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經濟對抗將轉為競合格局│戴肇洋

美中經濟對抗將轉為競合格局│戴肇洋

受到全球矚目的美國總統大選,最近隨著聯邦總務署依法啟動交接程序,以及12月14日拜登正式取得306張選舉人團票,終於塵埃落定。然而,國際社會最關心的是,拜登上任後,在主張重返「多邊主義」的理念下,未來是否再加入轉由日本主導,於2018年3月完成簽署、同年12月生效實施的CPTPP,進而與2020年11月15日完成簽署的RCEP,分別成為美中兩強在新階段經濟博弈中的抗衡工具?

2021018919

回顧過去四年,川普在經濟政策上以追求「美國再次偉大」為理念,採取美國優先的「單邊」本位主義,替代普世價值的「多邊」共享原則,除了選擇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巴黎氣候協定」等組織外,也藉口縮減對中國的貿易逆差而掀起爭端,同時指責中國忽略智慧產權且實施科技封鎖。亦即川普希望美國經濟脫鉤中國供應體系,卯勁透過霸權手段遏制中國崛起,卻也引發中國反擊,甚至形成劍拔弩張。

此外,加上2020年春天以來新冠肺炎疫情肆虐,造成國際貿易秩序脫軌,往昔所追求的多邊共享理念淪為空談、虛渺,導致全球經濟關係呈現「矛盾深重」及「自我保護」現象。

美中經濟將轉為競合形態

拜登選後於11月16日首次召開的國際記者會上坦然表示,已經和世界許多國家領袖交換過國際貿易問題,上任後,將公布包括中國在內的最新貿易政策。但他又指出,若以美國經濟規模占全球25%的量體條件,美國可以領導與其他占25%或更多的國家聯合共同制訂貿易規則。亦即說明未來美國在國際貿易政策上,不會放任中國和其他國家主導決定結果,而將加強與世界其他國家合作,共同對抗中國崛起。這也就是說,拜登在經濟政策藍圖上所提及的美中貿易發展方向,將會從川普時代採取一意孤行的「死鬥」,轉型選擇「競爭合作」格局。

換句話說,過去四年在川普堅持「美國優先」理念所採取的單邊主義下,不但造成全球化、自由化步調倒退,甚至陷入瀕臨停滯、瓦解的困境。尤其是過去30餘年來經濟稱霸全球的美國,選擇退出國際組織及事不關己的態度,導致全球經濟既有的多邊體系群龍無首。不過,因美國「離群」,卻讓經濟實力正在從崛起轉型的中國,藉此積極填補了美國「退出」國際多邊體系所遺留下來的真空。

修昔底德陷阱現象將持續

其實,歐巴馬第二任期後半開始,美國已經感受到中國是長期的威脅,拜登上台後,是否會重返歐巴馬政府對中國的「交往政策」,持續執行2.0版政策,頗值得觀察。畢竟,崛起的強權與守成的強權之間勢必產生緊張關係,這種「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結構因素所形成的對抗,不可能因執政更迭而產生太大變化。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全球主要經濟體深陷疫情肆虐,造成經濟大幅萎縮下,中國經濟體領先擺脫疫情干擾,經濟呈現明顯反彈現象,不論是製造業生產抑或是服務業活動,已逐步恢復新冠疫情爆發前的水準,甚至再度成為拉抬全球經濟動能最重要的引擎。這些特殊表現,無形中間接突破了美國從歐巴馬時期到川普時期,辛苦建構出的對中國經濟圍堵。

雖然美國希望遏制中國經濟,但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定實施以來,其實已經成功協助美國維穩經濟,同時增加了許多就業機會。顯然,美中經濟對抗有其極限範圍,甚至許多學者專家認為,川普實施「關稅戰」和「脫鉤戰」對美國經濟根本沒有正面貢獻;尤其是在美國經濟如今深陷泥沼,更加需要加強美中兩國的經濟合作,始能促進美國經濟復甦。

另一方面,拜登在許多公開場合指出,川普不顧大局,採取與中國經濟衝突的作法,其實是「錯誤」的選擇,此一論述已經被解讀為美國將重新檢視對中國的關稅政策。再者,其外交顧問布林肯也表示,與中國經濟的「脫鉤」並非良好選擇,而且傷害了美國勞工就業機會。換句話說,拜登希望將治理的眼光放遠,同時聚焦在新的國際環境下,加強與中國競合,達成雙贏。

台灣應思考選擇彈性政策

從最近拜登在公開場合或接受媒體訪談中的論述來看,已經不斷說明,他上台後將捨棄川普政府的單邊主義,同時選擇重返多邊架構。此意味著,美國未來在國際經濟舞台上,不會採取與中國「直球對抗」模式,而是整合過去所累積的各種經驗,尤其在重視美國利益的前提下,透過更具有成本效益的手段,形成競合的美中關係。

面對美中經濟可能採取不同模式競合,台灣未來若想占有重要的關鍵地位,就應扮演彈性角色;同時應思考,在全球產業生態重組之際,與其盲目採取「去中」供應鏈,不如發揮彈性選擇,參與更具有利益的供應鏈。唯有如此,台灣才能因應全球經濟快速變化的挑戰。

(作者係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附加資訊

  • 作者: 戴肇洋
  • pages: 52
  • 標題: 美中經濟對抗將轉為競合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