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梅克爾時代中德關係展望|花俊雄

後梅克爾時代中德關係展望|花俊雄

thumb c3fa132ee62ae5443270d51a4f89ada2

9月26日,德國大選結果揭曉,執政的聯盟黨及在野的社民黨分別獲得24.1%、25.8%的選票,讓社民黨取得了優先組閣的權利。梅克爾2018年就宣布不參選,因此,不論誰當選下一任總理,德國都將迎來「後梅克爾時代」。

梅克爾的政績傲人

梅克爾16年總理任內,經歷了美國和法國4位總統、英國5位首相、義大利9位總理、日本9位首相,遭遇了四次重大危機:金融危機、難民危機、英國脫歐和新冠疫情,但16年中,德國經濟迎來了冷戰後最長的穩定增長期,她把德國從2005年的「歐洲病夫」,變成2021年歐洲經濟的支柱之一、國際舞台上的重要力量。根據國際貨幣基金會(IMF)的資料,德國在2005-2021年間的人均GDP增長率高達18.3%,位居七大工業國之首。

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蔓延到歐洲後,梅克爾政府宣布了一系列經濟刺激計畫,不僅救助了金融企業還保障就業、穩定實體經濟、加強金融監管。雖然德國當年的GDP下降了5.7%,但失業人口未大幅增加。德國成為西方率先走出危機的國家,由此奠定了梅克爾「危機管理者」的名聲。在隨後的2010至2020年間,德國企業獲得創紀錄的收益,失業率保持低位,甚至出現了勞動力短缺的現象;財政狀況健康,與歐元區許多國家危機四伏形成了鮮明對比。

梅克爾為德國帶來了自冷戰結束後一直渴望的穩定。她嚴謹、務實、低調、不善言辭,卻極具親和力的政治形象,為她在德國民間贏得「媽媽」(mutti)的稱號。除在德國聲譽卓著外,梅克爾在歐盟的影響力也舉足輕重。德國近年來成為穩定歐盟的「旗艦」,而梅克爾的「鐵娘子」風範,讓「歐洲一出事就看梅克爾」。梅克爾不是一位崇尚新事物的「革命者」,她不夸夸其談,但在危機到來和社會動盪時總能夠維持德國穩定。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了歐洲債務危機,歐元作為歐洲統一的象徵,也是全球最堅挺的貨幣之一,遭遇前所未有的壓力。梅克爾警告「歐元一旦垮掉,歐盟也將覆沒」,隨後積極出資推動設立永久性紓困機制,並要求受援國採取財政緊縮政策。2018年,法、德兩國提出的建設歐元區共同預算,在歐盟峰會上通過。2020年,歐盟在法、德的聯合倡議下正式推出《歐盟新工業戰略》、設立歐盟共同復甦基金。梅克爾16年來積極推動歐洲一體化進程,包括歐洲央行承擔最後貸款人的角色、歐元共同債券、救助基金,以及「下一代歐盟」復興計畫中的財政一體化,對歐洲一體化產生深遠影響。

法國《回聲報》稱,梅克爾不僅加強了德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也讓歐盟形成共同的外交與安全政策,在延續北約盟友關係的同時,也與中、俄等國開展對話,使歐洲在歐亞地緣政治中重新崛起,因此稱梅克爾為 「歐洲保母」。

梅克爾具有中國情緣

梅克爾是為數不多、始終對中國保持理性認識和採取務實、包容態度的西方領導人。她繼承了柯爾(1982-1998)奠定、施羅德(1998-2005)發展的中德務實友好合作傳統,在16年任內12度訪華;疫情發生後她與習近平進行了線上溝通十多次。

梅克爾對華政策並非全是順途。2007年9月23日,梅克爾在總理府接見了達賴喇嘛;2008年8月8日梅克爾以「德國總理沒有出國參加奧運開幕式的傳統」為由,不出席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使中德關係一度降溫。

2008年9月,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梅克爾赴北京訪問,並參加了第7屆亞歐峰會。梅克爾在峰會上指出,中國和印度這兩個正在崛起的亞洲國家對解決危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她尤其看重中國,希望中國幫忙德國走出困境。2010-2012年中國GDP成長分別為10.2%、9.8%和9.5%,對德國及其工業提供了重大支持。2010年中德提出「戰略夥伴關係」概念,2011年中德建立政府磋商機制。雙邊關係於2014年提升為全方位戰略夥伴關係。

2012年,歐盟委員會曾對中國光伏(太陽能)產業發起反傾銷調查。中歐當時瀕臨貿易戰邊緣,而梅克爾因顧慮北京報復傷及德國汽車製造業,因此一直堅持通過對話協商,阻止對華徵收永久關稅。在中德的共同努力下,一年後中歐雙方就光伏貿易爭端達成承諾協議,這場中歐貿易史上金額最大的摩擦落幕。

梅克爾始終堅信,親切的外交和緊密的經濟聯繫是更好的政策,她主張擁抱而非謾罵,要求求同存異。因此使得中德關係成為中國與西方大國關係的典範。無可否認,德國的經濟成就與梅克爾把德中關係快速發展有緊密關係。2016年,中國取代美國,成為德國最大的貿易夥伴。自2005年梅克爾上任以來,德國對中國出口增長了5倍,到2019年達1,000億歐元。近幾年中德貿易占中國與歐盟貿易的三分之一。

德國三大汽車製造商戴姆勒(賓士)、大眾和寶馬(BMW)在大陸都設有大廠,其營利超過總利潤的三分之一。其他如西門子和化學集團巴斯夫(BASF)也都在大陸市場投資經營。梅克爾每次訪問中國前都會向大公司負責人諮詢,並帶著該些公司的高級主管同行。

中德雙方都反對單邊主義、保護主義,致力於推動經貿務實合作並創造有利環境,這為雙邊經貿關係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據中國外交部網站顯示,德國是歐盟對華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截至2020年7月底,中國累計批准德國企業在華投資專案11,079個,德方實際投入357.3億美元;經中國商務部核准的中國在德國投資額為166.6億美元。

梅克爾藉德國擔任歐洲理事會輪值主席之便,促成2020年12月底中歐簽署《中歐全面投資協定》,這被認為是梅克爾為歐洲企業界爭取到的最大利益,也是中國外交勝利的共贏佳作。可惜因為歐盟藉新疆人權問題制裁中國官員和實體,迫使中國祭出反制措施,也導致歐洲議會暫時停止批准該《協定》。

新冠疫情使世界貿易受到嚴重衝擊,中國和歐盟在此期間共同努力,2020年初以來雙邊貿易總量逆勢增長,成為陰霾中的亮點。歐盟統計局日前發布資料顯示,2020年前7個月,歐盟27個成員國與中國進出口總額為3,287億歐元,中國首次超越美國,成為歐盟的第一大貿易夥伴。中歐貿易逆勢增長得益於良好的中歐雙邊關係和互補的經濟優勢。

截至2019年的近40年裡,中歐貿易規模增長了250倍。2020年疫情爆發以來,中歐班列開行數量逆勢上升,截至7月已連續3個月每個月開行超過千列,為保障中歐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物流暢通、物資供應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這中間,德國的杜伊斯堡和漢堡兩個停靠站功不可沒。

20211028155351

新聯合政府的可能走向

梅克爾退隱後,新任總理是否能夠把穩正確的方向,中德合作關係將面臨怎樣的變化,成為關注的焦點。

這次大選社民黨以微弱優勢領先梅克爾所屬的聯盟黨,成為議會第一大黨,贏得優先組閣權。但由於沒有政黨得票率接近30%,德國可能出現戰後首個三黨聯合政府。據估計不是聯盟黨、綠黨和自民黨三黨組合,就是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三黨組合。如是前者,總理人選可能是聯盟黨之一的基民盟黨魁拉謝特(Armin Laschet);如是後者,總理人選可能是社民黨魁蕭茲(Olaf Schelz)。

拉謝特曾任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北威州)州長,汽車製造業是該州最重要的產業,加上該地有眾多的中國企業,因此拉謝特很自然地比較親中。蕭茲是漢堡市市長,漢堡是德國第二大城市,也是最重要的海港和最大外貿中心,被譽為「德國通往世界的大門」,其年吞吐量超過900萬標準箱,其中三分之一來自中國,2021年9月中遠海運還收購了漢堡港一個碼頭35%的股份。因此,蕭茲也相當親中。在競選時二人都以梅克爾的繼承者自居。

大選後,構成聯盟黨的基民盟和基社盟不歡而散,拉謝特也為敗選而辭去黨魁的職務,因此,聯合政府可能由社民黨(代表色紅)、自民黨(代表色黃)和綠黨(代表色綠)組建,人們戲稱為「交通燈」聯盟,而總理一職就可能由蕭茲擔任。社民黨在伊拉克戰爭、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夥伴關係等方面與美國存在分歧,執政後可能會要求在平等基礎上重啟跨大西洋的關係,同時著重氣候變遷、裁軍和衛生等新議題。自民黨的對華政策主要是:在捍衛全球的人權與自由上,德國應加強同美、中、法、西班牙、印度、巴西等國各方面的對話;德國應促進全球自由貿易、反對保護主義。自民黨對中國在處理新疆、台港問題上持批判的立場,但希望加強與中國對話並促進經濟關係,更期盼《中歐全面投資協定》及早批准。

按照德國的政治傳統,聯合政府中的第二大黨出任外長一職,因此,綠黨黨魁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可能出任該職。她曾表示「你不談人權,我不談投資」,在與中談判中要求將新疆、香港和台灣列入議題。她曾質疑德國是否應堅守一中政策,甚至主張提高與台灣的關係。但她又認為,處理氣候變遷、全球供應鏈及抗疫問題,沒有中國的合作,不可能成事。

有雜音但不影響實質關係

德國多位重要人士在大選後表示,自1972年德中建交以來,德國始終期望通過經貿推動中國融入國際社會,並作為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夥伴。德國前總理施羅德說:「世界多極化方興未艾,我們需要中國,以應對重大國際挑戰—無論是氣候變化、維護和平,還是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問題,我們必須與中國協力才能應對挑戰,而不是把中國作為挑戰。」3月4日,他曾在德國《商報》、《每日鏡報》發表〈道德化的對華政策注定失敗〉文章提出,歐盟必須反對華盛頓對北京的新冷戰,否則全球性問題無法解決;「即使中國是一個困難的政治夥伴,我們歐洲人也不應該讓自己捲入美國與中國發動的冷酷貿易戰。」他強調德國汽車製造商現在有40%的產量在中國市場銷售,並稱「任何認為制裁、單邊施壓,甚至軍事手段比對話和建立共識更有效的人,從最好的意義上講,都是天真行事,但很難負責任。」

可能就任德國新總理的蕭茲,基本上會延續歷任總理的親中路線,儘管自民黨和綠黨可能會就中國人權問題提出異議,但只要實事求是而不是造謠、抹黑,並非碰不得的禁忌。有些別有用心的人責怪梅克爾只關心經濟利益、不顧人權,事實上,梅克爾歷次訪華曾多次就人權和政治制度同中國領導人交換意見。

20211028155447

梅克爾精神將延續下去

9月10日晚,習近平在與梅克爾通話中強調,中德兩國在推動中歐如期完成投資協定談判,共同倡議多邊主義、維護自由貿易、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做出了積極貢獻,而兩國能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在於雙方相互尊重、注重合作共贏,推動優勢互補;希望德方繼續推動歐盟堅持正確對華政策,客觀看待差異,理性處理分歧,推動中歐關係持續健康發展。梅克爾表示,她願同中方保持密切溝通,努力推動德中、歐中雙方妥善處理分歧;歐中投資協定對歐中雙方都是互利共贏的,希望能儘快批准生效,德方也希望同中方加強疫苗合作。

從柯爾、施羅德到梅克爾,再到可能就任總理的蕭茲,走的都是務實的親中路線,儘管新的聯合政府可能出現雜音,但中德關係不會發生實質性的改變。梅克爾雖已離任,但憑著她在歐洲人和中國人心目中的威望,必將繼續在歐洲和中國之間發揮協調作用。看來「後梅克爾時代」還會延續梅克爾精神。

(作者係旅美政治評論員)

附加資訊

  • 作者: 花俊雄
  • pages: 46
  • 標題: 後梅克爾時代中德關係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