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NO.111 │ 九合一民進黨將再次敗選

2022年11月|NO.111 │ 九合一民進黨將再次敗選

九合一投票日剩下不到一個月,根據不同的民調顯示,民進黨雖可維持南部的地盤,但中、北部的選情都不樂觀,極可能重蹈2018年九合一敗選的覆轍。 民進黨這次選舉之所以會落此下場,理由諸如疫情管制失控,每日新增確診及死亡人數已名列全球前茅;接種高端疫苗者無法赴日旅遊;上班族實質經常性薪資大幅倒退;提名人選不當造成社會價值混亂等等,無須贅述。 我們只期待,民進黨在選舉最後階段能展現民主風度,不要再濫用行政資源及網軍側翼出奧步、放大絕,造成台灣社會進一步分化,兩岸情勢更加緊張。 翻開台灣選舉史即知,「抗中保台」在地方選舉中一向難以奏效。不過,民進黨一方面為迎合美國愈演愈烈的全面「制中」戰略,另方面也想把選情炒熱,凝聚綠營選票,一再高姿態地歡迎拜登宣稱的「美國將協防台灣」,熱情接待絡繹不絕的美國參眾議員,更在美國華府大力運作「台灣政策法」,但效果至今不佳。 原因是俄烏開戰已250天,戰事雖有勝有負,但烏克蘭大小城市被轟炸,烏國人民四處逃難的景象,令人觸目驚心。台灣政治人物都說「不畏戰」,但要上戰場的平民百姓可沒那麼勇敢。…
作者: 紀欣 頁數: 1
2022年九合一選舉只剩一個月,就研究台灣選舉的經驗來說,選前一個月,尤其是最後幾天,往往是最容易發生突發事件的時段,特別是一些具有戲劇張力的事件,往往可以改變原先已發展成型的局勢,最後造成豬羊變色。   這類實例不勝枚舉,不過,台灣人最耳熟能詳的還是2004年陳水扁那兩顆神奇子彈最具戲劇效果。因此,台灣選民在選前多具有一種等待意外發生的心理,我們或可將其稱之為「奧步期待」。所以最近我經常被媒體追問:「今年可能有哪些奧步?」我只能回答說,「如果奧步可以被預測,就不是奧步了」。話是這麼說,但或許還是可以預判一下有哪些議題可以被炒作。 還有哪些議題可被炒作 以這兩年台灣政治環境比較容易被操作的議題首推「抗中保台」的「芒果乾」,所以已有多家媒體在關注這個議題的網路聲量。這的確是一個容易抓住台灣選民眼球的好話題,而且它就好像是個電門開關,只要民進黨去啟動這個開關,都能有效點亮民進黨的選戰勝局。不過,這也要有外部條件配合,效果才明顯。…
作者: 曲兆祥 頁數: 6
這次選舉民進黨拋出的議題幾乎都出師不利,選民冷漠、選情低迷,如果情勢不變,民進黨將以慘敗收場,黨內權力提早重組,蔡英文也提早跛腳。對此,民進黨必會在最後關頭出狠招激盪情勢,最有可能的就是操弄抹黑、抹紅與抗中保台的故技。國民黨不宜高興太早,反應主動出擊,站上戰略制高點。 民進黨的作風引爆強烈反感,幾個具指標性的地方首長,民進黨已呈現敗率居大的局面,目前在檯面上出現的議題如防疫、能源、長照、教育、國防、外交等,除外交之外,基本上都不利於民進黨,而外交在此次選戰中迄今未產生作用。 民進黨大勢不利難以挽回 這次九合一選戰進展迄今,因疫情、採購疫苗的弊端、防疫的失誤、林智堅論文抄襲事件、新竹市與桃園市的公共工程品質不良、糟蹋民脂民膏的預算與明顯的腐化、親綠網軍如周玉蔻等縱情殺伐而殃及無辜、企圖限制言論自由、司法風氣敗壞等問題,以及低薪問題、高房價、高物價諸多民生困境多重疊加,引發民怨,整體的氛圍與情勢不利於民進黨。可見外在大環境的虛榮,不敵內政的實質民生與日常生活氛圍的需求。 此外,民進黨內為2024總統候選人的內鬥已頗為明顯,反蔡英文的力量開始集結,透過媒體人操作、帶風向已為公開的事實,更拉低了民進黨的選情。…
作者: 朱駿 頁數: 9
11月26日縣市長等地方公職選舉將投票,民進黨擔心選情冷,呼籲顧好基本盤。其實選情冷熱言人人殊,桃竹兩市選情就一直在升溫,地方對善良政治的期待,與對散財政治的反省,已成為參選人召喚選民投票的熱點。 民進黨秘書長林錫耀於距離投票日還有45天的時候,在該黨中常會上說,不知為何今年的選情這麼冷,可能與疫情大家不願出門有關;選情冷對選連任者有利,民進黨須顧好基本盤。這場中常會,還宣布將透過蔡英文黨主席的社群,號召年輕人參加社群之夜,邀請北北桃基四地市長參選人合體,拉抬北台灣的選情。 打「抗中牌」不再管用 回首過去12年地方與總統選舉,2010年縣市長選舉時,國民黨前主席李登輝參加民進黨發動的「反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護台灣」大遊行,帶頭高喊大團結、五都全贏、棄馬保台。2014反服貿、2016反傾中賣台、2020香港修例風波,民進黨已習慣操作「中國威脅」,在虛擬意識中炒熱選情。 相對於往例,今年大陸環台軍演,導彈凌空,無人機飛臨金門、東引防衛區,共機常態性越過海峽中線,壓縮台灣守勢的空間,這些前所未有的變化,理應是民進黨炒熱選情的上好素材;可是林錫耀卻觀察到「走出造勢場合,選情冷」。…
作者: 林松青 頁數: 12
由於中選會規定選前10天不能發布任何民調,因此從11月初到16日前,就是各方民調發布的「熱門時段」,除之前提過的民調盲點及所謂機構效應外,就算一般公正客觀的民調單位所公布的選舉民調也經常受到質疑,因此本文再探討幾個常受質疑的民調盲點,同時也分析這次選舉中選情較特殊的四個縣市。 選舉民調到底準不準 從事民調工作最常被問到兩件事:一是民調抽樣大多只抽樣1,000個樣本,這些樣本能代表全體市民嗎?二是為什麼民調從來沒抽到我? 首先,民調是根據大數法則進行的,抽樣樣本要接近母體樣態才會接近事實,但既然不是普查而是抽樣,就一定會有誤差。根據統計學中央極限定理,P的抽樣是以π為中心的常態分布,其變異量是π(1-π)/N。若以π為中心取一個區間(π-m, π+m)讓P落在區間內的機率為95%,則代表此區間寬度的m即為95%…
作者: 馮國豪 頁數: 14
本屆九合一地方選舉即將揭曉,離下一任總統選舉只有一年多,無論民進黨這次選舉的結果如何,都將面臨內閣改組,以及2024總統人選這兩項重要人事決定。這不僅將使民進黨面臨更為激烈的權力鬥爭與利益競爭,也將會影響到台灣人民的未來。 蔡英文即將跛腳? 選舉已進入下半場,藍綠白三黨在各縣市的拉鋸,已顯現出清楚的輪廓。國民黨目前延續4年前的優勢,仍然維持多數縣市執政的地位,除了澎湖與苗栗兩縣源於國民黨的窩裡反,有失去縣長寶座的危機;台北市、基隆、桃園有機會收復,如果這三市如願以償,這會讓國民黨站上2016年失去中央政權後的最高點。 民進黨則除了在南部的嘉義縣、台南市、高雄市與屏東縣,維持堅不可摧的綠色城堡外,原來的基隆、桃園陷入與國民黨僵持,且面臨失去可能性高的危機中。如果北北基桃四地都被國民黨拿下,民進黨就算在澎湖與苗栗兩個人口較少的地方縣勝選,戰略意義也不大。 民眾黨在新竹市應有斬獲,在台北市雖有機會但機率不高。對柯P來說,贏了新竹,失了台北市,只能讓民眾黨苟延殘喘,他想要競爭總統大位的機率也就更小了。…
作者: 蕭徐行 頁數: 16
10月16日,中共二十大在北京召開,按照歷史經驗,中共在發展史上每遇雙數屆黨大會,幾乎都會有個歷史性的轉變,今年中共的二十大也不例外。 習近平在二十大「政治報告」中說,他過去十年主政已具「里程碑意義」,「從現在(二十大)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如果說十九大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來臨,二十大就是習近平繼續主政下「兩個全面」時代的到來。這說明中共在習近平繼續擔任總書記的領導下,將會讓中國邁進由「富」而「強」的新啟程。 統一的國家才能民族復興 別的先不談,就以習近平上述在黨二十大「政治報告」中的話語而論,就可知「台灣問題」已經提上議事日程,因為一個現代化強國的前提,必須先是一個「統一」的國家。二戰後,德國被美、蘇霸權分成東德、西德兩個國家,連柏林也用冷戰「圍牆」強行分離成兩個地區,自然無「強盛德國」可言。最後柏林圍牆被推倒,東西德統一後,才有今日歐洲一強的德國出現。 同理,台海兩岸長期政治分隔、民族分離,就是國家分裂;兩岸不統合,國家不統一,就是中國成為現代化強國的障礙。此外,國家統一與民族復興是個政治邏輯體,中共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如果要實現,「國家統一」是必然的要求,中國不統一,中華民族無以復興。…
作者: 姜新立 頁數: 18
中共於10月16日起召開第二十次全國黨代表大會,習近平將續任第三任總書記一職,從其在大會開幕時所發表的政治報告,可以研判出未來大陸對於美國及台灣的政策,以及美中台關係發展的方向。 反對霸權主義與冷戰思維 習近平在報告中雖未直接點名美國,但在論及中國的對外政策及對台政策時,與對美政策息息相關。他說中國「堅決反對一切形式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反對冷戰思維,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反對搞雙重標準」,均是針對美國而言。中國歷來反對國際上的霸權主義行為,在目前的國際局勢中主要指的是美國。因為美國是當前國際體系中唯一的超級強權,也經常介入別國的內政,並強制其他國家依其意識形態及國家利益而作為,若不配合便予以制裁。 在反對冷戰思維方面,更是指涉美國對中國的政策。自川普政府開始即將中國當作主要競爭對手,拜登政府在其剛公布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也將中國視為最重大的地緣政治挑戰。雖然拜登政府表示,美國無意讓與中國的競爭演變為新冷戰及衝突,僅採取競爭的策略,但從拜登積極聯合印太地區及歐洲盟友以制衡中國,以及對中國採取一系列的經貿及科技管制措施,中國都覺得美國是採在取遏制策略,且具有零和博奕的思想,也以美國的意識形態批評中國的政治與人權,這些實際上就是冷戰的思維與作法。 在干涉他國內政方面,美國除批評與制裁中國的人權,更介入台灣問題與香港事務。在反對雙標方面,美國一方面批評中國的經貿政策不夠自由化,但自身卻對中國及其他國家採取貿易保護主義及科技限制政策,全都違反了貿易自由化的規範。…
作者: 王高成 頁數: 20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二十大政治報告中指出,「解決台灣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要由中國人來決定」,暗指美國等勢力不要干預;而美國總統拜登在先前發表的《國家安全戰略》中表示「中國是唯一一個既具有重塑國際秩序意圖,又具有經濟、外交、軍事、技術的力量推動這一目標的國家」,需加以防制。由此可見,中美已愈來愈走向對抗的新常態,而台灣正在風口浪尖上。 在這樣的新常態下,蔡英文於雙十講話中,雖喊話願意與北京尋求雙方維持台海和平穩定的方法,但仍不忘如美國思維,批判北京威脅台海及區域和平穩定的現狀;台外交部也一貫地誠摯感謝「美國政府對台灣堅若磐石的安全承諾」,顯見在中美新常態裡,民進黨政府選擇全面倒向美國。但這對夾在中美之間的台灣,真的好嗎? 美國對台海新常態的判斷 美國國防部長奧斯丁(Lloyd Austin)在美國CNN的訪問中表示,他尚未看到大陸對台灣有「迫在眉睫的入侵」(imminent…
作者: 黃清賢 頁數: 22
中共二十大報告終於揭曉,「國家統一、民族復興的歷史車輪滾滾向前,祖國完全統一一定要實現,也一定能夠實現」,習近平的這一鄭重宣示,不僅在人民大會堂贏得熱烈掌聲,也成為輿論場上的熱點話題。 連日來,各界人士紛紛就報告中的涉台論述咬文嚼字,闡發微言大義。然而,台灣問題不是孤立存在的,解決台灣問題也不是純粹的軍事或政治課題,更不能只盯著寥寥數百字的涉台部分。本文從中共新的中心任務之高度、中共理論創新的方法論之角度,論述解決台灣問題的緊迫性,以及實現統一的路徑和應對挑戰的方略。 要服從、服務於中心任務 中共二十大報告第三部分「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開宗明義,宣布「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第十三部分「堅持和完善『一國兩制』,推進祖國統一」完整版重申,「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黨矢志不渝的歷史任務,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願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 換言之,如果台灣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就難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也會大打折扣,因此解決台灣問題與中共的中心任務密切相關。但另一方面,二十大報告在分解任務目標時,無論是未來五年的目標任務,還是2035年的總體目標,都沒有提到「台灣」或「統一」二字,也就是說,中共解決台灣問題並沒有具體時間表。…
作者: 胡勇 頁數: 24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第二十大的完整版報告中指出,「我們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可見「九二共識」是降低兩岸風險的有效解方。大陸迄今仍希望兩岸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協商,台灣以往曾在「九二共識」下開展交流合作,本文將回顧來時路,探討「九二共識」歷久彌新的時代價值。 「九二共識」背景與形成 兩岸交流大門開啟後,經濟、文化等各項交流迅速擴大,但也衍生出許多需要通過兩岸協商解決的具體問題。1992年10月28至30日,大陸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在香港兩岸事務性商談中,就如何表述「一個中國」進行討論。 針對一個中國問題,海協會代表提出五種有關表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方案,海基會代表先提五個方案沒被接受,再提三個方案,也就是先後拿出八種表述方案。其中的第八種方案是「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雙方雖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但對於一個中國的涵義、認知各有不同」,並建議以口頭聲明方式各自表述。 這項由海基會提出的第八個方案,被海協會帶回北京討論,後由時任海協會副秘書長的孫亞夫,致電海基會表示同意並且補充說明,接著在11月16日致函海基會,將兩會的口頭表述方案都記載在這同一份書面文件上。12月3日海基會回函,對海協會去函沒有表示異議。至此,雙方達成了共識,開展了後續的一連串協商。…
作者: 何慧俐 頁數: 26
「共軍軍機侵入領空,就算是第一擊」,這是國防部長邱國正10月5日在立法院詢答時的說法。邱國正還說,既然對方有了第一擊,後面我們就要接招,自衛反擊後就是開戰了。邱國正過去在軍中有「兩皮將軍」的外號,因為他只管官兵頭皮上的頭髮長短與營區的草皮。邱國正的兩岸開戰說顯示他毫無憲法素養,因為只有立法院才能決定開戰與否。兩岸情勢如此緊張,民進黨政府竟有這樣的國防部長,希望老天保佑,不會發生擦槍走火的意外。 國防部長沒資格決定開戰 憲法第63條規定,立法院有議決法律案、預算案、戒嚴案、大赦案、宣戰案、媾和案、條約案及國家其他重要事項之權。對誰開戰、宣戰,那是立法院才可以決定的事情,輪不到國防部長自作主張。邱國正不假思索,就對立委表達若遭大陸第一擊就會開戰,這種無腦將軍真是台灣的政治危機。 台灣的立法院是個政治奇蹟,那裡面很少人辦正事,經常鬧得烏煙瘴氣,民代與政府有志一同亂搞,立委與官員的質詢就經常出現一些令人混淆的訊息,邱國正第一擊的說法就是其中一例。 表面上來看,邱國正是要捍衛台灣的領空主權,但這種說法很危險,當沒弄清楚對方的意圖,或加以攔截驅趕之前,就下達擊毀的決心,很容易擴大事端。開戰容易,終戰難,邱國正幹了一輩子的軍人,不會不懂這個道理。更何況,邱國正在意台灣領空不能被侵犯,那為何日本侵占釣魚台幾十年,台軍卻始終不敢發兵驅逐之?…
作者: 高靖 頁數: 28
蔡英文在111年雙十典禮上,以「給世界一個更好的台灣、堅韌之島、韌性國家」主軸為題,貫穿整個談話。蔡英文這句話的大前提是「更好的台灣」,小前提是「堅韌之島」,結論是「韌性國家」,因此,用一句話涵蓋就是,無論如何,台灣要成為非常有韌性的獨立國家,從中國固有疆域分裂出去。 根據府方透露,相關「韌性」內容是出自蔡英文今年5月親筆寫的手稿,原本是要在520就職周年發表。此說法可採信,因為從蔡英文的表現與風格即可看出,她是一個任性的大小姐,而任性的人都有一個共通點,就是非常有韌性,「我就是這樣,有什麼不可以?」 但領導人個人的任性風格,絕不能植入國家大政方針。台灣目前的處境已在她任性的量身訂做下,兵凶戰危,風雨飄搖。 領導人擇善固執是國家之幸,但若是擇善在前,固執在後,或甚至擇惡在前,又固執在後,則是國家的災難。很明顯的,蔡英文無論在內政或兩岸政策上,都是擇惡在前,固執在後;尤其遇到錯誤時,她仍是「雖千萬人反對,吾往矣」。 核能政策如此、去中國化如此、防疫政策如此、兩岸關係更是如此。她一面說「台灣的民主自由價值」,一面卻執意關掉中天電視台,還想將TVBS頻道發配邊疆。…
作者: 趙興鵬 頁數: 31
孫中山先生誕生於1866年,今年11月12日是他誕辰157周年的紀念日。台灣當局及中國國民黨長期以來計算中山先生的誕辰多加了一年,形成與中國大陸紀念這位「民主革命先行者」的誕辰有各自表述的現象。不僅如此,國民黨現今紀念孫總理概採「極簡風」,不是避諱緬懷中山先生建國的真精神,就是將他的主張和理論嫁接成西方的自由主義民主。 台灣常辦選舉,大家也都認同選舉要「選賢舉能」,但卻不知這並不是西方選舉的目的,以及中山先生對此制度的主張。過去,基於選賢舉能目的,曾對候選人定有學歷限制,卻因與西方制度不符而遭廢除。現今,中共新建構完成的「全過程人民民主」,反而能看到中山先生民權主義的影子。 首創中國式民主的雛型 中山先生曾明確指出,不能全然移植西方制度,因為西方的選舉投票並不能保證政府賢能。因此,他的民權主義主張,選舉職務也須經過考試取得候選資格,加上應延續中國傳統的獨立糾彈權,其目的都在於補救西方選舉制度產生的流弊。換言之,中山先生以中國傳統賢能政治思想為底蘊,首度為「中國式民主」建構了理論雛形。 中山先生獨創的權能區分理論,將政府五權定性為「賢能者治國」及重視績效的「治權」機關。而國民大會是代表人民主權的「政權」機關,在選出具備德才的政府人事後,只有當政府未能及時關照人民的需求,或未能探詢出人民真實的意向時,始由國民大會代表人民行使創制和複決權。同時,政府官員若嚴重失能敗政時,國民大會可以罷免。…
作者: 桂宏誠 頁數: 32
中美博弈複雜多樣,台灣夾在兩大之間必須做出抉擇。陳水扁時期是左右碰壁,馬英九時期是左右逢源,當前蔡英文則是選擇一面倒親美。在中國大陸的實力日益增強後,「親美遠中」確實難以保障台灣的安全。 中國大陸快速崛起 1949年中國人的平均壽命是35歲,2021年增長至77歲。美國1949年是65歲,而2021年只有76歲。若再與人口相當的印度相比,1949年印度的GDP比中國略多,也都在200億美元上下,但2021年印度的GDP 3.5兆美元,則僅是中國17.7兆的1/5。綜合其原因,當然主要還是人為因素,而這種情況看在西方人眼裡不驚也難。 再看中共領導人的選拔。22歲大學畢業後加入黨政工作,到50歲左右要具備二個(一窮一富)省或直轄市領導的資歷,然後調到中央機關管理全國性事務,例如擔任部長或副總理。55歲時再升為國家副主席,屆時不但可以觀摩如何接任大位,同時開始接觸國際事務。60歲接任國家主席,此時地方、全國與國際事務的經驗俱足,世界獨一無二,政權極為穩固。…
作者: 湯紹成 頁數: 34
10月13日,台灣全面開放入境管制措施,卻不包括「小三通」。金門、馬祖、澎湖等地首長及民代一致呼籲蔡政府盡速恢復「小三通」,以便利兩岸人民往來;何況「小三通」是2000年民進黨首次執政時所推動的,當時評估無所謂的國安疑慮,是閩台民眾交流往來最便捷的通道。 自新冠疫情爆發後,民進黨政府於2020年2月10月宣布,因防控疫情需要,單方面宣布暫停「小三通」;之後離島政府在疫情緩解下曾多次呼籲取消管制,然民進黨政府卻以衛生防疫安全為由,至今未開放已中斷超過2年8個月的小三通。尤其,這次「小三通」並未隨邊境開啟一併開放,顯然有其政治操弄。 首先,民進黨政府對外國採取開放,卻對陸港澳採取管制,加深兩岸當局的政策衝突。國台辦回應稱,「小三通」為兩岸特別是閩台民眾交流往來最重要、最便捷的通道,兩地居民都希望早日恢復「小三通」,「希望民進黨當局多做有利於兩岸交流合作的事,而不是千方百計阻撓、限制,搞政治操作」。並批判台灣最近公布的調整入境管制措施中,針對陸港澳地區人員「設置諸多限制」,此為「雙重標準」,阻撓大陸民眾赴台及限制兩岸交流。 從民進黨當局的角度來說,固然因台疫情仍處於高原期,須以總額管制、循序漸進、推動健康有序交流,作為評估開放的最大原則,現階段仍以人道、家庭團聚及商務活動為最優先放寬範圍。然此說詞並未獲陸方採信,因為若台灣處於疫情高原期,也應針對各區域進行限制,卻唯獨限制陸港澳,況且目前陸港澳每日罹患比例較台灣還低,顯見此限制措施頗有針對性。 其次,泛藍地方政治聯盟缺乏一致性集體行動,致三離島結盟陷入「孤島效應」的困境,難以發揮影響作用。9月24日澎湖、金門、馬祖三縣縣長在「離島縣三島論壇」中,達成倡議「小三通復航」共識,要求民進黨政府不能有「差別待遇」。金門縣長楊鎮浯更強調,中央不應對小三通有「差別待遇」,應隨著邊境重開後恢復通航。「藍地方」試圖以集體行動,運用「地方包圍中央」的策略,施壓於「綠中央」;但泛藍政治聯盟所執政的「藍地方」11縣市,並未公開力挺;且國民黨中央及立法院國民黨黨團也未表示支持。這導致離島的倡議形同一座座「孤島」,難以發揮作用。…
作者: 柳金財 頁數: 36
中共二十大報告把「反獨」和反對外來干涉放在突出的位置,這顯然是針對近年來,外部勢力與「台獨」勢力加強勾連,在台灣問題上興風作浪的現狀。值得注意的是,報告在重申不放棄使用武力的同時,把兩岸關係與中國國家安全相連接,呼籲兩岸要「心靈契合」,這是對外來勢力及「台獨」分裂勢力發出了警示。 聯繫到不久前的10月10日,蔡英文的雙十演講特殊之處在於,有意在兩岸關係上進行包裝,使其看上去似乎在對大陸隔空喊話,民進黨當局有可能重回中間路線。此魚目混珠之心,必須予以揭露。 台灣媒體對該演講加上顯示緩和的按語:「期待兩岸邊境解封後恢復交流,蔡英文:願與北京當局尋找雙方可接受的維持台海和平」。有的報導看似客觀,如〈如蔡英文:給世界一個更好的台灣-堅韌之島,韌性國家〉,但在導讀部分塞進「演說挑明近年來,北京當局試圖消滅中華民國台灣主權的作為,已威脅到台海現狀」;強調「台灣歷經73年的共同生活所凝聚的強大認同」;而「島內朝野最大共識,就是捍衛主權以及民主自由的生活方式」。強調演講的重音在於「這一點,我們沒有妥協的空間」。 雙十演講是反常還是隱藏 在中美緊張對峙,海峽局勢風緊雲重的局面下,雙十演講看似沒有突出「台獨」立場,究其表述,這是反常還是隱藏?本文下面提出三個看點,剖析民進黨的「促獨」之心。…
作者: 周忠菲 頁數: 38
2022年美國中期選舉即將於11月8日舉行。屆時將改選聯邦眾議院全部435名席次,以及參議院100名席次中的35席。同時,36個州的州長及3個領地的州長,以及數百個市長和數千名州的參議員、眾議員也都面臨改選。這次選舉將牽動美國未來兩年的政治走向,也將對2024年大選有重大影響,因此美國政壇無人不嚴陣以待。 中期選舉執政黨敗選原因 根據美國的選舉史,現任總統所屬的政黨,在中期選舉通常都會失掉國會議員席次。從1934至2018年的22次中期選舉,總統所屬政黨平均喪失28名眾議院席次和4名參議院席次;增加眾議院席次的僅有3次,增加參議院席次的則有6次,而在兩院都增加席次的僅有兩次,一次是1934年,另一次是2002年。 1932年美國陷入經濟大蕭條,羅斯福上任後推行「新政」重振經濟,由此換來了1934年民主黨在參眾兩院各增加9名席次。2001年美國遭遇911事件,剛上任不久的小布希展現出堅強的領導力,並發起反恐行動,由此換來2002年共和黨在參眾兩院分別增加了2個和8個席次。 追究在任總統所屬的政黨為何會在中期選舉中受挫,原因有二。一是因為每位總統在競選期間都會許下大量承諾,但這些承諾在上任後,通常會因國會的否決機制而無法兌現,由此而引發選民的不滿。二是因為美國政治文化中蘊含著對分裂政府和權力制衡的偏好,選民對於一個政黨同時控制白宮和國會,通常會感到警惕和不信任。正是美國獨特的制度設計和民眾的政治文化偏好,使得中期選舉成了每位總統都要面臨的魔咒,也形成了周期性的政治輪替。…
作者: 花俊雄 頁數: 40
「紙老虎」是中國古名詞,紙老虎既然是紙做的,當然經不起風吹雨打,貌似凶狠,實則虛有其表。19世紀初,英國在華傳教士莫里森(Robert Morrison)將之英譯為paper tiger,此詞因毛澤東用過而在國際上走紅。美國一直是凶猛的大老虎,是否現已變成紙老虎了? 毛澤東使紙老虎一詞成名 當季辛吉博士1973年訪華時,問毛澤東是否在學英語,毛幽默地報以paper…
作者: 汪榮祖 頁數: 43
正在美國國會審理的「台灣政策法」草案,不是為了保衛台灣,而是為了挺進台獨勢力,逼迫大陸攻台,美國就可以找到理由向中國全面開戰,台灣只是作為美中大戰的導火索。 為了押著台灣向台獨分裂之路挺進,「台灣政策法」規定美國要派遣軍方人員到台訓練、控制台灣的軍隊和後備兵;派出美國官員進入台灣各級政府機關工作,也就是把台灣變成美國的監管戰區、傀儡政府。這是美國逼迫中國大陸出手的大戰略。只是,民進黨政府為什麼不怕戰爭?難道他們真的堅信:中美開戰,美國無疑必勝,而台灣就可獨立成功。當然,前提是蔡政府官員要得到首先撤離的安全保證。但是,根據美軍評估,美軍守不住台灣。 目的在利用台灣對付大陸 美國2022年先後推出兩個重大法案,全都是在利用台灣對付大陸。 一是《芯片科技法》(The…
作者: 李麗年 頁數: 46
第 1 頁,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