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袁崇煥│汪榮祖

認識袁崇煥│汪榮祖

蘇貞昌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卻認同300餘年前的中國人袁崇煥,但他說:「袁崇煥不死,清兵怎麼入關」?可見他並不知道袁崇煥不死,清兵照樣入關!蘇揆會錯了意,白費心機,而衆說紛紜,多一知半解,不妨為大家「科普」一下袁崇煥其人其事。

202203015840838

謂反間計

蘇貞昌說:「滿清皇帝都承認當年的分化離間計成功,才能拿下天下」,是知其一,不知其二。按《清太宗實錄》提到:滿洲皇帝皇太極(即清太宗)曾捉到明朝兩個太監,故意讓他們偷聽,說是袁督師與滿洲當局有密議,然後故意讓太監逃走,報告崇禎皇帝。於是後人以為檔案認定袁死於反間計,更引申明朝的崇禎皇帝,昏庸無能,自毀長城,故而袁督師不死,長城不倒,滿人安得入關的結論。

蘇某拾人牙慧,不知《清太宗實錄》所記,真像《三國演義》裡的蔣幹盜書,未嘗沒有在渲染皇太極的能耐。即使確有反間計,崇禎皇帝及其謀士大臣也不可能像傻子一樣,都輕信兩個太監的密告,把國家的棟樑毀了。反間計原是一種情報戰,虛虛實實,不可能無風起浪,只有推波助瀾之效。袁受審時,都城的士大夫有為袁求情的,也有願代袁而死的,但無人能替袁辯白,袁也自覺百口莫辯,有口難言,只好引頸受戮。換言之,如無其他重要事故,反間豈能得計?

袁崇煥未以通敵入罪

袁崇煥字元素,廣西藤縣人,祖籍廣東東莞,近代康有為與梁啟超都把他當廣東老鄉看待。他生於萬曆12年(1584)。袁玨有《前明薊遼督師袁元素先生》詩16首,頗道袁的身世,所謂「少時貧賤歎飄零,家托扶風任少卿」,原來出身寒微,「名成榜上已中年,卻被風吹下九天。萬井饑寒民父母,一身清白吏神仙」,謂其於萬曆47年(1619),才中進士,出任紹武宰,成為一個清廉愛民的地方父母官。然而他最關切的是軍務,當時遼東邊患已熾,所以守邊自任,即所謂「書生拔戟去從戎,慷慨行間國士風」;「信是男兒能報效,一枝班管六鈞弓」。天啟二年(1622)後參與遼東軍事,以兵部尚書,督師遼東。

袁崇煥被捕是崇禎2年(1629)的12月。在此一個月前,在關外與袁督師對峙的滿洲部隊,突由皇太極率領,溜進喜峰口,越薊州而西,進逼京師。袁雖星夜馳歸救援,但朝野人士不免有袁與敵方有默契以逼和的疑竇,正於此時皇太極果真乘隙設間,遂使疑上加疑。再加上袁帶兵到達京師,要求入城休息,更加深可疑度,相信袁果有私通敵國、圖謀不軌的嫌疑,乃不准入。嚴格而論,這些都是想像的理據,而非實據。所以崇禎皇帝給袁定的罪名,並沒有說他通敵叛國,而是「講款致寇,擅殺逞私,失誤封疆」三大罪狀。這三罪互有關聯,也都是事實,三罪在疑中落實,使欺君之罪定了案。

袁崇煥為何講款?

講款是謀和的意思。袁原有雄心大志,要為大明肅清遼東,曾說「給我軍馬糧穀,我一人便可守住遼東」。他確實打過勝仗,最有名的是甯遠之戰(1626年2月),後金國皇帝努爾哈赤攻城不利敗退,但此戰號稱大捷多有渲染,如說努爾哈赤作戰死亡便不確實。事實上,這僅是一場勝利的防禦戰,無關明清勢力在遼東的消長。袁知戰無了局,所以他未乘勝追擊,而是乘勝求和,派喇嘛到敵營議款,事先並未告知明廷,讓私通款曲留下了把柄。更何況新即位的皇太極攻打朝鮮,而袁不能救;翌夏又攻寧遠,並圍錦州。袁守住寧遠,但號稱前所未有的大捷,明顯言過其實,為權臣魏忠賢參袁救援錦州不力之過,袁遂自請解職返鄉。

天啟皇帝不久駕崩,崇禎即位,再度起用袁,也就是袁玨所說:「林下寬閑未十旬,璽書萬里招孤臣」。當袁離粵前往督遼時,粵東名士對袁的軍事才能推崇備至,將他與黃石公、赤松子、周亞夫、諸葛亮、謝安等人相提並論,相信袁崇煥一出,遼東胡塵,必可肅清,而後刻石記功,莫不對袁有一戰而勝的不切實際的期盼。

明朝士大夫的高論,對袁壓力很大,說不出內心自知非議和不得解決遼事;事實上自天啟元年(1621)滿洲人攻占瀋陽後,優劣之勢大致已定。但袁崇煥在全國的期盼下,何忍澆大家冷水,即使當崇禎皇帝於元年(1628)7月問他邊事何時可定,他仍說五年以內可以肅清遼東。所謂肅清當然要靠軍事手段。當他離開皇宮走到午門時,有人問他諾言可有成算,他說因皇帝期望甚殷只好說五年以安慰聖心,可見他自己根本沒有把握,已有欺君之嫌。所以回任後戰既不能,只好積極求和,以為若和議有成,至少可以勉強推卸五年平遼的職責。可是不到一年,滿清大軍竟兵臨京師城下。至此他的和議曝光,很難不入「講款致寇」之罪,以至於「疲兵苦戰少奇功,再見天顏即獄中」。袁督師就這樣被崇禎皇帝關進牢裡。

袁崇煥擅斬毛文龍

崇禎二年6月,袁督師自京師陛見回任後,突至遼東灣的皮島犒師。犒師其名,斬毛文龍其實;袁持有皇帝賜贈的尚方寶劍,自可便宜行事,先斬後奏,皇帝亦無可奈何。近人論毛文龍一事,大都認為文龍罪有應得,所謂「威斬文龍快古今」,有詩句說:「反骨法應誅魏延,奸謀夢早兆田橫」,把毛文龍比作有反骨的蜀漢將軍魏延。啟超甚至說:此乃袁督師的霹靂手段。但毛文龍死後,他的部將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一怒之下都投了敵,並為清廷掃定西南。斬毛文龍一事於大明王朝的利弊已不言可喻。

袁斬毛文龍,因毛罪大不赦呢?還是別有緣故?有兩則記載值得注意,一則見於文秉的《烈皇小識》,說是袁回任後與滿洲方面恢復和議,發現毛文龍與滿方已先有成約,趕緊派人以厚利要求解除與文龍之約,然後再與自己訂約。但滿洲人重視盟折,堅持不願毀約。作為兩方面仲介的喇嘛乃為袁出主意說,現在只有把毛文龍殺掉;人既死,在滿洲方面就不再認為是負約。照此說法,袁斬毛文龍是為了清除他與滿方議和的障礙。毛文龍議和事也可在《滿文老檔》找到議和的檔,應該是正確的。

另一則見諸計六奇的《明季北略》,說是明朝的降將李永芳向滿洲皇帝獻策,如果大軍入侵中國,毛文龍會據皮島作截後式的牽制,何不與袁通書時,假意答應他歸還遼東,條件是殺毛文龍。袁認為很合算,所以回任後一心想殺毛文龍,並先奏減皮島的糧餉。在控制毛文龍糧餉一事袁確實是處心積慮,毛在奏疏上說,袁督師嚴禁登州商船出海,以致島上「饑餓無餉,不得不苦,不得不哭」。照計氏的說法,袁自己就中了敵人的反間計,但他所以中計是求和心切,並以毛文龍為講和的障礙。

從這兩則記載看,袁私斬毛文龍就不見得可義正辭嚴了。若擅殺一事與講款密切相關,為了達成和議而斬毛總難自圓其說。所以當皇帝問袁,袁便無以自解。斬毛一事,無論對明朝或袁來說應該都是大錯。但大錯的發生並非偶然,因為他求功心切,乃至不擇手段,而求功之所以心切,因在皇帝面前誇下海口,不能以戰求勝只有求和,加上敵騎進逼京師,乘機設間,以致造成失誤封疆,難以辯說的現實。趙文庵《吊袁督師》詩有「欺君」的罪名。

崇禎3年的4月裡,袁因欺君之罪被判凌遲處死,當時幾人人都認為他罪有應得。凌遲又稱剮刑,即將犯人身上的肉,一片片地割,一寸寸地磔,往往肉盡骨見而氣息尚在,此刑南宋時就已正式列入法律,明代盛行不衰,是專門用來對付欺君賣國者的極刑。根據晚明名家張岱的記載,當袁綁赴京師(今北京)西市執行時,老百姓恨賣國賊入骨,劊子手每割一塊肉,大家搶購,而且邊罵邊食,最後骨肉俱盡,只剩下一個頭,送往九邊傳視。

袁不死,明不會亡嗎?

袁之死甚可悲憫,真是「不死沙場死法場」,令人惋惜,但憑情而論,他自己也有招禍之處。他的冤獄在青史上平反過度,有人認為他若不死,明朝可以不亡,甚至認為明朝之亡乃由於崇禎誤聽讒言,自毀袁督師這座長城,所以袁是不世出而繫國家安危的人物,不幸被自家人毀了。到近代民族主義高漲,袁順勢更成為崇拜的偶像,康有為有廟聯曰「自壞長城慨古今,永留毅魄壯山河」。

明朝的存亡真繫於袁一人之身?非也。明清消長之勢在袁督師之前,在崇禎以前大致已定。袁雖有雄心,最後也只能企圖以和了局,他若不死,安能盼望他肅清遼東?他死後14年明朝才亡。明朝之亡,清人拿下天下,並不是明人守不住山海關,而是明先亡於李自成,而清朝入關,還是明將吳三桂邀請的呢!所以,從史實來觀察,袁的生死無關明朝的存亡。

蘇貞昌說:歷史是一面鏡子,但他拿到的是一面哈哈鏡,如何以古為鑒?他想借袁自重,只希望他不要有袁崇煥的悲慘結局吧!

(作者係本刊主筆、退休歷史教授)

附加資訊

  • 作者: 汪榮祖
  • pages: 16
  • 標題: 認識袁崇煥