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博館整修完畢,重開大門迎賓│陳淑英

史博館整修完畢,重開大門迎賓│陳淑英

歷經五年多的閉館整修,國立歷史博物館(下稱史博館)終於2月21日對外開館。為此次重新開館,史博館特別在一樓及二樓規劃了「筆墨豐碑—史博館藏之書畫重寶」展,展出多位名家的作品。

史博館建物已有百年歷史,日據時期曾為迎賓館、總督府的商品陳列館,於1955年整修為博物館,1958年後逐年增建兩翼宮牆樣式的國家畫廊,1975年改建成現有鋼筋水泥的宮殿式建築。

202203015840834769 122519

首檔特展精選200件作品

史博館不但見證中華文化與本土文化交融碰撞的過程,也是華人世界擁有最多「南張北溥」作品的博物館。首檔特展特別精選了館藏作品200餘組件,分成「山水華滋」、「生氣宛轉」、「人物神采」、「書藝神思」四個單元,展出書畫名家于右任、溥心畬、張大千、黃君璧、傅狷夫、林玉山等人的精選作品。

亮點作品包括林玉山大師的《黃牛》,是林早期的絹本膠彩,為創作於日據時代少量存世的精采作品;于右任晚年最重要的作品《建館記》、張大千的潑墨大作《夏山雲瀑》與《深山古柏》。展期即日起至5月5日。

三樓常設展「在這裡,與大家相遇」,重新書寫史博館的精選文物脈絡,展出110件具有國寶及重要古物的典藏文物,以「傳承」、「聚合」、「鑑古知來」主題概念規劃,展出大陸運台的古物及戰後日本歸還的最重要三件國寶—《蟠龍方壺》、《獸型器座》、《金柄銅短劍》。馬白水專區則展出長達1,656公分的《太魯閣之美》,文化部2005年指定其為「重要古物」;此次展出24聯屏當中的12幅,並將定期更換,是該作繪製完成後的首見。

202203015840834769 122521

一磚一瓦重現相當不易

史博館為配合升級發展計畫,於2018年7月閉館,2019年開工,因文資身分審議不易,加上疫情期間缺工缺料,整修期從原本的3年延長至5年多才完工。而展示櫃在館舍整建期間同步在館外進行設計及施作,並為排除化學物質,先置於空氣流通的環境,等到展場整修完畢後再進入展場組裝,這正是修復歷史建築的重要範例。

史博館整建工程前期作業期間,意外發掘到日據時代(1916年)迎賓館遺構及榴木等殘件,史博館為此調整了修復工程,並於開館後首度呈現這個歷史遺構。另外為了呈現這棟超過百年宮殿式歷史建築的複雜擴建歷程,也邀請建築學者李乾朗手繪史博館建築圖5幅,展示於5樓「雕築史跡—探索史博建築之美」建築特展。展期為即日起至7月28日。

首次設置公共藝術作品

史博館首次設置三件公共藝術作品,分別矗立於史博館的不同空間,與觀眾產生新的互動和對話。

202203015840834769 122521

三件作品分別由三位藝術家,從「紀念、「記憶」和「記起」三個角度切入,引領民眾共同思考「歷史和我的關係,進而發現歷史其實從未離我們遠去,我們也始終生活在歷史之中」。例如位於戶外庭院的劉千瑋《懷舊是危險的嗎—還我河山》,運用史博館汰換的廢棄建材打造一套公共座椅,並以一尊整建前豎立在史博館廣場、刻有「還我河山」的石碑借物釋義,在涵納過去與當代的廣場上找出歷史得以永續的可能。

位於地下一樓的雪克作品《誰在寫歷史?》,透過與高中生一起重新閱讀史博館歷年展覽,引導他們爬梳自身的生命歷程,再以電影語言重新結構青少年參與者創作的行為藝術片段,完成一支錄像創作。

位於三樓常設展廳的張紋瑄作品《倒數第二個箱子》,則發想自史博館在1969-1986年於海外推行的「中華文物箱」,透過工作坊參與者的文物乘載歷史,將過去與當下重組、典藏與日常易位,重新敘說為一則由大的、小的和一口箱子所構成的家族寓言。

開啟新的文化視野對話

史博館館長王長華表示,史博館過去是近現代美術發展的社會集體記憶,重新開館後,會繼續努力將所有成果呈現給大家。為鼓勵進場參觀,即日起至5月17日止,門票一律40元,且可憑票參觀台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舉辦的「五月與東方-台灣現代藝術運動的萌發」特展。

嶄新的史博館擴增了22%的空間,又擴展了休憩空間、增設親子活動場域,還拆除了庭院圍籬,設計了夜間照明,打造出南海園區的光環境。史博館希望其華麗變身可帶來更多元的文化視野。

附加資訊

  • 作者: 陳淑英
  • pages: 78
  • 標題: 史博館整修完畢,重開大門迎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