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向之「虛」難掩飾西進之「實」│戴肇洋

南向之「虛」難掩飾西進之「實」│戴肇洋

今年以來,在兩岸ECFA文本中最具有實質利益的兩岸「早期收穫清單」,是否因後續的相關協議簽署延宕不前,而中斷實施的傳聞始終不絕於耳。台灣在早收清單中享受到了關稅調降的利益,陸委會才會表示,ECFA後續相關協議雖受到政治因素糾葛而暫時中斷延宕,但期待中國大陸持續實施兩岸早收清單。

2020840814

回顧兩岸在簽署ECFA之前,在野的民進黨十分排斥ECFA,甚至將ECFA之下的兩岸早收清單,形容是「裹著糖衣的毒藥」。因此,2016年民進黨執政後,為能擺脫過去30餘年來過度的「西進」傾中,在與東協國家的投資保護協議未臻完善下,高舉分散風險旗幟,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希望透過新南向拓展東協地區的市場,藉以減少對中國大陸市場的依賴。

然而,四年後的結果卻非如此,反而呈現背離現象。

台灣享受早收清單零關稅

依據經濟部統計資料顯示,過去9年(2011至2019)期間,台灣輸往中國大陸的產品享受兩岸早收清單零關稅之賜,減免關稅累計達到66.3億美元,折合新台幣超過2千億元;相對於中國大陸輸到台灣產品所享受零關稅,減免關稅累計僅6.4億美元,折合新台幣不及200億元,兩者相較,台灣享受兩岸早收清單的利益是中國大陸的10倍以上。尤其2016至2019年民進黨執政期間,利用兩岸早收清單享受的關稅減免達37.5億美元,而2011至2015年國民黨執政期間享受的關稅減免僅為28.8億美元。

再就財政部所公布,對外出口最主要的中國(包括港澳)和東協兩大市場之金額及占比資料統計加以觀察,過去四年台灣對中國的出口占比,均在四成以上,超過以往;相對此一期間台灣對東協地區的出口占比,則是從2016年的18.4%,逐年下降至2019年的16.4%,遠不如2013年創下的19.1%。

若以今年前6個月來說,雖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台灣對大陸的出口金額668.5億美元、年增9.8%、占比42.3%,創下歷年同期的最高。台灣對東協地區的出口金額248.9億美元、年減4.8%、占比15.7%,不但呈現四年來最大衰退,而且創歷年同期的新低,兩者呈現朝向「兩極」發展。

大陸仍是台商的優先選擇

這些數據顯示,南向之「虛」難以掩飾西進之「實」。亦即台商雖受到美中貿易爭端的衝擊、新型冠狀肺炎疫情的干擾,但面對中國經濟體已成為全球僅次於美國的規模,同時兼具世界工廠和世界市場雙元地位,與時俱進地調整了「市場布局」。

再者,台商西進多年,已經習慣了中國的經營模式;而且隨著近年大陸人民所得大幅增加,龐大的消費磁吸因素,使台商在經營布局上不僅不可能輕易放棄大陸市場,甚至把「接近(中國)市場、落實在地」,作為他們投資、生產、行銷、貿易等的優先選擇。

不可否認,東協地區是極具發展潛力與值得拓展的市場;但台商前進東協地區,除了語言、風俗隔閡之外,東協國家普遍仍存在著行政效能不彰、法令規章不足,以及投資保障不備等限制,這些其實是許多台商在經營布局東協地區時,難以因應的風險。

綜上可知,一個小型經濟體在「重力理論」磁吸效應下,將會與鄰近的大型經濟體產生密切經濟互動往來,例如:加拿大和墨西哥對美國的出口金額占比高達八成,英國和冰島對歐盟的出口金額占比超過五成以上。

台灣產業具有極優良的競爭力或生產力,而海峽兩岸地理位置接近,人民又同文同種,卻因兩岸未簽署貨品及服務貿易協議,台灣無法將龐大的中國市場作為產業的最佳腹地,充分發揮「規模經濟」,殊為可惜。

台灣要避免經濟邊緣化

展望未來,由於美中貿易爭端未歇、新型冠狀肺炎疫情仍然肆虐,國際經濟情勢及全球產業生態已發生急劇變化。尤其,近年來,隨著中國大陸經濟崛起,兩岸關係已經從「量變」升級至「質變」,台灣方面不能期待兩岸之間能夠永遠「政經分離」,或「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而是應該把如何能確保兩岸關係持續和平發展,作為「上位」思考,積極部署具前瞻性的規劃。

此外,無法忽略的是,在兩岸經濟實力逐漸呈現不利台灣的現實環境下,台灣方面更需要以務實的思維,擺脫意識形態糾葛,積極排除簽署兩岸ECFA後續協議的障礙,以符合在WTO之下達成簽署自由貿易協議(FTA)的慣例,藉此再與其他國家協商簽署FTA,進而順利參與CPTPP及RCEP的區域整合。唯有如此,台灣始能避免未來陷入經濟邊緣化、產業空洞化的危機。

(作者係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附加資訊

  • 作者: 戴肇洋
  • pages: 38
  • 標題: 南向之「虛」難掩飾西進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