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無法取代大陸市場│李沃牆

美國無法取代大陸市場│李沃牆

台灣對大陸及香港的出口比重在去年前11月已下降至35%,衰退高達19.1%,為近幾年新低。而大陸正不斷提高半導體的自主比例,即使未來景氣好轉,台灣「親美遠中」的結果將會使出口呈現結構性衰退。

新加坡副總理兼財長黃循財於去年12月初訪中時強調,中國大陸將繼續是一個能給雙邊合作帶來巨大機會的經濟體。新加坡對中投資保持積極態度,對實體經濟的投資,包括製造業、物流、綠色經濟、可再生能源等領域都相當積極。

值得注意的是,中新雙方進一步升級「自由貿易協定」議定書、30日互免簽證,以及開放在新加坡使用數位人民幣等。新加坡「親美也親中」,利己又利他;反觀蔡政府卻在加速「親美、去中化」,最終恐賠了夫人(美國市場)又折兵(大陸市場),值得慎思。

台灣對大陸出口連16

台灣財政部公布的海關進出口貿易統計,累計去年前11個月出口為3,925.6億美元,較前年同期減少11.5%;進口為3,231億美元,較前年同期減少18.7%。而大陸海關總署於去年12月初公布的數據顯示,累計去年前11個月,兩岸貿易額為2,444.87億美元。其中,大陸從台灣進口1,820.18億美元,年減16.1%;大陸向台灣出口624.69億美元,年減17.1%,對大陸出口連16黑。

台灣去年經濟成長率勉強「保一」,遠遜美國及大陸。受到美中競合等地緣政治因素的影響,以及國際經濟環境不佳,加上大陸商務部已提前於去年12月15日認定台灣「構成貿易壁壘」,兩岸經貿情勢實不容樂觀。

台灣親美恐占不到便宜

近年來,蔡政府積極向美靠攏,而美方也順勢送出小禮物如「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不過,「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首批協定於去年7月26日立法院臨時會院會上無異議通過,美國國會也於8月8日宣布此倡議獲美國總統拜登簽署生效。此協定號稱是台美自1979年以來所簽署結構最為完整的貿易協定,也是未來台美簽訂雙邊「自由貿易協定」(BTA)的基礎。殊不知,此貿易倡議是一個沒有「基本款」(關稅減讓)的「豪華版」經貿協定,對台灣貿易的助益著實有限,除非簽署台美雙邊貿易協議(BTA)。

其次,2014年台灣對美出口占比僅11%,之後比重逐年成長,2022年占比已提高至15.7%,去年7月對美國出口占比更拉高到17.4%,創下單月新高。但問題來了,一旦對美出口增加,貿易順差擴大,美方豈會容忍大額貿易逆差?未來勢必會要求台灣進口萊豬、購買武器,甚至提高關稅(如川普發動美中貿易戰),將台灣列為「匯率操縱觀察名單」或「匯率操縱國」。

美國財政部於去年11月8日發表主要貿易夥伴的經濟與外匯政策報告,台灣續列入「匯率操縱國觀察名單」。台灣在2016年4月起連三度被列在觀察名單,至2017年10月才移出名單;2020年再度被列入觀察名單、2021年又被列入「加強觀察名單」;2022年6月、11月及2023年6月同樣被列為一般觀察名單。由此可見,美國向來是「利益至上」,親美絕對占不到便宜。

供應鏈「去中化」難以成功

《經濟學人》去年8月發表了一篇〈代價高又危險:為何拜登的對中策略沒效〉文章提醒大陸掌握全球製造業,包括半導體、通信設備和太陽能電池板在內的關鍵原物料(如鍺、鋰、稀土等)。拜登推動對大陸「去風險」,雖讓美國轉從墨西哥、越南等國進口,但後者把大陸商品稍微加工再銷美,非但美國未擺脫對陸方的依賴,他國也更依賴大陸。例如隨東南亞對美國出口的增加,東南亞從大陸進口的中間產品也爆炸式地成長。

同樣受益於美國去風險化政策的墨西哥,從大陸進口汽車零部件在過去五年翻倍。再者,大陸憑藉龐大勞動力和高效的物流,在許多情況下,仍是最廉價的供應國。美國的新措施固然能讓自身與大陸的貿易轉向,卻無法消除大陸對整個供應鏈的影響,從而大部分的「脫鉤」只是脫假的。

美國晶片大廠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也表示,「我們有可能不在台灣生產製造晶片,但中國大陸的市場卻是唯一、且不可能被取代」。另一方面,大陸雖面臨美國禁令封鎖,卻大力投注成熟製程,發展自主供應鏈。早在去年11月的「拜習會」登場前,掌管財政經濟的美國財長葉倫,即向中國副總理何立峰表示,美國無意與大陸經濟「脫鉤」,雙方允諾共同合作確保經濟成長與金融穩定,並在氣候變遷等議題上攜手合作,同時也確定成立美中經濟和金融問題工作小組,提供定期政策溝通論壇。她還計畫今年再度訪問大陸,並期盼能加速雙方的合作。此舉已意謂美國無法與大陸脫鉤,更何況一衣帶水,同文同種的台灣。

台灣總出口恐將下降

大陸與香港一直是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但去年前11月的出口占比已下降至35%,出口衰退高達19.1%,為近幾年來的新低。台灣若對大陸出口呈現結構性衰退,未來總出口難樂觀。而且,台灣未與東協國家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亦非RCEP及CPTPP成員,自不具競爭優勢。換言之,台灣出口若失去大陸市場的優勢,也不易在其他地區占到便宜。

其次,台灣出口大陸的主要貨項是電子零組件,占比達五、六成。據悉,大陸於去年第三季進口的晶片設備年增率高達93%。究其因,即轉向發展成熟製程大量買進製造低端晶片所需的設備所致。大陸面臨美、日及荷蘭對先進設備的出口管制影響,轉而擴大投入28奈米以上的成熟製程。據統計,2024年底大陸將有32座成熟製程晶圓廠建成,加上原有的44座,不久後全球一半的成熟製程半導體將在大陸生產。

集邦科技預估,大陸半導體成熟製程產能比重將自去年的29%,提升至2027年的33%,台灣成熟製程產能比重則恐由49%降至42%。若然,則台系三大成熟製程晶圓代工廠聯電、世界先進及台積電,未來營運恐將面臨極大的挑戰。

(作者係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李沃牆
  • pages: 52
  • 標題: 美國無法取代大陸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