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土城乙未保台史蹟│張健豐

新北土城乙未保台史蹟│張健豐

近300年前,福建漳州籍的林成祖家族開闢了灌溉今土城、板橋、中和一帶的大安圳。之後,將經營權轉讓給林本源家族,並淡出板橋地區。乙未日軍侵台時,土城成了殺戮戰場。昔日在大安寮(今土城區大安里和永寧里)古戰場所建的「大安寮忠魂碑」因都市化已不復存在了。

202203015840834765

位於土城區大安里天上山(土城最高峰)山腹的「桐花公園」中的桐花,被稱為「五月雪」,成為許多人追逐的熱門景點。根據客委會資料,台灣的油桐樹培植可追溯到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當時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因日本內地桐油產量不敷使用,於是在台灣宣導種植桐樹以備用。可見,它是二戰時期留下的產物。反觀120餘年前,土城在乙未被日軍侵台的史蹟,因快速的都市發展而逐漸被淹沒。

清代大安圳水利的開鑿

前身為環河路的擺接堡路,是土城區連接三峽、樹林柑園的交通要道。擺接堡的「擺接」為土城、板橋、中永和一帶的平埔族原住民社名。在清乾隆(1736-1795)初期,福建漳州人林成祖引新店溪水灌溉今中和的永豐圳。而大漢溪左岸的新莊平原也正在開墾階段時,乾隆25年(1760)劃定之番界線,仍將土城境內大安圳取水口的九芎林至大安寮一帶畫出界外禁墾。直到乾隆49年清釐番界後繪製的《台灣田園分別墾禁圖說》中,有關淡防廳圖說記載「業戶林成祖買自擺接社番業」,才劃入界內。

土城境內的東、南部是廣闊的丘陵地,占全境62%,但林成祖看中這裡的水資源豐富,有發展的潛力,便在取得平埔族擺接社的合作後,利用其豐富的開圳經驗,在土城的「媽祖田」,引大漢溪水以堅固的突堤,流經今土城區的頂埔、大安、土城、柑林陂、冷水坑這一帶的水田。至四汴頭庄(今土城看守所一帶)分支四流,跨越新埔、港仔嘴(今板橋江子翠)、今中和西部各庄,「細渠,灌溉水田約千餘甲,圳寬2丈4尺,圳長20里,兩岸遍植相思樹護堤」,其設計之周到、結構之壯大,不僅全台罕見;,其灌溉面積亦僅次於瑠公圳,對於北台拓墾具有極大的貢獻。此即同治10年(1871)《淡水廳志》所記載的「大安陂圳」,俗稱「大安圳」。

大安圳開鑿後,逐漸吸引大量漢人來擺接平原入墾,進而聚集成庄。道光9年(1829)台灣道姚瑩北巡記載:「渡大溪(大漢溪)至艋舺,途中山水由秀,風景如畫,擺接13莊在其東南,為北部第一勝境。」到了40年後擺接堡已發展到了十七莊,土城區境內就有大安寮莊、籐寮坑莊(今變電所一帶)、冷水坑莊(今宏國德霖科技大學山腳下)等。隨著稻米產量和移入人口的增加,仍有足夠產量得以輸出至大陸,可見擺接平原的富饒。

其間,林成祖家族卻將辛苦經營的大安圳轉讓給林本源家族,並淡出板橋。歸咎原因,可能是乾隆末年發生的林爽文起義事件,土城地區受創頗深。據《淡水廳志》卷十四考四記載:「乾隆50年12月15日甲寅,署都司易復率官軍、義民合圍擺接,四面殺入,群逆不能當,皆奔…,23日辛卯,琇與易乘銳攻甘(柑)林陂(今土城海山捷運站一帶),24日壬辰,火攻克之,賊負傷溺死殆盡,焚其巢」由於戰亂,使土城、板橋地區當地居民佃戶或因誤殺,或因逃難,也有當地人士因參與而被清廷抄家者,今土城當地的義塚大墓公即為當時事件留下的義塚。

道光26年(1846),林成祖家族將大安圳轉讓給林本源家族,當時漳州人移居者日眾,在今林家花園(林本源官邸)一帶建造了十多棟瓦屋,命名為枋橋新興街,這也是枋橋街的前身。隔年,林本源家族在此建了收租公館「弼益館」,並有商船往來板橋與新莊之間,促進了板橋商業的繁榮,也讓附近的土城再度成為美麗家園,但土城於1895年卻淪為殺戮戰場。

202203015840834766

乙未保台的奮鬥

1895年乙未台灣割讓給日本後,台灣部分仕紳組織民主國,開始乙未保台的軍事行動。7月13日,日軍近衛師團坊城大隊和運糧船隊在三角湧(今台北三峽)遇襲後,北白川宮親王派特務曹長山本好道率一個中隊22名的騎兵隊伍前往偵察。該隊從枋橋街(今板橋市)南下,在頂埔莊附近的大安寮遇襲,僅有3名下士逃脫到海山口。

隨後,日軍為了掃蕩大漢溪一帶的抗日勢力,乃於7月22日兵分三路,從大漢溪兩岸的土城、樹林、鶯歌及大溪三方面向三角湧附近逼近,行動以兩天為期。土城方面,由松原晙三郎少佐率近衛步兵第二聯隊第二大隊步兵等近1000人,外加兩門山砲組成松原支隊從台北出發。當該支隊抵達枋橋街時,約有三分之一的市民為躲避日軍暴行,攜家帶物向外逃避,市面一片蕭條清寂。至四汴頭途中在百姓家發現日軍騎兵遺留下的指南針、特別被服、靴、襪子、毛毯等。23日清早,松原支隊從四汴頭出發時,發現包含柑林陂等在內各村幾乎都有防禦工事,每一家都或多或少藏著武器、彈藥,便沿途放火焚燒聚落。

土城村和大安寮的激戰

松原支隊到達土城村前方時,抗日軍猛烈射擊。支援火力的日軍砲兵因道路難行,砲車無法通過,只好將砲車分解後搬運前進,終於逐漸到達陣地,立刻布列開來發砲,轟然一聲,砲彈飛往土城村頭頂,土城村頓時土崩瓦解。此時,今宏國德霖科技大學一帶山上的抗日軍,以抬槍及步槍向日軍展開猛烈射擊。日砲兵乃轉向轟擊山上的抗日軍,但由於仰角過大無法射擊,只好在地面挖洞,將砲尾擱置在傾斜的洞坡上才能發射,同時攻上山的步兵一小隊也吶喊衝鋒向前,11點20分占領了土城村。

當日軍往大安寮前進時,據守房舍及天上山山腹的抗日軍頻頻向其射擊,松原少佐於下午1點20分,命砲兵橫越水田前進,至土城村西南端(今永寧捷運站一帶),先掃蕩山腹的抗日軍,然後砲擊大安寮。3點左右,日步兵完全占領大安寮,並對民家進行搜索,其後全部放火燒燬。日軍占領前述山腹後,夜深人靜,往各路日軍所在的位置望去,但見一片煙焰,火光彌天,慘淡光景令人為之悽然。

202203015840834767

乙未保台史蹟應重建

日據初期,當局在土城興建了現今的中央路,可到三角湧。路上有炭礦用台車輕軌鐵道到板橋,其中開闢的建安坑(今永寧村)為光復後海山煤礦的前身。原本以傳統工業(礦業等)為主的土城產業,1970年後成立土城工業區,2003年轉型為高科技園區,如郭台銘在頂埔成立的鴻海精密工業等相繼進駐。昔日的農業產品改為工業產品,輸出至中國大陸。而由捷運永寧站延伸的頂埔站通車後,則與捷運板南線連成一氣,進一步帶動土城的升級發展。

202203015840834768

但1928年在大安寮古戰場所建的「大安寮忠魂碑」,卻因快速的都市化已不存,只剩位在永寧里大安圳旁的的福德宮‧萬善堂,即俗稱的楊大人廟還保有遺跡。這裡有收埋當初開大安圳時殉難的楊大人,以及其他工匠被活埋的屍骨和日軍19名騎兵的屍骨。另外,乙未戰後,土城村曾一度更名為「太平」,意謂當地百姓已飽受戰爭的痛苦,乞求太平之意。所以當局應在上述古戰場,建立乙未保台的史蹟,以營造土城的地方特色,除可振興觀光產業,也可認識先民忠勇團結、愛護家園的優良文化。

 (作者係歷史研究工作者)

附加資訊

  • 作者: 張健豐
  • pages: 86
  • 標題: 新北土城乙未保台史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