唆使右翼生產黨的浪人賣間善兵衛,當眾搧了林獻堂一記耳光,隔年林獻堂避居日本,這事件被稱為「祖國事件」。…
作者: 葉蔚南 頁數: 77
對於孫中山先生的建國三程序主張,一直存在不同的意見和評價。有些人認為在訓政時期實施約法,穩定政局、改善國民生計,並且從地方自治著手,對人民行使教育、訓練,培養公民意識,參與地方政府的運作,進而建立民主體制的芻型,並逐步形成憲政共識,朝向憲政民主發展。這是一種循序漸進、有條不紊的治國宏規,值得推廣。 但也有人批評,在訓政時期實施的一黨專政,乃是一種威權體制,對民主發展十分不利,不如及早實施民主選舉,還政於民、奠立憲政民主,建立起自由民主體制。但是,這種觀點卻忽略了在新興民主國家中,民生凋敝、百廢待興,各項發展條件嚴重不足,而匆匆忙忙推進民主化進程的結果,往往是操之過急,欲速而不達,反而造成民主發展中挫,形成新的困境與危機。我們且以巴爾幹半島的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簡稱波-赫)為例分析之。 1994年3月,從南斯拉夫聯邦分裂出來的波-赫境內,回族和克羅埃西亞族雙方同意共組新的聯邦,共同對抗境內的另一大民族-塞爾維亞族。1995年11月21日各方簽署代頓和平協定(Dayton係美國俄亥俄州的空軍基地),結束內戰,並把波-赫分為「波─赫聯邦」、「塞族共和國」及「波爾奇科特區」(特區介於前二者的連接地)三個不同的政治實體,形成一種「國中有國」的特殊體制。 在這次波-赫內戰中,共有超過12萬人死亡,200萬人流離失所。當戰爭結束後,北約在波-赫境內繼續駐紮維和部隊,2004年底由歐盟取代。戰後該國境內共有人口380萬人,其中波士尼亞克族(Bоšnjak即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占48%;塞爾維亞族(信仰東正教)為37.1%;至於克羅埃西亞族(Croatian,信仰天主教)為14.3%。境內的宗教分布則依次為伊斯蘭教(約為46%)、東正教(約為36%)、和天主教(約為14%)。 依據代頓協定,波-赫採取一種結合聯邦制和邦聯制兩種特性的特殊體制,形成一種特殊的「邦聯式聯邦制」(confederative…
作者: 周陽山 頁數: 80
中國大陸繼成功發射天和號核心艙並進入軌道後,緊接著又成功發射天舟2號貨運太空船、神舟12號載人太空船,並與天和號核心艙完成對接,首批太空人進入核心艙內。接下來,就是實驗艙的發射和對接任務。近日,問天號、夢天號實驗艙已成功發射並完成對接,中國大陸自主研發的天宮號太空(空間)站終於正式運作。 問天號、夢天號實驗艙 問天號、夢天號實驗艙是組成天宮號太空站的主要部分,艙外裝置有一架小型多功能機械臂和一個備份氣閘艙,主要負責研究實驗。實驗艙比核心艙更大更重,全長17.9公尺、直徑4.2公尺、全重23.2公噸,這也是迄今長征5號B型運載火箭所搭載最重的貨物。 2022年7月24日,長征5號B型運載火箭搭載問天號實驗艙,在海南省文昌太空發射場發射升空,並於7月25日和天和號核心艙完成對接。至此,天宮號太空站由單艙階段,進入組合式太空站階段。 2022年10月31日,長征5號B型運載火箭搭載夢天號實驗艙,在海南省文昌太空發射場發射升空,並於11月1日和天宮號太空站完成對接。11月3日,夢天實驗艙順利完成轉位,天宮號太空站「T」字型在太空軌道上組裝完成,神舟14號3名太空人進入夢天號實驗艙。後續,在天宮號太空站內先後迎接天舟5號貨運飛船、神舟15號載人飛船,並完成前後二批共6位太空人在太空軌道上輪調。…
作者: 王尊平 頁數: 82
轟炸機起源自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二戰期間大放異彩。戰後隨著核武的發展,長程戰略轟炸機也被賦予投擲核彈的要求,美國與前蘇聯曾為全球戰略轟炸機的大國,而蘇聯解體後,全球呈現一超多強的格局,轟炸機依然是美軍的戰略投射主力之一。 B-52同溫層堡壘轟炸機性能 二戰結束後,美軍持續努力研製長程轟炸機。1948年美國空軍提出要求,1952年首架B-52正式誕生,1955年正式交付部隊使用。總體來說,美軍B-52轟炸機的型號約粗分為A、B、C、D、E、F、G、H等八種構型,美軍目前仍有76架B-52轟炸機在服役,預計至2050年才會除役,屆時該機將會是人類航空史上服役最久的轟炸機。 B-52轟炸機配有5名操作員,長度約48.5公尺、翼展約56.4公尺、高度為12.4公尺、空重約185,000磅、最大起飛重量為220噸,擁有8具普惠TF-33-P-3/103型渦輪扇葉發動機,機身最多能運載約18萬公升的航空汽油,最大航程超過15,000公里,最大飛行速度為每小時1,047公里,作戰半徑超過7,000公里,一架B-52轟炸機除能攜帶傳統的鐵殼炸彈外,還能攜帶Mk 82,500磅通用炸彈、Mk…
作者: 宋磊 頁數: 84
四年一度的五年王爺祭典,席捲了雲嘉兩縣信仰的熱潮,也是故鄉所在的陳井寮保安宮最大的盛事。筆者在睽違20多年後,首次返鄉跟隨進香路線做了記錄,希望外出子弟能多返鄉支持該信仰文化。 2022年歲次壬寅11月26日,適逢九合一選舉和世界矚目的世足賽開賽。但在此之前的農曆10月1日至30日一連30天,在雲嘉地區海邊與平原地帶的鄉鎮,正盛大舉行每四年一次的「五年王爺(千歲)祭典」。位於嘉義縣大林鎮西結里陳井寮村內的保安宮也躬逢其盛,吸引筆者返鄉造訪。該祭典也稱「五年到」、「五年大科」(因為頭尾年份同時計入),即每逢寅(虎)、午(馬)、戌(狗)年,辦理恭迎位於雲林縣褒忠鄉馬鳴山鎮安宮的五年王爺相關儀式,是雲嘉平原各村庄很重要的跨聚落信仰儀式,文化部2019年8月指定其為國家重要民俗。 五百多個聚落參與盛事 清光緒13年(1887),馬鳴山鎮安宮由當地耆老仕紳陳國、陳為改建為磚造廟宇,神前有光緒16年(庚寅年)所立的匾額「澤徧海嵎」。根據1918年12月7日《台灣日日新報》報導:「居民雕像五尊,修祠崇祀,以地為廟,五年一祭,因得五年千歲之名。靈感十方,西螺、土庫、北港、樸仔腳(今嘉義朴子),每際豚疫(豬瘟)流行,飼者禱之,若邀眷庇,必於祭年屠殺酬神。」可見「五年王爺」主掌行瘟驅瘟之責。1885年劉銘傳建省時,雲林縣雖從嘉義分出,但兩地的生活圈、信仰仍密不可分。 迎請馬鳴山鎮安宮五年千歲神像的「登記單位」,大致以村庄為單位,所以稱為香庄。由於「香庄」涵蓋雲嘉南及彰化等縣市近500多個聚落。每逢5年一度大科年,香庄都會來鎮安宮「請王、送王」,啟建祈安三朝清醮,謝天地,以感恩眾神之庇佑,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三朝清醮的特色就是邀請眾神齊聚參與醮典。因儀式時間長,香庄分布廣闊,廟方與信眾都難以掌握全貌,因此今年特別在神轎裝定位,即時追蹤500多個聚落的遶境路線,而各「香庄」的信徒穿不同制服以區分。…
作者: 張健豐 頁數: 86
第 2 頁,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