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扯國府後腿造成內戰失利│高靖

美國扯國府後腿造成內戰失利│高靖

美國從來都不是可靠的盟友,它給你任何幫助,皆是為了往後能夠控制你,使你成為它的傀儡。國共內戰期間,美國先軍援國府武器裝備,後來即藉著武器禁運,施壓國府與共產黨和談,國府打起仗來綁手綁腳。在美國武器禁運杯葛之下,國軍因缺乏零件,曾有3,000輛美援軍用卡車無法開動,部隊士氣受影響,民心盡失,最後撤退到台灣。

2020840827

抗日戰爭後期,華府當局在駐重慶大使館館員影響下,積極介入國共衝突,駐華大使館有許多美國外交官主張扶持中共勢力,以對抗蘇聯投入中國戰場後,可能在東北與華北的影響力,當時美國駐中國大使館館員多同情中共,認為共軍在抗戰期間較國軍更積極與日軍作戰。

抗戰勝利後,在美方的調解下,國共才簽訂《雙十協定》,但由於國共雙方缺乏互信,軍事衝突在1946年後逐漸擴大為內戰。美國總統杜魯門對調停失敗感到沒有面子,以禁運武器方式,希望能迫使蔣介石停止內戰,此單方面的壓迫對國府造成傷害,對本來就沒接受美援裝備的共軍則無任何實質影響。

杜魯門禁運扯國府後腿

根據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1946年8月18日,杜魯門以行政命令擴大禁運,制止國府購買美國剩餘軍火。8月29日,行政院長宋子文電告蔣介石,美國停止供給我軍火之局面業已形成,請迅即返京,召集各方共商對內對外政策。

從宋子文的反應,可見當時事態之嚴重,此時國共內戰尚未全面升高,撇開政治因素,從軍事角度而言,美國扯後腿的舉動對國府傷害很大,當作戰的一方顧慮後勤補給問題時,這仗就很難施展身手,因為總會擔心彈藥不夠,甚至許多裝備的妥善率都可能發生問題,影響整體的軍事行動。國府在抗戰期間仰賴美國供給武器,看似兵強馬壯,一旦雙方在政治上發生歧見,對方斷絕援助,這時就被人綁了手腳。

從美國國務院檔案可以看到,1946年7月23日,馬歇爾留駐華府的幕僚卡特向馬歇爾報告,在情勢明朗前,不論從哪個管道獲得的軍事裝備,都將延後送往中國,中方可能找英國、比利時、蘇聯或其他來源採購,國務院必須介入。果然後來比利時、法、英都受到美國的壓力,婉拒了來自國府的緊急軍事採購。

已付款軍購案也不准出口

7月26日,馬歇爾從南京電告卡特,如果暫停軍火交易符合美國最佳利益,可以實施,不論付款或未付款,交運或未交運,都可以暫停。針對國府已在美國進行的武器採購交易案,馬歇爾也認為,美國可以採取行政手段,限制軍品出口到中國,這下子,就算是蔣介石找美國廠商買東西,美國政府也不允許出口。

根據美國國務院檔案,美方1946年8月23日通知在華府的中國代表,1億3千萬發7.92公厘子彈(中正式步槍用)不許出口,理由是中國軍隊並不是聯合政府下的軍隊。9月27日,馬歇爾通知在華美軍,暫停供應國府彈藥與作戰裝備,直到接到進一步的通知為止。

7.92子彈是抗戰期間中國政府向美國工廠訂購的,這是國造中正式步槍的子彈,與美規7.62公厘不同。抗戰結束後,這批子彈尚未交運中國,這筆龐大數量的子彈,美軍也無法使用,但美國為了壓迫國府與中共和談,仍然不允許子彈運往中國,這筆軍火交易還是中國政府直接向美國廠商訂購的,不涉及政府對政府間的軍事援助,美國依然出手攔阻,可見美國毫不顧慮蔣介石個人的政治立場,只在乎穩定亞洲局勢,對美國有利。

蔣總統檔案事略稿本在1946年8月30日可看到蔣的不滿:美國務院對我以現款購買其軍火,竟拒絕發給出口證,此乃馬歇爾對我更進一步之壓迫,可知美國對華政策,已因馬歇爾調解不成,更趨惡化。31日的本星期反省錄又寫著:美國務院聲明不以武器接濟我國,且對我國以現款購買軍火,亦不發給出口證。美國外交政策支吾宗旨,無定識,竟至如此。

12月3日,參謀總長陳誠報告,美方禁止我購運軍火,以致械彈來源困難,擬自行設廠製造。美方對我禁止購運軍火、炸藥,暫時似甚堅決,鋼料等之出口,均嚴加管制。另行派員赴歐設法購買。

美國國務院檔案另外可以看到1946年10月8日,馬歇爾不准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將彈藥賣給中國海關,因為馬歇爾懷疑不論彈藥數量大小,都可能流入戰鬥部隊。

美國政府對蔣介石的封殺,遠從歐洲各國,到美國本土境內,全部都不准出售武器裝備彈藥給蔣,即便是在中國境內的友軍單位,美國也不願將多餘的彈藥以剩餘物資賣給中國,懷疑會從其他管道流到國軍手上,美國這樣絕情的嚴厲手段,也難怪日後蔣介石對馬歇爾沒有好臉色。

兵工生產力有限急需外購

美國斷絕對中國軍事援助後,國府本身雖有兵工生產能量,但要應付全面升高的內戰,仍然力有未逮。在國務院的檔案中,有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1947年4月3日給國務院的電報。當中可看到,當時國府兵工廠生產能力,550挺布倫輕機槍,1,100萬發7.92公厘子彈,9000支中正式步槍,250挺馬克沁重機槍,100門82迫砲,5萬發82迫砲砲彈,2,500個28式榴彈發射器,8萬發槍榴彈,53萬個手榴彈,450門60迫砲,8.5萬發60迫砲砲彈,50門120迫砲。

庫存有7千挺馬克沁重機槍,4千門82迫砲,7千門60迫砲,3.5萬挺捷克輕機槍,4.7萬支美造45口徑衝鋒槍,3千支M-1卡賓槍,2萬支史坦衝鋒槍。雖然這數字可能遠遠優於當時共軍的裝備實力,但對國府的百萬大軍,要在每場戰役中都能夠隨心所欲,顯然還是非常不足。缺乏美援之後,國府窘態畢露,1947年2月15日,陳誠向蔣介石報告,部隊裝備現有美械國械之分,美械多戰防砲、火箭砲、火焰放射器,砲兵今後已不能維持,擬就國械分輕裝師、重裝師,輜重改用騾馬與人力。

陳誠提到砲兵不能維持,一方面是車輛無法維持正常運作,因為缺乏零件替換,一方面是缺乏彈藥,部隊輜重改用騾馬與人力,運輸效率一下子就落後許多,對軍事行動影響不小。

美國禁運造成卡車故障

使用美國裝備一定好嗎?因時因地有差別。國共雙方在東北決戰,國府自然將精銳部隊派出關外,這些使用美國武器的部隊,因美國武器設計背景條件不同,在東北戰場,反而不如其他國家的裝備。

美國國務院檔案1948年1月14日,美國駐瀋陽總領事館給國務卿的電報報告,蘇聯提供東北共軍50萬支日本步槍、10萬挺機槍,以及大量彈藥與砲彈。日本武器很不錯,東北酷寒天氣下都能正常操作,但美國武器只能在溫暖的氣候下操作,輕機槍在冷冽氣候下4小時就會故障。國府缺乏零件,被迫拆三輛卡車的零件,才能維持一輛卡車行駛,輪胎嚴重不足,飛機性能惡化,最多再執行2到3次任務,就需要全面檢修。美製武器缺乏彈藥,所有美援裝備逐漸失去效能。

國務院檔案中,可以看到1948年1月26日司徒雷登給國務院的電報,其中引述國府葉公超向美方的說法,陸軍的3千輛卡車因缺乏零件,無法行駛。

葉公超的說法,印證了瀋陽總領事館的報告,3千輛卡車影響所及,是後勤補給的交通無法如原先那樣快速,也可能造成重型火砲的運輸出問題,士兵的機動運輸也可能受影響,大量卡車無法使用,國軍的作戰行動必定受到牽制,影響部隊作戰效能的發揮。美國軍事援助原本應該是強化國府的軍事力量,但因政治因素的介入,這時援助反而成了綁手綁腳的限制,沒有零件的美援裝備限制了國府軍事行動的自由。

美國援助國府的槍械,在東北寒冷的天候下無法正常使用,反而是蘇聯從戰敗國日本繳獲的武器裝備,提供給共軍部隊使用後,在東北戰場上的表現優於美國槍械。由於後勤補給斷料,國府那些卡車也無法正常使用,這對國府要四處追剿神出鬼沒的共軍部隊,更是雪上加霜。

衛立煌找美國協助遭拒

1948年是國共內戰進入最後決戰的時刻,前半年,國府面臨彈藥不足的窘境,打起仗來施展不開。蔣介石派衛立煌接替陳誠,主持東北戰事。擔任東北剿總的衛立煌知道美中雙方因為內戰調停問題,造成美國武器禁運,衛立煌只好透過個人的關係,私下找美國援助,希望美國派200架飛機運補瀋陽,但馬歇爾照樣不給情面,他通知司徒雷登,拒絕衛立煌的要求,只發出武器彈藥輸出許可。也就是說,你如果有辦法在美國買到,你就去買,但美國不會幫你運送。

美國國務院檔案有衛立煌告急的電報,1948年2月14日瀋陽總領事館的電文稱,衛立煌彈藥短缺,急需外援,否則東北可能在兩到三個月內丟失。衛立煌缺乏彈藥當時被列為機密,美式30步槍(7.62公厘)缺1千萬發子彈,30機槍缺230萬發,7.92輕機槍缺462萬5,000發,60迫砲缺15萬5,000發砲彈。

1948年1月8日,陳誠也向蔣介石報告,瀋陽彈藥不足,30、79、303、60迫砲各種彈藥,庫無存品。陳誠所列舉的這幾種彈藥,分別是美造機槍子彈,國造中正步槍子彈,美造航空用機槍子彈與迫擊砲彈。

在國共內戰的緊要關頭,國府軍隊卻出現彈藥不足的情況,這個問題未必能影響戰役的成敗,但往往會造成戰場指揮官心理上的壓力,尤其是輕火器的彈藥缺乏,直接影響到第一線戰鬥部隊的作戰決心,一旦擔心子彈不夠,是不可能在戰場上盡全力拚搏的,部隊的戰鬥力就很難全力發揮,東北失敗很大原因在於國軍困守在長春、瀋陽、錦州三地,交通線中斷,不敢往外擴張,爭取面的控制,彈藥不足造成守軍不能主動清剿,坐困危城,靜待情勢轉變。

以軍事援助控制台灣

抗戰期間的中美合作抗日,其實美國人打從心底瞧不起蔣介石與他領導的國民政府,美國只是利用中國牽制日軍,所以也要援助中共,希望擴張美國在華北的影響力,美國所思所念,都是自己的利益,至於盟友的死活並非最在意的事情。

美國一向重歐輕亞,二戰結束後,美國對華軍事援助,卻因為國共內戰出現變質,美國要當調人,但沒有能力約束國共雙方,美國想運用軍事援助的政治槓桿,施壓國府,以解決內戰,最後結果證明,美國的政治操作拖垮了國府。這種以軍事援助控制對方的手段,在國府撤退到台灣後,美方仍然持續操作,就連美中關係正常化後,美國仍持續用對台軍售,對台灣進行政治控制。

(作者係資深媒體人)

附加資訊

  • 作者: 高靖
  • pages: 72
  • 標題: 美國扯國府後腿造成內戰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