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對華「去風險化」之表象與實質│胡勇

歐美對華「去風險化」之表象與實質│胡勇

在中國強烈反對「脫鉤斷鏈」後,歐美對華政策的口徑近來出現重要變化。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及美國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都明確表態,不尋求與中國「脫鉤」(decoupling),但又強調將在對華關係上,致力於「去風險化」(de-risking)

202203015840834731

「去風險化」字面意思是降低對中國過度依賴造成的風險,聽起來無可厚非,相較於簡單粗暴的「脫鉤」二字顯得理性溫和,但實質上,「去風險化」與「脫鉤」,只不過是從全面脫鉤轉向選擇性脫鉤,從泛安全化轉向精準安全化而已。「去風險化」的背後是,歐美等西方國家與中國信任的缺失與競爭的演進。

表面要降低對華過度依賴

2023年3月30日,馮德萊恩訪華前,在布魯塞爾首次就歐盟對華關係「去風險化」做了較系統的闡述。她指出,歐中之間不是非黑即白的關係,與中國脫鉤不符合歐洲的利益。在她看來,雙方大部分商品和服務貿易是互利和「非風險性」的,但在貿易和投資的某些領域,中國對歐盟的經濟安全與國家安全構成風險,因此,歐盟處理對華關係將聚焦「去風險化」。馮德萊恩重點羅列了四個方面的內容。

首先,歐盟要讓自己在健康、數位、清潔(淨零)技術等產業部門,變得更有競爭力和韌性,為此必須在一些關鍵原材料領域,降低對中國的過度依賴。目前,歐盟90%以上的稀土、鎂和鋰的供應來自中國市場。

其次,歐盟要更好地運用現有的貿易工具箱來應對經濟扭曲與經濟脅迫,包括境外直接投資、出口管制措施、反補貼條例等。再者,歐盟需在一些關鍵部門開發新的防禦工具,這些敏感的高科技領域包括微電子、量子計算、機器人、人工智慧、生物技術等。最後,歐盟將與日本、印度等來自G7或G20的夥伴,共同維護經濟安全。

總之,歐盟經濟「去風險化」的核心是,增強供應鏈的韌性與分散對外貿易市場。

4月13日,因染疫推遲訪華的歐盟委員會副主席、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在歐盟對外行動署網站,發表了《我對中國和歐中關係的看法》文章。他認為,「新冠大流行和俄羅斯能源訛詐告訴我們,不能依賴單一國家。我們知道,在某些原材料方面,如鈷、錳或鎂,我們現在是過度依賴包括中國在內的某些國家,…因此有必要多元化我們的價值鏈」。

4月27日,蘇利文在布魯金斯學會發表講話時表示,「我們與歐洲主要領導人一致認為,我們支持去風險化,而不是脫鉤。」他還宣稱,「從根本上說,去風險意味著擁有彈性、有效的供應鏈,並確保不會受到任何其他國家的脅迫。」

5月9日,彭博社刊出美國眾議院中國問題委員會的民主黨成員克里希納莫爾(Raja Krishnamoorthy)的訪談,他說:「和中國經濟脫鉤是不可能的,更重要的是,尋求在我們非常依賴中國,或因某些原因而無法獲取的供應鏈領域上降低風險。」

選擇性脫鉤與精準安全化

從表面上看,「去風險化」是確保經濟安全的必要之舉。相互依賴理論表明,依賴較少的一方,在相互依賴關係中往往占優勢。馮德萊恩在演講中提到,十多年前日本因雙邊關係惡化,而受制於中國「稀土牌」的前車之鑒。博雷利更申明,「我們採取的這些(去風險化)措施並不是針對某個國家,而且是與WTO規則相容的」。然而,透過現象看實質,「去風險化」是在歐美認識到全面脫鉤與泛安全化不可行後的調整措施,也就是轉向選擇性脫鉤與精準安全化。

根據歐盟統計局發布的資料,2022年歐盟27國對華貿易額為8,563億歐元,較上年增長22.8%。中國為歐盟的第二大交易夥伴、第一大進口來源地、第三大出口市場,占比分別為15.4%、20.8%和9.0%。根據中國商務部披露的資料,2022年,中國與歐盟貿易額達8,473億美元,同比增長2.4%。

另外,截至2022年底,中歐雙向投資存量已逾2,300億美元;2022年歐洲對華投資121億美元,同比大幅增長70%。同期中國對歐投資111億美元,同比增長21%。面對如此體量的相互依賴,脫鉤必然會造成兩敗俱傷。

前不久一家歐洲智庫估算了歐盟第一大經濟體,也是中國在歐盟最大的交易夥伴─德國對華脫鉤的成本,結論是如德國選擇脫鉤,GDP將下降2%,相當於損失600億歐元。無怪乎德國總理蕭茲5月9日「歐洲日」的演講中,表示贊成馮德萊恩的觀點,即歐盟不應當與中國脫鉤。

無獨有偶,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2022年中美兩國貨物貿易總額為7,594 億美元,其中中國對美出口5,818億美元,自美進口1,776億美元。根據美方統計,兩國貨物貿易總額為6,906億美元,美國對華出口1,538億美元,自華進口5,368億美元。無論中方還是美方的資料都顯示,中美貨物貿易額創下歷史新高。

換言之,市場力量在當前中美經貿關係中仍發揮重要作用。美國商會的報告也顯示,如果中美脫鉤,美國投資者可能每年損失250億美元資本收益,美國GDP損失可能最多高達5,000億美元。4月20日,美國財政部長葉倫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演講時坦承,中美這兩個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應當建立「建設性和公平」的經濟關係,美國做出與中國「脫鉤」的努力都將是「災難性的」。

顯然,全面脫鉤與泛安全化,只會導致歐美因小失大與作繭自縛,將在中國市場份額與商業利益上拱手讓人。但中國的競爭對手身分,早就被歐盟(「體系性競爭對手」)和美國(「主要戰略競爭對手」)鎖定,歐美不可能滿足於與中國經濟相互依賴的現狀,於是便以「去風險化」的名義,執行選擇性脫鉤與精準安全化。

所謂選擇性脫鉤,就是不再鼓吹或尋求全面切斷與中國的經貿聯繫,而是在攸關未來產業發展的某些關鍵領域,阻斷與中國的合作。所謂精準安全化,就是不再揮舞國家安全的大棒,而是瞄準雙方競爭最激烈的某些部門,精準地展開政治干預。

202203015840834732

在高科技產業「去風險化」

目前,歐美對華關係「去風險化」,集中在與軍事或戰略競爭相關的高科技領域和前沿產業部門。馮德萊恩就聲稱,如果投資與出口不能排除軍民兩用性質,那麼其是否符合歐洲的安全利益,就值得商榷。「我們要確保歐洲公司的資本、技術與知識不能被用來增強體系性競爭對手的軍事和情報能力。」不僅如此,馮德萊恩還要求堵上透過在其他國家投資造成的新興和敏感技術洩露的漏洞。

相較歐盟,美國對華採取的選擇性脫鉤與精準安全化更加露骨。近年來,美國尋求在高科技領域與中國脫鉤,並將經貿科技問題政治化、工具化甚至武器化。拜登政府簽署的「晶片法案」,向在美晶片製造企業提供巨額補貼的同時,也要求這些企業必須同意「不在中國發展精密晶片的製造」,近期還試圖以行政命令限制美國企業對中國半導體、人工智慧、量子計算等關鍵領域的投資。不僅如此,美國還到處拉攏盟友,在重點產業加緊打造「排華供應鏈」,比如美國與韓、日和台組建「晶片四方聯盟」(Chip 4),與荷蘭和日本達成限制向中國出口先進晶片製造設備的協定等。

5月初,美國駐華大使伯恩斯直言不諱地表示:「在某些先進技術領域,我們已經宣布了一些限制性措施,將兩個經濟體分隔開來,因為這顯然符合美國的國家安全利益」、「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去幫助中國增強軍事實力,因為美國正在跟中國進行一場全方位的重要競爭。」

小結

中國國務委員兼外長秦剛最近訪問歐洲時,對歐方聲稱的「去風險」表達了關切。秦剛指出,如果以「去風險」之名行去中國化之實,那就是在去機遇、去合作、去穩定、去發展。這句話說得非常好。無論歐美實行脫鉤,還是「去風險化」,中國都將繼續走開放共贏的道路。頑固奉行單邊主義與保護主義的歐美,是時候反思一下了。

(作者係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胡勇
  • pages: 43
  • 標題: 歐美對華「去風險化」之表像與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