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NO.125 │ 侯康配下架民進黨?

2024年1月|NO.125 │ 侯康配下架民進黨?

台灣大選進入最後兩周的激烈角逐,儘管民調顯示「賴蕭配」略微領先,但「侯康配」的支持度正在迎頭追趕。執政的民進黨之所以選得這麼辛苦,主要是因蔡英文七年多來執政不力,弊案叢生,萬物皆缺,經濟明顯放緩,民眾的滿意度大幅下滑。不過,「藍白合」破局後,柯文哲至今仍不顧民眾黨的發展利益,不願對最有可能「下架民進黨」的「侯康配」釋出善意,結果極可能導致2000年陳水扁以不到四成選票當選總統,民進黨無法占立法院多數席次的狀況重演。 這次大選除牽動著台灣1,930萬選民的心,美國不少關注兩岸議題的學者也表達了憂心之情,雖然其立意皆出於維護美國自身利益,見解也未必完全正確,但仍頗具參考價值。以下試舉二例。 11月30日,《外交事務》發表葛來儀等三位學者署名文章,其中指出:(一)台灣無論誰當選,除須強化自衛能力,更要保證絕不搞台獨(因此,賴清德如當選,須考慮凍結「台獨黨綱」),並須讓大陸相信和平統一是可能的;(二)美國必須保證不支持台獨,包括不以主權國家對待台灣,而且不能反對兩岸和平統一;(三)大陸必須保證不對台動武,採用和平手段實現兩岸統一。簡言之,要阻止台海戰爭,就不能讓兩岸和平統一的可能性完全喪失;而兩岸若通過和平的、談判的方式實現統一,美國就沒有理由反對;至於大陸如何「以和平方式解決與台灣的政治分歧」,則攸關其統一政策是否具吸引力,能否獲得台灣民眾支持。 12月14日,布魯金斯學會舉行線上討論會,任雪麗、卜睿哲及祁凱立等學者均認為,美國對台灣海峽最根本的需求是穩定,不發生會破壞美國在亞太地區外交政策框架及經濟關係的重大發展。任雪麗特別強調,美國從1970年代與中國關係正常化時就說,美國對兩岸分歧的最終結果,或解決方式沒有任何偏好,要的是和平、以有秩序的方式來解決。但她也坦言,美國決策人士最擔憂的是,台灣有人誤以為美國已放棄台灣,「選後新政府突然翻轉與北京靠攏」,製造出一些難以預料的狀況。 我們以為,上述學者願意公開檢討美國當局在處理兩岸問題上的種種缺失,並做出一系列具體建議,的確具有重量級學者的風範與情懷。我們相信,只要美國政府確實且徹底奉行「一中政策」,不刻意打「台灣牌」遏制中國崛起,或明示、暗示美國會作台灣「抗中保台」的後盾,並鼓勵兩岸開啟對話,就會有助於台海和平穩定發展。至於大陸要以和平方式實現國家完全統一大業,就必須充分考慮台灣的現實情況,充分吸收台灣各界的意見和建議,並及早提出能充分照顧台灣民眾利益的安排。…
作者: 紀欣 頁數: 1
侯友宜說民調是參考用,最重要的是自己對選舉要有信心,現在最後一哩路就是拼到底。離總統大選倒數十餘天,在高度政黨認同的藍綠支持者已紛紛歸隊,雙方陣營差距在3%之際,如何成功吸引40歲以下中間票的支持,並再次激起「討厭民進黨」的氣氛,顯然成為國民黨能否逆轉勝的「緊急任務」。 藍白破局藍綠對決再現 「侯康配」成形後,藍綠對立的局勢明顯激烈升高,趙少康出任藍營副手鼓舞了焦慮的泛藍民眾,讓所有厭惡柯P欺凌國民黨與侯友宜的藍營選民迅速回歸,拉抬了侯友宜的聲勢,凝聚了士氣,更明顯拉近了與賴清德之間的距離。相對的,也讓原來支持柯P的綠營選民擔心輸給國民黨,導致民進黨下台,開始大比例地回歸綠營,這不僅再次拉抬了賴清德的支持度,也重創了柯P及民眾黨的行情。 從民調數據觀察,如今泛藍、泛綠選民的歸隊率都已達九成上下,雙方差距約在3%左右,除非執政黨再次爆發嚴重的弊案與醜聞,讓支持民進黨的選票發生結構性的轉移,否則藍綠的差距態勢大致已定。國民黨若想從逐漸偏綠的台灣民意中「逆轉勝」,就必須從中間選民與青年族群中挖掘認同者,以填補侯友宜與賴清德之間的差距。也因此,如何抓到年輕人與中間選民的心,就成為國民黨與侯陣營未來20天最緊急的任務。 必須爭取40歲以下的選民…
作者: 蕭徐行 頁數: 6
再過幾天總統和立委選舉將投票,藍綠白三黨各有信念,各擁支持板塊。此刻多數選民必已心有所屬;但投票前仍敬陳忠言,建請選民想想,你對未來的期待值,何人何黨能做到? 總統選舉部分,4年前大環境極不利於國民黨,韓國瑜得550餘萬票;2008年民進黨因陳水扁貪汙案,謝長廷僅得540餘萬票,這可證明藍綠兩黨的支持板塊相對穩定。此次大選,藍綠兩黨支持者明顯歸隊,以75%投票率計算,兩大黨可能分走近70%選票,必會壓縮第三黨的票源。 民進黨立委席次會下降 立委部分,2020年的選舉結果,民進黨區域加原住民得48席,國民黨區域加原住民得25席,民眾黨掛蛋。不分區藍綠兩黨各得13席,民眾黨5席。 今年民眾黨有柯文哲參選總統,可能會衝高民眾黨不分區政黨票,席次看漲。國民黨區域和不分區立委獲提名的新秀猛銳,普獲好評。民進黨區域和不分區立委提名,有的因醜聞臨陣換將,選情已難如4年前順遂。…
作者: 林松青 頁數: 8
1月13日大選即將揭曉結果。過去一年來,國民黨因為內部分裂、郭台銘執意參選,以及一開始就喊出「藍白不合就無法勝選」的基調,讓國民黨作繭自縛,而柯文哲、郭台銘看準了國民黨不敢撕破臉的心態,不斷攻擊侯友宜,導致侯友宜的支持率一度掉到第三。侯友宜一次又一次地忍辱負重,反而讓選民認為侯友宜太過軟弱。但大選峰迴路轉,民進黨看著「藍白合」的鬧劇,早已提早喝了勝利的香檳,但萬萬沒想到,竟然在投票前一個月被國民黨追平,這對民進黨的士氣打擊很大。 「分裂投票」影響有限? 有一份指標要提出來分享給大家,1月13日台灣民眾總共有三張選票要投,分別是:總統副總統、區域立法委員,以及政黨票(也就是不分區立法委員)。 從11月24日登記截止日以來,幾乎所有主流民調都顯示,不管是在政黨票或區域立委的支持度,國民黨都位居第一。相較於侯康配與賴蕭配一直處於誤差範圍內的糾纏,在總統支持度方面,的確沒有明顯的勝負。台灣民眾過去有沒有顯著的分裂投票習慣呢?也就是政黨票與總統票分別投給不同的政黨,畢竟柯文哲的支持者對這次選舉有足夠影響選舉結果的實力。分裂投票這樣的行為當然一直存在,但畢竟是少數。政黨票與總統票之間的因果關係究竟為何,深受大家關注。 2008年台灣第一次實施立委單一選區兩票制,到目前為止,已歷經4次大選,經比對確認,總統獲勝的政黨,其政黨票或區域立委的得票率都同步得到第一,從未發生過總統贏、區域立委或政黨票輸給對手的前例。所以,儘管目前侯康配與賴蕭配的支持度,已有將近一個月的時間呈現在誤差範圍內,但從政黨票及區域立委的支持度,國民黨始終保持第一的現象來看,這個魔咒恐怕是民進黨必須擔心的。…
作者: 吳東昇 頁數: 10
經過一年的鏖戰,2024總統大選和第11屆立委選舉即將揭曉結果。不過,在本文刊出之際,因為尚未到投票日,因此結果還是不明的。但從選情觀察和預測的角度出發,還是可以大膽地做出結果的預估。 政治學到底是不是科學這個問題,不僅是學科之外的朋友經常談論的話題,即便是學科內的同行,其實意見也不完全一致。但在學科內,大家總是比較可以形成局部性一致的看法。從1960年起,投票行為在美國政治學界裡大致形成了共同意見,也就是某些主題可以量化觀察。換言之,有部分政治學研究應該具有科學性,也就是具有可預測性。當然,自然科學研究者對這樣的說法始終持質疑態度。 侯、柯換了名次卻仍輸賴 我之所以要拉雜地說上前面一段學理,實在是因為必須為接下來要說明的民調結果做個鋪陳,特別是侯友宜的支持者極不能接受前幾個月侯遭到民調襲擊,支持率和看好度一直上不來,但在君悅酒店藍白合破局後,侯的支持度明顯抬升,但在媒體上看不到對侯有明顯的優勢報導,反倒是柯陣營的新聞聲量不小,尤其是在網路世界,柯文哲的聲量依舊領先,賴清德方面則表現出老神在在的西線無戰事狀,這就把藍軍支持者搞得非常焦躁,總希望在民調上看出藍軍已將柯文哲遠遠拋在後頭,然後呼籲想「下架民進黨」的選民發揮棄保行動,轉而支持侯友宜,一舉拿下總統大位。 藍營朋友的焦躁是可以理解的,「呼群保義」的行動也合乎藍軍的思維邏輯,可是我也必須殘忍地說,這樣的期待不完全符合現實。這無關我個人的喜好,而是基於我對現實的了解。要說明這些就必須回到民調。…
作者: 曲兆祥 頁數: 12
國民黨與侯友宜抓錯或根本沒有競選主軸,使得這一場選戰打得異常艱辛,綠營贏面居大。即使藍白合破局了,但藍、白各別支持度的總合遠超過綠營,若要穩當下架貪腐的民進黨,只有開啟藍白第二回合的合作,這考驗著柯文哲的智慧。 國民黨自去年就一直以「下架民進黨」為選戰主軸,最初的辦法是「在野大聯盟」,卻經密室操作徵召了侯友宜,把郭董搞翻了,接著退而求其次,轉向喊了多年的「藍白合」,結果也搞翻了。三腳督成形後,縱然侯友宜與趙少康的支持度穩定躍居第二名,緊追賴清德與蕭美琴,並穩定領先柯文哲與吳欣盈一段差距,但情勢若不出現重大變化,「賴蕭配」當選的機率還是最高。 「抗中保台」捲土重來 2022年地方選舉民進黨大敗後,大家以為「抗中保台」耍不起來了,應該會偃旗息鼓。依據賴清德提出的論述看,「抗中保台」是重整旗鼓,捲土重來,勢頭更猛。賴蕭配拿著「九二共識」、「一國兩制」、「中華民國台灣」等概念,以逸待勞,會在辯論會上狠狠修理或引誘侯友宜與趙少康犯錯。 兩岸對峙,軍事是重要的一環,只要大陸不放棄武統,站在台灣人民的立場,一定希望優先「保台」。簡言之,兩岸對抗與保台,是台灣內部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變的大形勢。…
作者: 朱駿 頁數: 14
離選舉只剩下二周,雖然各家主流媒體民調都指出,民進黨的「賴蕭配」仍然領先在野兩黨的「侯康配」與「柯盈配」,但第二名「侯康配」與「賴蕭配」的差距正在慢慢縮小,而過去一向被視為綠營鐵票區的嘉南與高屏地區,選情氛圍卻正在悄悄改變。 近20年台灣大選中一直有個共同的概念:「藍天、綠地、決戰中台灣」,意思就是說,北台灣是國民黨的票倉,南台灣是民進黨的根據地,而勝負的關鍵在中台灣。但這次選舉已略有變化,原因之一是加入了第三勢力白營柯文哲的因素,其二是從2022年九合一選舉後期,南台灣的版圖已開始悄悄改變。以下僅就1月13日總統大選及區域立委選舉部分,分析一下南台灣的選情。 三腳督變成兩大一小 在最近美麗島電子報與聯合報的民調中,「侯康配」與「賴蕭配」的差距已明顯拉近,而「柯吳配」已呈現邊緣化。12月19日聯合報公布的民調,侯康配支持度較11月底的民調攀升2%,「賴蕭配」維持不變,藍綠雙方目前以31%的支持度戰成平手,「柯盈配」支持度沒有變化,仍是21%,落後藍綠10%。另一方面,觀望選民由11月底的20%,降至這次調查的17%,而「賴蕭配」與「侯康配」當時分獲31%及29%選民支持,「柯盈配」則以21%支持度殿後。 從地區來看,「侯康配」在北北基的支持率由34%降為29%,「賴蕭配」則有斬獲,北北基支持率上升7%。不過,「侯康配」在桃竹苗地區支持度由29%增加到42%,領先「賴蕭配」的幅度擴大,賴蕭配在雲嘉南和高屏澎地區雖仍較獲青睞,但侯康配落後的幅度明顯縮小。中彰投地區「侯康配」和「賴蕭配」持續膠著,支持度都在28%左右。…
作者: 馮國豪 頁數: 17
台灣民眾對總統候選人的私德比較關心,對其所提政見則不太重視,這與西方先進國家有所不同。但是,近年來全球經濟情勢大變,政見應該要能應對此後的變局才是;而且,未來的施政仍可能被競爭政黨拿來檢驗攻防,所以提出政見的政黨必須有把握能兌現。這次總統大選三組候選人提出的產業政策,相當程度會影響到台灣未來的經濟發展,以及應對未來國際和兩岸情勢的能力,是值得觀察的重點。 民進黨賴清德的經濟政策 民進黨去年9月6日公布了「國家希望工程」,由綠營三大智庫(青平台、新境界、台灣智庫)的200位專家和朱敬一院士背書,提出對台灣三大願景(民主和平、創新繁榮、公義永續)。其中在財經政策以「創新經濟、智慧國家」為主軸,提出七大主張,首先是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與韌性;要持續推動蔡總統的「六大核心產業」,再發展「五大信賴產業」(半導體、人工智慧、軍工、安控及通訊);將透過國際合作,於印太及東南亞設置產業園區,並在歐美日及東南亞設立「海外創業中心」分據點,提供海外市場落地服務,以分散供應鏈和市場風險、強化經濟韌性。持續推動與歐美日等國簽訂經貿協定、推動加入CPTPP、印太經濟框架(IPEF)、深化新南向政策。 其次是打造台灣為「智慧科技島」,包括推動IC設計製造戰略基地、促進產業「AI產業化、產業AI化」、打造四大平台(前瞻科技研發、淨零創新科技、軟體研發、人文社會科學及跨領域科技研究)。第三個主張是建構智慧新社會,消除數位落差、優化政府數位公共服務、創造數位社會公共福祉、強化個資保護、個資維護、推動資料流通信任。 其他主張包括:推動金融創新、打造創新創業雨林生態、發展護國群山、發展綠色成長新戰略。綠色新戰略則包含了發展能科技(光電、風能、地熱能、氫能、生質能、海洋能和碳捕捉技術),達成2050淨零轉型目標。淨零科技包括運用資通訊、數位化、結合人工智慧物聯網,協助耗能及碳排產業進行綠色轉型;擴大循環經濟,建立本土綠色金融,推動「公正轉型」。在「創新創業雨林生態」中,要在5年內創造2萬個新創就業;新創投資額每年達1,500億元,10年內台灣成為創新解決方案淨輸出國。在住宅方面,提到8年要新增30萬戶社會住宅,推出囤房稅2.0,要以全國範圍來進行總歸戶。…
作者: 杜震華 頁數: 20
民進黨蔡英文政府全面執政已近8年,期間盡顯言行不一、貪贓枉法、人才匱乏、紀律廢弛之罄竹難書事跡;台灣人民將於1月13日投票選舉總統、副總統及立法委員,選民除須於當日做好所有應有的防範及監督工作,也應在投票前,回憶一下蔡政府的種種作為,以作為客觀判斷的參考。 概缺德、缺能力的政府 人人皆知,萊豬牛及日本核污染等農漁業產品,對人體健康的危害,但蔡政府罔顧民意,進口不符食品安全標準的食材。政府為扶持高端疫苗的開發,而刻意地拖延及阻擾進口BNT及Moderna疫苗。蔡英文擬以教育方式改造國家民族幼苗的思想,滋生可動搖國本的禍害,形同叛國賣國行為。蔡政府成立口罩、疫苗、快篩、雞蛋等國家隊,其間充斥著匪夷所思的政商關係及利益輸送問題。 蔡政府許多國策是順服美國的意志,如兵役役期從4個月增加成一年;為強化防禦工事,花費比其他國家更昂貴的價錢採購美國舊武器,甚至是我方不願意採購的火山布雷系統;已與美簽約並付款的武器,美國卻遲延不發貨。美國為抑制中國大陸的科技發展,迫使蔡英文將台積電遷到美國亞利桑納州設廠。 缺誠信、缺人才的政府…
作者: 吳文希 頁數: 23
美國近年經常指控俄羅斯介入美國的選舉,民進黨近來為了恐嚇台灣民眾,也模仿美國的指控招數,炒作北京介入台灣選舉,例如里長去大陸旅遊,馬上遭到檢察官以涉嫌違反《反滲透法》偵訊,一來營造大陸影響台灣選舉的印象,二來恐嚇里長不可以幫國民黨候選人輔選,至於未來法院是否能判這些里長有罪,根本不是民進黨在意的事。 美國干預他國的內政是常態,台灣各政黨也毫不遮掩地表明與華府親近,三位主要候選人在選前都去了美國。 而美國習於創造一種跟著我走,就有糖吃的氣氛,這是美國介入台灣選舉的高招,它不指名支持誰,但擺明要你接受它的一切,當大家都迎合美國的價值,而不是兩岸應有的和平發展,台灣的選舉就已經變質了。這是美國拐了個彎地介入台灣選舉,無論誰當選,都必須提出美國認可的主張,若美國不認可,則一切免談。 南韓李承晚、南越吳廷琰、智利阿葉德,都是因為不符合美國的利益,就被美國幕後發動的政變推翻。美國不只是介入各國的選舉,更介入各國政府的組成。二戰後,日本過去飽受打壓的左派勢力獲得了解放,右派因為發動戰爭失敗而式微,日本政界開始有左傾的現象,美國政府馬上動用秘密經費,暗中支持扶植日本政界的右派勢力,收買媒體,介入日本大選,排擠左派勢力,創造出親美友好的政治環境。美國在冷戰前,杜魯門總統為了美國的外交利益而放棄中華民國,甚至默許共軍攻打台灣,也允許美國外交官在台灣密謀政變,從國府手中奪取台灣的控制權。 韓戰爆發後,美國為了避免與共產集團擴大衝突,用艦隊控制台灣海峽,台海中立化,表面上是防止共軍入侵台灣,實際上是限制國府趁機反攻大陸。當國際局勢轉變,第三世界支持北京的力量日漸增強,而北京與莫斯科的政治矛盾自1960年代以來不斷加劇,美國盱衡局勢,又再次放棄中華民國,拉攏北京以對抗蘇聯,最後發展到與台北斷交,與北京關係正常化。…
作者: 高靖 頁數: 26
2023年12月10日,民眾黨在彰化員林興賢書院廟口開講,總統候選人柯文哲在大進場時,除與支持者握手外,頻頻拭淚,好幾台攝影機都拍到了,只是,電視前的觀眾不知道他在哭什麼?其實,當天在柯文哲哭之前,柯母已率柯妻、柯妹哭了一輪了。全家人哭成一團,效果似乎未如預期,反被嘲諷柯有戀母情結。 柯文哲的哭,比不上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因新北萬里老家違建,當著媒體擠出不少眼淚。雖然賴被柯調侃「那乾脆直接去賴清德家違建前面辦個直播好了,安排一下,讓賴哭得更大聲」,名嘴也譏諷賴不用擔心未來工作沒著落,可以去應徵作孝女白琴。 這兩位總統候選人哭什麼?台灣選舉如此多,哭最多只能騙騙少數愚夫愚婦外,大多數人都覺噁心。選舉不搞政見,搞「哭票」,更早有人搞「跪票」,在造勢會場眾目睽睽下,說著說著就啪一聲,矮半個身子,這種候選人竟然也當選,被稱作「跪出江山」。 但「跪票」搞多了,後面再搞就不靈了,現在搞「哭票」,但「哭票」有用?既然有兩個人搞了,我們就看看到底有沒有用?哭出的江山能不能保得住?歷史上,「哭出江山」最有名的人,莫過於三國時期蜀國的劉備。 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還是不肯答應,於是劉備雙膝跪地泣曰:「先生不出,如蒼生何?」淚沾袍袖,衣襟盡濕,孔明見其意甚誠,乃曰:「將軍既不相棄,願效犬馬之勞」。終於哭出了諸葛亮,為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作者: 趙興鵬 頁數: 27
北一女國文教師區桂芝12月4日在「蔡英文政府教育政策總體檢」記者會上,細數經典文言文篇章遭到大幅刪減,痛批「108課綱」乃「無恥課綱」,在兩岸引起極大波瀾。在有心人士及側翼的引導下,台灣輿論很快地又陷入文言文與白話文比例之爭,瀰漫著學習文言文「無用」之說。 課綱爭論不休的「真面目」 事實上,文言文「無用」論,除了替民進黨當局「擦脂抹粉」外,恐怕連在校學生都不會認同。短期來說,學測等大學入學考試依舊會考文言文,就算課本刪到只剩15篇,國文老師還是要額外補充,甚至迫使學生「自力救濟」到補習班補國文。長期來說,文言文對於語文表達與文章精鍊有絕對的助益,沒有人能夠否認。 從李登輝時代以降,國文與歷史課綱的修改爭議,莫過於集中在中國史與台灣史的比例,以及文言文與白話文的比例。但不管是比重的調整,還是宣稱重視「素養」能力的包裝,都遮掩不了台灣執政者的「新興國族」建構工程,課綱與教科書的修訂,只是這項將台灣人「改造」為「不是中國人」工程的一環。 為了褪去台灣人與生俱來的中國人身分,進行虛空的「抗中」、「反中」意識形態動員,「中國史」跟「文言文」都被樹立為象徵「中國」的箭靶,從義務教育階段就要將「中國」在台灣連根拔起。課綱的爭論,不過是政客讓民眾陷入思想泥淖的招式,實則要讓台灣人在無止盡的意識形態爭吵中,撕掉自己的臉龐,拔掉自己的根源,從而在認同虛無化的情況下,讓台灣人對大陸人「近親憎惡」,讓兩岸分裂「永久化」。這才是台美政客口中「維持現狀」的真面目。…
作者: 張鈞凱 頁數: 28
民眾黨原擬將陸配徐春鶯納入不分區立委名單,引發了國籍問題,徐春鶯與民進黨官員各說各話,社會大眾也紛云四起,視聽混淆,莫衷一是。徐女士為避免無謂的爭議已婉拒民眾黨的提名,但該項爭議仍懸而未解,近日又得知有另一陸配湛秀英參選立委,為免再爆陸配國籍爭端,顯應將憲法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中,有關兩岸地位關係規定公諸社會,讓不諳法律的官民對海峽兩岸之地位關係有所認知。 筆者身為法律人,應為穩定社稷、調和官民盡一份心力,故特就陸配是否有放棄國籍問題,以法論法,說明中華民國憲法與《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下稱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立法之沿革,與兩岸地位相關的明文規定,以期避免日後再爆無謂的爭執。 憲法沿革與兩岸明文規定 中華民國憲法係於1946年12月25日,經制憲國民大會議決通過,嗣經國民政府於1947年1月1日在南京頒布施行。憲法第四條明定:「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疆域,非經國民大會決議,不得變更之。」而大陸地區當係中華民國的固有疆域、固有領土顯勿需質疑。1991年,由於兩岸情勢改變,台灣地區第一次修憲時特增列憲法第十一條:「自由地區(指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間人民權利義務關係及其他事務之處理,得以法律為特別規定之。」此清楚表達兩岸間相對的定位,一為自由地區(台灣地區)與一為大陸地區,視中華民國之現狀為一國兩區,殆無質疑。嗣後為便於台灣地區之管理,始有陸委會之設立,接著又有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之立法。足證兩岸是區對區的關係,而非國對國的關係。 中共政權1949年雖占有大陸地區領土,但中華民國憲法從未承認其為一國。只是在國家尚未統一之前,兩岸呈現對立分治而已。…
作者: 高秉涵 頁數: 30
這次大選,民進黨推出的總統、副總統候選人都是「鐵桿台獨」,這還不夠,民進黨還提名了主張巷戰血拚的領頭人沈伯洋為不分區立委第二名。 至今有些台灣選民還迷信美國有實力挺台灣,維持實質獨立的現狀,殊不知著名的現實主義派大師海默(John Mearsheimer)早在十年前就預測,美國2023年就沒有實力阻遏大陸武統台灣了。況且,美國正深陷歐洲和中東的兩場戰爭泥沼中,難以自拔。難怪親台灣的葛來儀等三位美國學者,最近也出面規勸民進黨如欲繼續執政,就要「凍結台獨黨綱」,兩岸走向「和平融合」的正途。 戰爭是殘酷無情的,「以哈戰爭」爆發兩個多月以來,過去天天上西方媒體的「俄烏戰爭」報導頓時不見了,烏克蘭死了多少人秘而不宣,沈教授能告訴我們嗎? 美國為了維持霸權,以維護民主人權為藉口,成天找假想敵,到處推銷軍火,拱他國打代理人戰爭。在馬英九執政八年期間,台海十分平靜,太平洋也很太平。近年來美國鼓吹「中國威脅」,又宣傳大陸會武統台灣,台灣竟也有人呼應,倡組「黑熊部隊」,想與共軍打巷戰拚個死活,聽起來很勇敢,殊不知2022年8月裴洛西訪台後的「圍台軍演」顯示,大陸已有實力達到不戰而收復台灣的目標。…
作者: 戴瑞明 頁數: 32
2023年12月13日,外交部長吳釗燮接受外媒《華爾街日報》訪問時表示,1月大選後他將去職,他也形容自己的職位「可能是全世界最難當的外交部長」。 該報說吳任職6年,台灣邦交國從20國掉到13國,但該報也說,吳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外交部長。 台灣人民及政客看了《華爾街日報》這篇專訪,可能有兩樣情。因為在台灣,總統管轄外交、國防、大陸事務,也就是說,吳釗燮能擔任外長一職長達6年,一定是他的表現受到蔡英文和執政黨的肯定,但民進黨及蔡英文並不能代表台灣全體人民的利益。 而且,在吳釗燮任內,外交部的管理也和斷交一樣熱鬧,不久前駐泰國代表莊碩漢正事不幹卻性騷女性職員,當下吳釗燮還裝糊塗,直到火燒破燈籠,國人才知道#MeToo原來早就從民進黨傳染到外交部。 此外,2023年8月,自稱最難當的外交部長,在接受外媒訪問時,居然冒出對台海戰爭的看法,他稱中國大陸可能因為經濟衰退,會引發兩岸開戰。吳難道是希望對岸經濟實力更強大嗎?說穿了,台海會不會發生戰爭,一是取決台灣當家的兩岸政策會不會踩紅線,再來就是中美兩國的角力和利益盤算。…
作者: 張勳慶 頁數: 33
兩岸關係經濟層面的緊密交流合作,一向是台海形勢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石之一,儘管近年來民進黨不承認「九二共識」,國民黨內部對此也有所保留,讓政治層面互動面臨瓶頸。但不容否認的是,台灣對大陸的高額出超,讓台灣對全球不至於出現入超,因此連民進黨也不敢廢止ECFA,還希望大陸能繼續維持。 面臨中美經貿「脫鉤」或「去風險化」的陰影,兩岸經貿呈現低潮。大陸的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前11月,兩岸貿易額為2,444.87億美元;大陸從台灣進口1,820.18億美元,同比下降16.1%;大陸向台灣出口624.69億美元,同比下降17.1%。加上大陸商務部認定台灣對大陸貿易措施構成貿易壁壘,兩岸經貿雪上加霜。 不過,危機就是轉機。大陸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和強大生產能力的優勢,使國內大循環建立在內需主動力的基礎上,提升國際迴圈品質和水準;堅持依靠改革開放增強發展內生動力,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和高水準開放。所以,台灣正可藉由重新調整與大陸的健康公平貿易關係,充分利用歷史文化與地緣經濟等優勢,開創兩岸經貿發展的新榮景。 兩岸經貿現況與實際 表面上看,台灣公布數據顯示,2023年1至11月台灣對大陸累計出口額為1,388.9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減少327.1億美元,減幅達19.1%;1至11月自大陸累計進口額同比減少17.3%。不過,由於大陸仍是台灣最主要的經貿對象,所以台灣1至11月累計全球出口額為3,925.6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減少11.5%;1至11月累計進口額為3,231億美元,較上年同期減少18.7%。…
作者: 黃清賢 頁數: 34
2023年7月,季辛吉以百歲高齡佝僂之軀,僕僕風塵,萬里飛行,從紐約直達北京,大陸給予高規格接待,安排他住釣魚台賓館5號樓,就是1971年他與周恩來會談之處,設想極其細膩。習近平與季辛吉並座交談,溫語對話,祝賀其期頤之壽,以及訪問中國百餘次的雙百之慶,更享之以豪華的壽宴,充滿松鶴延年的中國文化氛圍。 北京如此盛情接待季辛吉,視他為老朋友,主要不是因為他為了美國的戰略利益開啟中國的門戶,而是他自稱愛中國人民、敬重中國文化,歷久不衰,以半生的時間關切中美關係,認知到中美和平相處互蒙其利,惠及世界;中美衝突則互相毀滅,禍及世界,正是不要雙輸的思維。 習近平重美國的前國務卿,而輕現任國務卿,注重與地方、商界來往,乃有鑒於華府執政者毫無信義,何莫寄望於民間,以民糾政也。 尼克森是季辛吉的伯樂 如果說季辛吉是千里馬,則尼克森就是識千里馬的伯樂。尼克森1968年當上總統,燃眉之急是要解決越戰難題,北越屹立不敗,要因是背後有中蘇兩大國支撐。美蘇冷戰正酣,中蘇有矛盾,但華府不信共產集團會分裂,直至中蘇珍寶島之戰爆發,血染烏蘇里江,方知北京與莫斯科仇讎敵對之甚,美國豈有不見縫插針之理?聯華抗蘇不僅可弱化蘇聯,而且有助於越戰之解決。然而,當時華府與北京自韓戰交惡已20年,既無外交關係,恐共意識形態又充斥美國政界,如何著手?…
作者: 汪榮祖 頁數: 36
2023年11月30日,美國《外交事務》雜誌網站刊登了三位知名的「中國通」:葛來儀(Bonnie Glaser)、白潔曦(Jessica Chen Weiss)和柯慶生(Thomas Christensen)聯名的文章-《台灣和威懾的真正來源》(Taiwan…
作者: 花俊雄 頁數: 40
俄羅斯對外情報局(CBP)局長納雷什金日前表示,根據他得到的訊息,西方集團最近頻繁討論更換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的問題。他表示,根據情報分析,美國更換澤倫斯基的理由有三,一是澤氏的行為非常粗暴乖張,二是他對俄烏問題的態度非常僵化,毫無彈性可言。三是他對俄烏衝突的立場太過堅持,因此若要解決衝突,他不可能成為對話的一方。 目前可以取代澤倫斯基的人選,經俄方深入分析認為,以現任烏克蘭國防部長札盧日內、前烏國總統辦公室顧問阿列斯托維奇、基輔市長克里奇科,以及現任總統辦公室主任耶爾馬克等四人最有可能。 根據俄方情資顯示,目前烏克蘭軍隊已失去進攻能力,歐盟正在認真考慮與俄羅斯討論停戰。換言之,歐盟準備依照目前的情況凍結俄烏衝突,但很難瞭解俄烏雙方的談判意願、是否願意簽署文件,以及接受第三方擔任中間人的可能性。 澤倫斯基肯定不會接受凍結俄烏衝突,因為如此一來,他將成為各方聲討的對象,而且會失去掌控烏克蘭的力量。但凍結俄烏衝突對西方有利,因為西方對目前的情勢已感到厭倦,而且也無力再向基輔提供更多軍事和其他援助。 最近俄國媒體頻頻出現有關西方集團對俄烏衝突感到疲憊的報導,這些資訊多半出自西方高官,例如匈牙利外長西雅爾多。但這類資訊若出自俄羅斯對外情報局,其意義截然不同,特別值得注意。…
作者: 姜書益 頁數: 43
喧囂紛擾的2023年終於結束。在迎接2024新年之際,世人莫不希望世界走向和平幸福。尤其,對世局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兩大強權領導人,習近平與拜登在2023年11月舉行會談,給世人帶來甚大期盼。即使美國為此次會談做出甚多努力,但因中美之間仍存在結構性矛盾,未來發展難以樂觀。 中美合作無法化解矛盾 拜登在會談前表示,兩國應負責管理競爭,美方希望朝此方向努力;拜登提到雙方面臨的全球挑戰,包括氣候變遷和人工智慧都需要共同努力。習近平則表示,大國競爭無法解決中美兩國和世界面臨的問題,「兩大國轉過身去不是一個好選項」,衝突對抗的後果誰都不能承受。習更明白表示:「這個地球容得下中美兩國,我們各自的成功是彼此的機遇」。 表面看來,美中雙方都無意正面衝突,並且展現合作的意願。然而,習、拜進行閉門會談後,雙方並沒有發表聯合聲明,而是各自向媒體宣示立場。這顯示,中美之間根本的心結並未獲得紓解。 有評論者認為,美中雙方同意對在美國氾濫成災的芬太尼(Fentanyl)藥物進行管制,以及在人工智慧(AI)領域的合作達成共識,並恢復軍事對話,是此次會談的重大成果。因此認為此次「習拜會」奠定了中美新關係,中美可以走出過去6年的對抗衝突,邁向和平共處、合作發展的新模式。…
作者: 徐勉生 頁數: 44
第 1 頁,共 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