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2003《台聲》封面的故事│徐波

1983-2003《台聲》封面的故事│徐波

1983年2月1日,一本由大陸台胞團體經辦,旨在表達台灣同胞心聲,在海內外公開發行的《台聲》雜誌在北京誕生。我在這一年有幸成為雜誌社的一員,直至2004年春。我在《台聲》21年,主要做兩件事,一是美術編輯,二是攝影採訪。為紀念《台聲》創刊40年,我來講講1983-2003年間《台聲》雜誌封面背後的故事吧。

202203015840834751

1983年《台聲》創刊號封面,刊名採用的是著名書法家啟功先生的字,封面圖片採用的是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著名畫家吳作人夫人蕭淑芳的作品—《揚帆》。吳作人為畫作命筆題詩「借得長風破浪去,情懷滿載寄故人」特別引人注目。中國畫強調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的和諧統一。用享譽全球的大陸著名畫家的作品,作為《台聲》的封面,更凸顯中華文化的魅力。《台聲》創刊號後,還有李可染、徐悲鴻、關山月、袁曉岑、何香凝、潘天壽等國畫大師的作品,登上《台聲》封面。這種設計風格一直保持到1984年第二期。

202203015840834752

1980年代,正值台灣風雲大變化之際,也是台灣期刊業有史以來最活躍、發展最迅速的黃金時期。這期間的台灣政論期刊多用人物漫畫與人物照片做封面,接地氣,又特具視覺衝擊力。為了因應這個變化,《台聲》從1994年第三期開始,改用當期雜誌中重點人物或重大活動照片,配以醒目的要文標題來設計封面。

這種鮮明的變化,讓《台聲》在大街小巷琳琅滿目的報刊架上,很容易被人一眼認出是時政評論類期刊,而非美術期刊。後來成為全國台聯金牌交流項目的「台胞青年夏令營」,也在這一年首秀雜誌封面,而且是全畫幅登場。這對《台聲》來說也是第一次。這個時期的美編,不僅要會設計,而且要會寫美術字,因為印刷廠鉛排車間裡只有宋、黑、楷、仿4種基本字體,而且鉛字最大字型大小為42磅,相當於現在的初號,遠遠不能滿足雜誌彩頁、正文標題設計之需。

綜合多方面的意見,《台聲》雜誌從1986年第一期開始,刊名改用美編手繪的美術字,這一用就是12年,直至《台聲》創刊20周年時(2003年第一期),才又恢復啟功先生的書法字。

1993年9月,魏秀堂接替梁因擔任總編輯後,即提出《台聲》改版方案。10月4日,由社長郭平坦主持的社委會決定自1994年第一期改版。公開發行了11年的《台聲》變身了:開本小16改成了國際流行的大16,豎排繁體改成了橫排簡體,採用雷射排版新技術,告別了「鉛與火」時代。

大開本也激發了美編的積極性,《台聲》封面設計風格為之一變,雖然依然堅持時政期刊封面慣用的解釋型風格,但在設計上採用豎向切割,左側僅留五分之一放置文章要目,右側形成近9:16的比例空間安排圖片,這種類似現在手機豎屏的畫面,在1990年代封面設計中並不多見。俗話說「看書先看皮,看報先看題」,9:16的圖片具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往往能先聲奪人,在眾多雜誌中凸顯自己的特色,從而吸引讀者的注意力。1994年第3期《台聲》參加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組織的期刊封面評選,獲「期刊會員單位」單項封面三等獎,不知設計因素占了多大比例。這種風格設計一直沿用到1997年第11期。

202203015840834753

大陸改革開放,引發海峽對岸台商西進浪潮迭起。1996年第一期《台聲》,開始選用台商人物做封面。這是編輯部貫徹雜誌社定下的「1996年經濟報導要以為在大陸投資興業的台商服務為重點面」方針的具體舉措。北京台資企業協會副理事長、北京紫玉山莊房地產開發公司董事長黃紫玉,成了第一位登上《台聲》雜誌封面的台商人物。當年陸續登場的「故事人物」還有:郭雅濤、周奇勳、謝坤宗、劉文築、柯樹仁、王文宗、黃景山等多地、多行業的台灣商人。

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以及中部的崛起,台商西進、西進、再西進,《台聲》記者也積極跟進採訪。僅1996至2003年8年間,共有82位台商成了《台聲》封面故事的主角。其間還有李辰、張澤熙、魏麗惠、王曉波、王津平等兩岸傑出台胞也上了《台聲》封面。

202203015840834754

也是在這段時期,《台聲》雜誌美編自學數位排版技術,在雜誌社領導的支援下,購進相應的電子排版軟硬體,1999年第一期開始,雜誌彩頁與正文的排版工作全部由本社美編室自行完成,印刷廠只負責出片、印刷和裝訂。這是繼1994年《台聲》雜誌告別鉛字排版、轉倚外單位雷射排版後的一次重大進步,為日後雜誌在編輯、設計、校對、出版等方面品質的提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告別鉛與火,迎來光與電」,真正跨入網路時代的過程中,老台聲人都不會忘記在北京外文印刷廠鉛排車間,那位端著沉重的鉛字托盤來回忙碌、為《台聲》辛苦排版11年的周榮煥師傅。

 2003年對於《台聲》雜誌來講,也是一個令人難忘的年份。首先,《台聲》迎來創刊20周年,封面再次啟用啟功先生的書法作為刊名,美編用數位化將書法字處理成金字,這既是向創刊號的致敬,也是對啟功老先生的感恩。這一期還破天荒將《台聲》全體同仁自己送上了封面。當期雜誌刊載了王在希、樂美真、王津平、李哲夫、陳孔立、郭炤烈、鄭堅、郭平坦、何標、陳弘、黃瑞我、費陳彩霞等多位領導、兩岸和海外的台胞鄉親,以及諸多媒體朋友撰寫的回憶紀念文章共25篇。社長蘇民生撰文「每月點評」,題為《明天會更好》。

2003年春天突如其來的非典肆虐北京。4月24日零點,當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因疫情被宣布整體隔離之時,有一位在北京的台灣人站了出來,臨危受命,擔任人民醫院隔離小組核心組長,奮戰在抗擊非典第一線。她就是台灣省籍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大學醫學部副主任魏麗惠大夫。這樣突出的台胞人物,當然、必須是《台聲》雜誌的封面人物。所以人民醫院剛解封5天,《台聲》文字記者甘鐵生與我便趕赴魏家進行採訪。由於剛從封閉22天的火線上撤下,滿臉的疲憊寫在魏老師的臉上。為了讓照片具有現場感,也為了使照片上魏大夫看起來更加精神,數日後,我在人民醫院大門道閘前,為魏大夫拍下了封面照片。

202203015840834755

 2003年還值得記上一筆的事,便是從當年第七期開始,《台聲》跨入全彩版時代,封面設計也隨之一變,畫面組合更加自由開放而充滿活力,給讀者一種煥然一新的感覺。這是我在《台聲》21年設計工作中,自我感覺最滿意的一年。

2004年3月,我調到全國台聯機關工作,結束了我的編輯記者生涯。但一代代台聲人傾心竭力,風雨兼程,在海峽兩岸架起的這座心橋,繼續發揮著應有的作用。

(作者係《台聲》雜誌前編輯記者)

附加資訊

  • 作者: 徐波
  • pages: 73
  • 標題: 1983-2003《台聲》封面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