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粹獨裁制已在台灣發生?│桂宏誠

民粹獨裁制已在台灣發生?│桂宏誠

從今年4月初發生台鐵太魯閣號慘案起,不久後爆出警察濫權盤查逮捕女師、警紀堪憂的「松山分局之亂」,和牽涉黑道國策顧問的「北投分局之亂」,乃至於長期怠於未雨綢繆,以致採取了限水措施的情形下,又「爆開」傳聞已久新冠疫情已有社區感染的真相,以及民進黨保證不缺電卻發生五天內兩次全台分區大停電的情形。在蔡英文第二任就職滿周年前夕,這些攸關人民生命、自由、安全和生活基本需求的事件接連爆發,無疑地為蔡政府執政以來的績效和施政風格,留下了反映真實情形的註腳。

20219428

自滿源自於內外宣的成功

美國《彭博新聞社》(Bloomberg News)5月18和19日連續報導了台灣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的情形,除了其中一篇以標題指出「自滿,讓新冠病毒攻破台灣唯一防線」外,更在報導內容中提及,台灣因擔心篩檢出「偽陽性」而不願擴大篩檢,此與其他國家擔心篩出「偽陰性」以致造成社區感染,是背道而馳的防疫措施。《彭博新聞社》觀察到的「自滿」,以及指出具「台灣特色」的防疫政策思維,可謂是外國媒體首度揭露「防疫模範生」的真相。

過去台灣靠著阻絕和圍堵的防疫政策,只要固守住這個海島的邊境,要能得到顯著的防疫成效並非太難。但這種防疫策略畢竟不可能長久,因為終究會影響到民生經濟與生活,可是台灣民眾和外國媒體在政府強勢的「洗腦」與不實的訊息宣傳下,有不少人相信政府擅長超前部署、「有政府,請安心」。事實上,很久前就常有公衛學者專家提出警告,台灣極可能已發生社區感染情形,但政府不僅嚴詞否認,還不惜聲言威嚇要法辦處罰,而民進黨側翼網軍更在第一時間「出征」,批判異見者。

早在4月22日時,媒體已披露美國務院對其國人出國前往地區的警示分級,台灣從第一級最安全的「行使常規預防措施」,一次提升為第三級的「三思而後行」。面對美國此一改變,中央疫情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對媒體表示,此事未必與疫情有關,且美國CDC仍把台灣的風險維持在第一級。事實上,美國務院對台灣調整警示分級的時機,幾乎與首次篩檢出華航貨機機師染疫相同,為什麼呢?這可能是美國基於疫情防治經驗的判斷,也可能是美國務院對台情蒐的資料顯示,台灣已有本土社區感染。至於莊人祥的說法,若非尚不知疫情發展,就不無有隱匿疫情的可能。

以鞏固政權為最高原則

要不是嚴峻的社區感染疫情不可能再被遮蔽,外國媒體報導了台灣防疫部署落後的原因和情形;否則,不久前台灣為參加WHA所做的Let Taiwan Help大外宣,恐怕將轉內銷回台灣,讓台灣民眾繼續沉醉在沒有本土感染的可能當中。由於民進黨執政以鞏固政權為最高原則,而其方法除了靠洗腦式的宣傳外,就是對不同意見者製造「綠色恐怖」的打壓和威嚇。也因此,除非民眾親身經歷了危難,從而觸發對蔡政府執政績效的反思,否則很難從猶如被禁錮的視野與思考中解放出來,而這正是當前台灣民眾潛藏的困境所在。

網軍是護衛民粹秘密警察

香港《亞洲週刊》在今年第1期中,以封面故事的形式,報導了「台灣民選獨裁幕後綠營新威權主義現象」。儘管有學者及媒體人否認美國政治學上有所謂的「民選獨裁制」,但在哈佛大學政治學教授李維茲基和奇布拉特合著的《民主國家如何死亡》(How Democracies Die)書裡,確實即以民選的獨裁者來指責川普的作為。事實上,從政治學的概念來看,很多人認為川普是位既民粹又具有獨裁性格的總統,而蔡英文雖不像川普般無禮與狂妄,但她的「文青式」神情與政策論述,卻透露出民粹獨裁。

外媒看到蔡政府在防疫上的「自滿」,可謂是「網軍治國」成功的一個面向。民進黨利用政府資源豢養網軍1450,一方面塑造「有政府,會做事」的印象,另方面則對持反對意見者進行出征甚至人格毀滅,目的就是要壓制出現不同的聲音。加上蔡政府動輒以假訊息或造謠為由,將網路言論或傳言,以社會秩序維護法移送法辦,雖然這些案件大多被法官以不構成違法駁回,但蔡政府仍繼續移送法辦,目的就是在以權力威嚇來讓人噤聲。

人民不要只看到「空心蔡」

當民主國家只容許對當權者歌功頌德,而且反對者要很有勇氣才敢發出不同聲音,這已是民粹獨裁體制了。美國憲政體制充滿制衡的設計,尚且出現川普,蔡英文第二任期上任後,毫不必避諱再讓考試院及監察院人事全由民進黨「一黨專政」,現在五院之間完全失去實質的制衡功能,加上網軍1450猶如秘密警察,這些都證明民進黨執政已走向民粹獨裁制。

今年以來的美國萊豬進口、大陸暫停進口台灣鳳梨、乃至於五天內兩次全台分區大停電,蔡政府的因應政策不僅和在野時的立場相悖,也凸顯出「政治掛帥」和「鞏固政權掛帥」的施政主軸。至於攸關民生經濟與台灣實力發展的政策,在蔡英文的文青式語言和讀稿機般的表達方式下,我們看到的,仍只是一盤盤的「空心菜」。

(作者係民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附加資訊

  • 作者: 桂宏誠
  • pages: 6
  • 標題: 民粹獨裁制已在台灣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