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貿秩序面臨重組的挑戰│戴肇洋

國際經貿秩序面臨重組的挑戰│戴肇洋

去年10月,瑞典時尚服飾品牌連鎖廠商「H&M」公司發表「不使用新疆棉花生產商品、不採購相關原料」聲明,最近這份聲明在無意中被網友發現,不僅引發大陸民眾群起撻伐,而且遭到電商平台下架,迄今尚未完全緩和。除了H&M首當其衝外,美國Nike、德國Adidas、日本無印良品、英國Burberry等國際著名品牌廠商皆遭波及,是2012年中國抵制日貨以來,最激烈的一場反對外商侵華行動。

2021059318

檢視三年之前,美國以縮小對中國貿易逆差為理由,加徵進口關稅引發貿易爭端,進而以保護智慧財產為藉口,管制關鍵技術衍生科技糾葛;不過,中美兩國不論貿易爭端或是科技糾葛,皆是在市場經濟基礎下運作。亦即美國加徵關稅,係為迫使中國減少介入市場避免扭曲,至於管制技術,則在要求中國落實智慧財產保護防止剽竊,俾讓美國跨國企業按照市場經濟模式,依據比較利益原則選擇其供應夥伴,國際經貿樣態並未明顯變化。

國際經貿秩序正產生質變

不過,隨著中美關係不斷惡化,加上新冠肺炎疫情衝擊,美國為加速與中國供應鏈脫鉤,特別主導「印太」國家重組供應鏈,迫使全球跨國企業必須選邊參與運作,造成包括台商在內的許多全球跨國企業之運作受到影響,不論是生產原料、零組配件來源遭到限制,抑或是市場銷售布局或價格彈性大幅降低。若從國際經貿秩序來說,在相當程度上,讓依據比較利益原則將本求利的全球跨國企業運作,從此開始放棄市場經濟模式。

雖然拜登總統在就職演說時表示,將會重返「多邊主義」,以及致力與全球各國合作,重建國際經貿秩序,但檢視其最近的中國經貿政策,不但未能讓中美關係轉為緩和,反而因勞工人權議題而呈現對抗。無獨有偶,過去以來頗友善的中歐關係,在新疆棉花事件影響下,讓符合雙方利益達成共識的「中歐投資協定」因勞工人權歧見而籠罩陰霾。這些接二連三「勞工人權」事件,無疑正在促使國際經貿秩序產生質變。

美歐長期主導經貿規範

若從國際經貿歷史觀察,可以發現最近美歐國家操作新疆棉花事件,其實是過去三、四百年以來他們憑藉「政軍」實力主導國際「經貿」規範的模式。尤其上一世紀末期之後,美歐國家甚至將國際經貿規範的解讀,更進一步與「勞工人權」議題連結,如果違背他們所訂定的規範,則是毫無選擇地採取各種手段加以制裁。

顯然地,美歐國家將勞工人權議題和國際經貿規範連結的目的,在於以公義為理由,讓其制裁行動師出有名,藉以在國際經貿上重挫對手競爭的優勢。如此一來,不但可以博得公義之名,而且可獲取經貿利益之實,豈不快哉!國際經貿秩序在美歐國家的積極主導下,勞工人權議題搭配著自由民主理念,受到更大的重視。

未來國際經貿秩序所呈現的樣貌,可能成為政府對政府之間的賽局,進而延伸、形塑出多國聯盟對多國聯盟之間的賽局。相對之下,個別企業恐將愈來愈難以比較利益的原則,從事國際經貿活動。如此勢必會讓逐漸失去調和鼎鼐地位的世界貿易組織(WTO)功能更加弱化,甚至讓整合區域的經濟協議也難以發揮應有的功能。

其實,國際經濟的發展或貿易布局,本來就是有些國家走在前頭領銜,有些國家在後面跟隨。我們肯定過去三、四百年來美歐國家在國際經貿上的貢獻,但它們為追求國際經貿的利益,採取的卑劣行動也是罄竹難書。這些是值得已經崛起、茁壯,同時希望更進一步參與國際經貿秩序的中國大陸,作為前車之鑑。

中國須參與重組經貿秩序

回顧過去數個世紀以來,美歐國家所主導的國際經貿體系,完全在為自己的利益服務;隨著中國崛起,國際環境已經產生質變,將不可能再為充分滿足美歐國家的利益,而讓國際經貿秩序繼續遭到肆意破壞。畢竟,建立更完善的國際經貿秩序,是全球多數國家的共同願景。

然而,中國若要憑藉其經貿實力,作為國際社會公共產品,逐漸為國際經貿秩序做出貢獻的道路,所面臨的絕非坦途。面對壓力,中國除必須以更真誠、具體的行動投入國際社會,呈現其崇尚和平、追求公義的作為外,還得知道如何因應來自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反撲、反制。

其實,早自2008年中國GDP超「德」、2010年越「日」,成為全球僅次於美國的GDP之後,這些反撲、反制行動已經接踵而來。不論是過去歐巴馬政府的「重返亞太」、川普政府的「印太戰略」,抑或是拜登政府的「合縱連橫戰略」,皆是中國參與重組國際經貿秩序,無法避免的嚴苛挑戰。

(作者係台灣省商業會顧問)

附加資訊

  • 作者: 戴肇洋
  • pages: 60
  • 標題: 國際經貿秩序面臨重組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